| 
 新書推薦: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39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2030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296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203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653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439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551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857
 
 
 | 
         
          | 內容簡介: |   
          | 《历代诗文书画谱》是一部系统地介绍古代诗词及与其相关联的书画作品的著作,作者综编历代表现古典诗文名家、名篇、名句、名典的优秀书画作品八百余幅,诗文四百余篇,或录诗文原典,或作精要解读,以朝代为经,以人物别类,编纂成册。书中囊括了从有图片记载的上古神话到清末诗人林则徐等二百四十余位作家(作品集),全书集经典诗、文与传世书、画作品于一体,是一部优秀的书画作品辑录。 |  
         
          | 關於作者: |   
          | 鲁文忠,湖北武汉人,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图书编辑,编著过《中国美学之旅》《中国古代音乐诗200首》《中国书画艺术史话》等书。 |  
         
          | 目錄: |   
          | 目录 
 
 
 一、上古神话及历代神话故事 / 001
 1.创世神话 / 003
 2.自然神话 / 011
 3.英雄神话 / 017
 4.传奇神话及其他 / 021
 
 二、《诗经》和楚辞 / 027
 1.《诗经·豳风·七月》等诗书画图 / 029
 2.南宋马和之画《诗经》图 / 033
 3.屈原图像和《离骚》书画图 / 036
 4.《九歌》书画图 / 041
 5.元代张渥《九歌图》 / 044
 6.明代陈洪绶《九歌图》 / 046
 7.楚辞其他诗作诗意画 / 049
 
 三、先秦散文 / 053
 1.孔子和孟子 / 055
 2.老子与庄子 / 063
 3.《左传》 / 070
 
 四、两汉诗文 / 073
 1.刘邦、项羽和刘彻的诗 / 075
 2 . 贾谊、晁错、枚乘、董仲舒、司马相如和东方朔 / 078
 3.司马迁和《史记》 / 0824.刘向、扬雄、王充、班固和梁鸿 / 086
 5.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 093
 
 五、魏晋南北朝诗文 / 095
 1.曹操、曹丕和曹植《洛神赋》书画 / 097
 2.诸葛亮和《出师表》书画 / 104
 3.建安七子王粲等和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等 / 108
 4.晋代杜预、左思、陆机、陆云、张翰、潘岳、石崇、谢安和王羲之 / 113
 5.谢灵运、谢惠连、范晔、陆凯、刘义庆和谢庄 / 120
 6.孔稚珪、谢朓、陶弘景、萧衍、萧统和庾信 / 130
 7.北朝民歌《木兰辞》 / 136
 
 六、陶渊明诗文 / 139
 1.陶渊明图像及生活情景画 / 141
 2.庐山观莲 / 147
 3.陶渊明诗歌书画图 / 151
 4.《桃花源记》文意画 / 156
 5.《归去来兮辞》书画图 / 159
 6.元代何澄《归庄图》 / 162
 7.明代马轼、李在、夏芷《陶渊明事迹图》(九幅选七) / 164
 8.明代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 / 166
 
 七、初唐诗文 / 169
 1魏徵、王绩和寒山、拾得 / 171
 2“初唐四杰”之骆、卢 、杨 / 174
 3“初唐四杰”之王勃 / 177
 4贺知章和张旭、张若虚和张九龄 / 182
 5陈子昂 / 186八、盛唐诗文 / 189
 1王之涣、王昌龄和王湾 / 191
 2孟浩然 / 194
 3王维 / 196
 4王维诗歌 / 198
 5高适、崔颢、刘长卿、岑参和金昌绪 / 203
 
 九、李白诗文 / 209
 1.李白图像及生活情景画 / 211
 2“醉圣”应诏作佳词 / 216
 3《蜀道难》诗意图 / 219
 4望庐山瀑布和登金陵凤凰台 / 222
 5其他诗作书帖 / 226
 6其他诗作诗意画 / 230
 7词及散文书画图 / 236
 
 十、杜甫诗歌 / 239
 1杜甫图像及生活情景画 / 241
 2宋金元时期杜甫诗书帖 / 243
 3明清时期杜甫诗书帖 / 245
 4明清谢时臣、王时敏画杜甫诗意图 / 251
 5饮中八仙歌 / 256
 6其他诗作画意图 / 258
 
 十一、中唐诗文 / 263
 1韦应物、顾况与张志和 / 265
 2陆贽、崔护、王建和大历十才子 / 267
 3韩愈 / 270
 4.柳宗元 / 2755.刘禹锡和元稹 / 279
 6孟郊、贾岛、李贺、张祜、卢仝和许浑 / 283
 
 十二、白居易诗歌 / 289
 1白居易图像及生活情景画 / 291
 2琵琶行 / 295
 3长恨歌 / 298
 4其他诗作 / 301
 
 十三、晚唐诗文 / 305
 杜牧和《山行》诗 / 307杜牧其他诗文 / 309温庭筠和李商隐 / 314唐末五代其他作家诗词 / 319踏雪寻梅与驴背诗思 / 323
 
 十四、北宋诗文 / 327
 王禹偁、梅尧臣和苏舜钦 / 329林逋 / 331柳永 / 334张先与宋祁 / 337晏殊与晏几道、苏洵与苏辙 / 340周敦颐、曾巩和司马光 / 344王安石 / 347西园雅集图 / 351黄庭坚 / 355秦观 / 359贺铸、周邦彦、陈师道和潘大临 / 362
 十五、范仲淹、欧阳修诗文 / 365
 1作家图像 / 367
 2诗意、词意画图 / 368
 3范仲淹《岳阳楼记》书画图 / 370
 4欧阳修《醉翁亭记》书画图 / 371
 5欧阳修《秋声赋》书画图 / 375
 
 十六、苏轼诗文 / 379
 1苏轼图像及生活情景画 / 381
 2竹杖芒鞋笠屐图 / 386
 3苏轼诗作书画图 / 388
 4苏轼词作词意画 / 392
 5《记承天寺夜游》文意图 / 396
 6《赤壁赋》书法图 / 398
 7《赤壁赋》文意画 / 403
 
 十七、南宋诗文 / 407
 1.叶梦得、朱敦儒、周紫芝和张孝祥 / 409
 2.李纲、胡铨、岳飞和文天祥 / 412
 3.陈与义、范成大、杨万里和朱熹 / 415
 4.陆游 / 421
 5.辛弃疾 / 425
 6.姜夔 / 427
 7.陈亮、刘过、史达祖和真德秀 / 431
 8.赵师秀、戴复古和刘克庄 / 433
 9.吴文英、周晋、周密和蒋捷 / 436
 
 十八、金元诗文 / 441
 1.金代赵秉文、元好问和元初耶律楚材 / 443
 2.白朴和马致远 / 445
 3.刘因、赵孟、吴澄和虞集 / 447
 4.张养浩、贯云石、朱德润和萨都剌 / 450
 5.杨维桢 / 452
 6.王冕和倪瓒 / 454
 
 十九、明代诗文 / 457
 1.刘基、宋濂、袁凯、高启、方孝孺、杨士奇、杨荣和于谦 / 459
 2.沈周、解缙、祝允明、唐寅和文徵明 / 464
 3.李东阳、王守仁、李梦阳、杨慎、归有光和李贽 / 473
 4.梁辰鱼、徐渭、王世贞、汤显祖和袁宏道 / 479
 5.徐霞客、张溥和陈子龙 / 482
 
 二十、清代诗文 / 483
 1.钱谦益、吴伟业、黄宗羲、方以智和冒襄 / 485
 2.归庄、顾炎武、尤侗、王夫之、毛奇龄和屈大均 / 489
 3.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祯、宋荦、纳兰性德、厉鹗和郑燮 / 493
 4.袁枚、姚鼐、蒋士铨、黎简和阮元 / 500
 5.林则徐和姚燮 / 503
 
 二十一、历代才女诗文 / 507
 1.卓文君、班婕妤和班昭 / 509
 2.蔡琰 / 513
 3.苏蕙与苏伯玉妻 / 517
 4.唐五代才女 / 520
 5.李清照 / 524
 6.朱淑真、孙道绚、管道昇和柳如是 / 529
 
 书后小记 / 533
 |  
         
          | 內容試閱: |   
          | 一、上古神话及历代神话故事 1.创世神话
 上古神话表现的是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原始理解和想象,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可以说,上古神话是一种原初形态的叙述散文或小说创作。如大量记载古代神话故事的《山海经》,清代学者纪昀就认为是“侈谈神怪,百无一真”,并认定其为“小说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上古神话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记载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典籍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和《列子》等,其他如《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史记》和《汉书》等也有录存。其中当以《山海经》为最,不仅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最接近远古神话的本貌。说《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当然不可信;一般认为是出于战国人之手,后来在秦汉时有所增益。晋时郭璞《山海经注》出现最早,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疏》最为完备。今人袁珂有校注、校译本可供阅读。
 表现中国古代神话内容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山海经》《楚辞》和明清神魔小说中的插图,汉魏六朝时的画像石、画像砖中也画有大量的神话内容。存世作品中,年代最久远而又较有代表性的画作,则是楚汉墓室中出土的帛画,尤其是一幅T型帛画。
 盘古(汉代画像石刻)
 河南南阳出土盘古(汉代画像石刻)
 盘古开天辟地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清马骕《绎史》等书记载说,天地混沌如鸡蛋时,盘古生于其中。为了开辟天地,盘古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极高,地极深,他也极长。又说,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经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气势宏大、想象丰富,是上古创世神话的代表作品。
 附早期记叙文字两则: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历年记》
 女娲(汉代画像石刻)河南南阳出土
 女娲引绳于泥举为人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图
 清·萧云从《离骚图》
 女娲是创世女神。“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解字》)关于女娲的传说,主要有举泥造人、炼石补天、制作笙簧和建立婚姻制度等。
 女娲神话说女娲是人类始祖。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意思是说,在天地开辟之初,未有人类,女娲于是将黄土捏成团形造人。因为工作繁忙,还赶不上需求,女娲就将粗绳放入黄泥中,然后举起绳子,甩出泥团成为人。
 女娲造人的神话,另有一说,也很有趣味。屈原《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化,即化生、化育之意。七十者,表明数量很多的意思。《淮南子·说林训》及其高诱注更说,女娲造人之时,诸神都来相助:黄帝助其生阴阳,上骈助其生耳目,桑林助其生臂手。说明女娲是与诸神共同创造了人类。
 女娲炼石图清·任颐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远古之时,自然界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变:四边支撑着天的天柱折断,天塌了下来,九州大地也因此崩裂。天不再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也因陷裂,不能再完全容载万物。大火燃烧不熄灭,洪水泛滥不止息。猛兽以善良的人民为食物,猛禽以利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去修补苍天,同时斩断大龟的四肢代替天柱竖立在四方,把天撑起来。又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老百姓;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从此,苍天被补完整了,四边的方正确立,平地上泛滥的水也干涸了,中原大地变得平静安宁,凶猛的害虫死去,善良的人民得以生存。
 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了洪荒年代,中华先民治理洪水、刺杀吃人猛兽的社会现实。
 女娲补天的神话,较早详尽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之中。其文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伏羲女娲图(汉画像石)
 河南南阳出土伏羲女娲合欢图(唐墓绢画)
 新疆吐鲁番出土
 图中伏羲、女娲侧身相对,伏羲扬左手执矩,女娲扬右手执规;另一手各抱对方腰部,下半身作蛇形交绕。画面顶部画一太阳,中有三足鸟;下部画一月亮,中有玉兔、桂树和蟾蜍。人物周围,满布大小不一的圆点,代表着天宇星宿。
 
 伏羲画像南宋·马麟
 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
 多种古籍载有神话传说:伏羲女娲本为兄妹,后来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参读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164页引叙。伏羲画像
 明刊本《历代古文学版画卷人物像赞》00伏羲演八卦
 传说伏羲是雷神之子,“蛇身人首,有圣德。”他能缘天梯建木,“以上下于天”,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
 伏羲有许多发明创造,是伏羲时代远古文明初现的“艺术加工”。如说他“师蜘蛛而结网”,教民捕鱼畜牧,“取牺牲以充庖厨”。他还是乐器瑟的发明者,创作了乐曲《驾辩》。伏羲还“制嫁娶,以俪皮(成对鹿皮,古时用作订婚的礼物)为礼”,等等。
 伏羲最大的贡献是“始作八卦”。他“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太平御览》卷九引《壬子年拾遗记》)。伏羲端坐于一座方坛之上,耳听八方来风之乐音,于是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挂的符号,是谓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风物景象)。后世又传说周文王将八卦互相组合,演绎为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发展变化得更为复杂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八卦”反映了古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其说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影响极为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