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347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449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301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4998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254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1428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383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653
|
| 內容簡介: |
|
精神障碍康复需求与医疗资源匮乏形成的巨大张力,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成为医院治疗之外被倚重的重要康复形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有助于减少社会“医学化”,使精神康复更加重视“人”和“社会”的关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能够增加社区服务供给、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为精神障碍者及其家庭提供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同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也能促进政府健康治理规划。本书从制度、文化和家庭三个维度,探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在中国实现的本土化路径,并讨论作为重要主体的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从而探讨如何在宏观层面上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等。
|
| 關於作者: |
|
吴莹,社会心理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精神健康与社会工作;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社会学评论》《公共行政评论》《心理科学进展》《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专著《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编写教材《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等;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
| 目錄:
|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社区的复兴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第一节 社区的复兴与精神障碍的“去医学化”
第二节 “去机构化” 运动与发达国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历程
第三节 我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制度的土壤: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各国“去机构化”社区康复与精神病法的制定
第二节 我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第三节 社区治理模式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第四章 本土探索:现行制度下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践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践
第二节 基于职业康复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践
第三节 不同类型社区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践比较
第五章 建构与区隔:文化语境与精神障碍及康复
第一节 文化对精神障碍的建构
第二节 精神障碍污名化形成的原因及应对
第三节 污名化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的区隔
第六章 契合与联结:文化如何影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第一节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共同体与文化契合性
第二节 一个社区康复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田野介绍
第三节 文化契合性如何影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共同体的建构
第七章 忽视与疏离:家庭与社区共同体的分离
第一节 精神障碍者的家庭需求与社区康复的缺失
第二节 参与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者及其家庭状况
第三节 建立家庭与社会的联结:精神障碍者家庭功能干预研究
第八章 “再家庭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对家庭的福利关怀
第一节 “去家庭化”的制度语境与“再家庭化”的功能需求
第二节 支持家庭的两种路径辨析
第三节 家庭需求与发展性取向的福利趋势
第四节 基于家庭需求的政策实现路径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制度的保障性、文化的契合性及家庭作为基石
第二节 培育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共同体
第三节 未尽的话题
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