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755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347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356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 (1)知识覆盖广泛,包括盲搜、启发式搜索和退火、对抗搜索、规划、遗传算法、人工生命、涌现特性和群体智能、自动推理的要素、逻辑与推理(简化版)、使用变量的逻辑和推理、表示知识的不同方式,自动推理道路上的障碍、概率推理、模糊集、专家系统的优点和缺点、超越核心人工智能等。 (2)重点突出、易于阅读理解、理论深度适当,解决人工智能基础的问题解决和自动推理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呈现人工智能的基础。
 (3)以简洁的格式编写,具有优化学习的范围和格式,内容新颖独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者。从人工智能的内涵讲述每个算法自身的故事、历史背景,以及曾经激发其构想的特定需求,培养读者对学科的喜爱,使其学习更愉快,进而深度思索人工智能内涵。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专注于当今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和过程,包括章节总结、历史概述、练习、计算机作业、思维实验,以及强化关键概念的控制题;借助可视化图形来说明基本思想,通过易于遵循的示例来说明如何在实际实现中使用这些思想。本书可作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优化理论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优化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  
         
          | 關於作者: |   
          | (美)米罗斯拉夫·库巴特(MIROSLAV KUBAT),迈阿密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名誉副教授。教授人工智能及相关课程超过25年。发表了 100 多篇同行评审论文,是商业上成功的教科书《机器学习导论》的作者。 罗俊海,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数据处理、目标检测和网络安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基金项目、总装预研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等15项。参与制订标准6项,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检索5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共30余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三等1项。出版《多源数据融合和传感器管理》《物联网系统开发及应用实战》《使用HTML和CSS开发WEB网站》《实用MATLAB深度学习基于项目的方法》(译著)《Python深度强化学习—使用PyTorch, TensorFlow 和OpenAI Gym》等8部教材和专著。
 |  
         
          | 目錄: |   
          | 第1章核心人工智能: 问题解决和 自动推理
 1.1早期的里程碑
 1.1.1数字运算的极限
 1.1.2AI的诞生
 1.1.3早期策略: 搜索
 算法
 1.1.4早期的智慧: 计算机
 需要知识
 1.1.5编程语言
 1.1.6教科书: 许多不同的
 主题
 1.1.721世纪的展望
 1.2问题解决
 1.2.1典型问题
 1.2.2经典搜索方法
 1.2.3规划
 1.2.4遗传算法
 1.2.5群体智能算法
 1.2.6涌现特性和人工
 生命
 1.3自动推理
 1.3.1斑马问题
 1.3.2计算机能解决斑马
 问题吗
 1.3.3家庭关系
 1.3.4知识表示
 1.3.5自动推理
 1.3.6不那么明确的
 概念
 1.3.7不完美的知识
 1.3.8不确定性处理
 1.3.9专家系统
 1.4本书结构与方法
 第2章盲搜
 2.1动机和术语
 2.1.1简单谜题
 2.1.2搜索树
 2.1.3搜索操作符
 2.1.4人工智能中的
 盲搜
 2.1.5滑方块
 2.1.6传教士和食人族
 2.1.7程序员的视角
 2.2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
 搜索
 2.2.1搜索树举例
 2.2.2深度优先搜索:
 原理
 2.2.3深度优先搜索
 算法
 2.2.4数值举例
 2.2.5广度优先搜索:
 原理
 2.2.6广度优先搜索
 算法
 
 2.2.7数值举例
 2.3实际考虑
 2.3.1通用搜索模型
 2.3.2最终状态的确切形式
 可能是未知的
 2.3.3最终状态的未知形式:
 举例
 2.3.4验证状态是否为最终状
 态可能代价高昂
 2.3.5目标1——问题的解看
 上去怎样
 2.3.6目标2——什么途径可
 以得到问题的解
 2.3.7停止条件
 2.3.8检查Lseen可能代价
 高昂
 2.3.9搜索有序列表
 2.3.10哈希函数
 2.4搜索性能方面
 2.4.1代价计量
 2.4.2分支因子
 2.4.3搜索深度
 2.4.4BFS的内存开销
 2.4.5DFS的内存开销
 2.4.6两种算法的计算
 代价
 2.4.7两者哪个成本
 更低
 2.4.8寻找比尔的家
 2.4.9具有多个最终状态的
 场景
 2.5迭代深化(和扩展)
 2.5.1ID算法
 2.5.2为什么该技术
 有效
 2.5.3数值举例
 2.5.4哪些因素决定了搜索
 成本
 2.5.5迭代深化是否
 浪费
 2.5.6ID与基本算法的
 比较
 2.5.7注意事项
 2.5.8备选方案: 迭代
 扩展
 2.6熟能生巧
 2.7结语
 第3章启发式搜索和退火
 3.1爬山算法和最佳优先搜索
 3.1.1评价函数
 3.1.2数值举例: 滑
 方块
 3.1.3复杂的评价函数
 3.1.4最大化或最小化
 3.1.5爬山算法
 3.1.6最佳优先搜索
 3.1.7实现最佳优先搜索的
 两种方法
 3.1.8两种方法的比较
 3.1.9人类的搜索方式
 3.2评价函数的实践方面
 3.2.1状态值的时间
 恶化
 3.2.2多个状态可以有
 相同的值
 3.2.3前瞻性评价策略
 3.2.4集束搜索
 3.2.5N在集束搜索中的
 作用
 3.2.6数值举例
 3.2.7昂贵的评价
 3.3A*和IDA*
 3.3.1动机
 3.3.2代价函数
 3.3.3A*算法
 3.3.4数值举例
 3.3.5A*的两个版本
 3.3.6更复杂的代价
 函数
 3.3.7跳跃式技术
 3.3.8IDA*
 3.4模拟退火
 3.4.1生长无缺陷晶体
 3.4.2正式视图
 3.4.3AI视角
 3.4.4简化视角下的模拟
 退火
 3.4.5状态值的影响
 3.4.6温度影响
 3.4.7冷却
 3.4.8初始温度
 3.5背景知识的作用
 3.5.1AI搜索解决的幻方
 问题
 3.5.2数学家解决幻方
 问题
 3.5.3课程: 背景知识的
 好处
 3.5.4数独中的分支
 因子
 3.5.5斑马谜题
 3.6连续域
 3.6.1连续域举例
 3.6.2离散化
 3.6.3梯度上升与神经
 网络
 3.6.4群体智能算法
 3.7熟能生巧
 3.8结语
 第4章对抗搜索
 4.1典型问题
 4.1.1简单游戏举例
 4.1.2其他游戏
 4.1.3更普遍的观点
 4.1.4与经典搜索的
 区别
 4.2基准极小极大算法
 4.2.1最大化者和最小
 化者
 4.2.2游戏树
 4.2.3父母自孩子遗传
 4.2.4极小极大算法
 原理
 4.2.5数值举例
 4.2.6回传值
 4.3启发式极小极大算法
 4.3.1游戏树过于庞大
 4.3.2深度必须受到
 限制
 4.3.3对抗搜索中的评价
 函数
 4.3.4评价函数从何
 而来
 4.3.5启发式极小极大
 算法原理
 4.3.6影响游戏玩得好坏
 的因素
 4.3.7灵活的评价深度
 4.3.8计算代价可能很
 昂贵
 4.3.9成功案例
 4.4AlphaBeta剪枝
 4.4.1常规情况
 4.4.2多余的评价
 4.4.3另一个例子
 4.4.4关于剪枝算法
 4.4.5关于AlphaBeta
 剪枝
 4.4.6反向方法
 4.5额外的游戏编程技巧
 4.5.1启发式的算法控制
 搜索深度
 4.5.2望向视野外
 4.5.3开局库
 4.5.4残局查找表
 4.5.5人类模式识别
 技能
 4.5.6人类的“剪枝”
 方式
 4.5.7游戏中的模式
 识别
 4.6熟能生巧
 4.7结语
 第5章规划
 5.1玩具积木
 5.1.1移动积木
 5.1.2描述符
 5.1.3状态描述示例
 5.1.4注释
 5.2可用操作
 5.2.1玩具场景的操作
 5.2.2前提条件列表
 5.2.3添加列表
 5.2.4删除列表
 5.2.5定义move(x,y,z)
 5.2.6通用操作的实
 例化
 5.2.7有多少个实例
 5.2.8执行操作
 5.2.9示例
 5.3使用STRIPS进行规划
 5.3.1目标集
 5.3.2一般理念
 5.3.3具体实例
 5.3.4如何确定行动
 5.3.5倒数第二个状态是
 什么样的
 5.3.6STRIPS的伪
 代码
 5.4数值举例
 5.4.1应该考虑哪些
 操作
 5.4.2检查列表
 5.4.3注意事项
 5.4.4描述前一个状态
 5.4.5迭代过程
 5.5人工智能规划的高级应用
 5.5.1旅行推销员问题
 5.5.2包裹投递和数据包
 路由
 5.5.3救护车路由
 5.5.4背包问题
 5.5.5工作车间调度
 5.5.6注意事项
 5.5.7重要评论
 5.6熟能生巧
 5.7结语
 第6章遗传算法
 6.1一般模式
 6.1.1不完全复制,适者
 生存
 6.1.2GA应用中的
 个体
 6.1.3基本循环
 6.1.4人口
 6.1.5适者生存
 6.1.6有多少代
 6.1.7停止标准
 6.2不完全复制与生存
 6.2.1交配
 6.2.2重组
 6.2.3变异
 6.2.4实施生存博弈
 6.2.5利用生存机制进行
 交配
 6.2.6评论生存游戏
 6.2.7属于父母两边的
 孩子
 6.2.8GA的简单任务
 6.2.9探索与父母的
 距离
 6.2.10重组与变异
 6.2.11算法为何有效
 6.3其他GA操作符
 6.3.1两点交叉
 6.3.2随机位交换
 6.3.3反转
 6.3.4程序员控制程序的
 方法
 6.4潜在问题
 6.4.1退化种群
 6.4.2无害退化与过早
 退化
 6.4.3识别退化状态
 6.4.4摆脱退化状态
 6.4.5设计不当的适应度
 函数
 6.4.6不能反映遗传算法目
 标的适应度函数
 6.5高级变体
 6.5.1数字染色体
 6.5.2树结构形式的染
 色体
 6.5.3多人群和多目标
 6.5.4拉马克方法
 6.6GA和背包问题
 6.6.1背包规则(修
 订版)
 6.6.2用二进制字符串对
 问题进行编码
 6.6.3运行程序
 6.6.4GA是否能找到最佳
 解决方案
 6.6.5观察: 隐含并
 行性
 6.6.6用数字字符串编码
 包内容
 6.6.7数字字符串中的
 变异和重组
 6.6.8小结
 6.7GA和囚徒困境
 6.7.1要保密还是选择告发/
 告密
 6.7.2实际观察
 6.7.3重复事件的策略
 6.7.4在染色体中编码
 策略
 6.7.5早期回合
 6.7.6锦标赛方法
 6.7.7实验表现
 6.7.8小结
 6.8熟能生巧
 6.9结语
 第7章人工生命
 7.1涌现特性
 7.1.1从原子到蛋白质
 7.1.2从分子到社会
 7.1.3从字母到诗歌
 7.1.4通往人工生命
 之路
 7.2L系统
 7.2.1原始的L系统
 规则
 7.2.2另一个例子: 康托尔
 集合
 7.2.3启示
 7.3细胞自动机
 7.3.1简单示例
 7.3.2变化
 7.3.3增加另一个维度
 7.4康威的生命游戏
 7.4.1棋盘及其单元格
 7.4.2规则
 7.4.3更有趣的例子
 7.4.4典型行为
 7.4.5小结
 7.5熟能生巧
 7.6结语
 第8章涌现特性和群体智能
 8.1蚁群优化
 8.1.1琐碎的表述
 8.1.2蚁群选择
 8.1.3信息素路径
 8.1.4选择路径
 8.1.5挥发与添加
 8.1.6程序员的视角
 8.1.7选择具体路径的
 概率
 8.1.8路径选择机制
 8.1.9添加信息素
 8.1.10信息素挥发
 8.1.11非稳态任务
 8.2ACO算法解决推销员
 问题
 8.2.1蚂蚁与智能体
 8.2.2ACO对TSP的
 看法
 8.2.3初始化
 8.2.4建立概率决策
 8.2.5数值举例
 8.2.6一只蚂蚁会释放多少
 信息素
 8.2.7各路线上的蚂蚁
 数量
 8.2.8在每条边上添加信
 息素
 8.2.9更新数值
 8.2.10完整的概率
 公式
 8.2.11ACO处理推销员问题
 (TSP)的概述
 8.2.12结束语
 8.2.13主要限制
 8.3粒子群优化算法
 8.3.1是粒子还是鸟
 8.3.2寻找多元函数的最
 大值
 8.3.3专业术语
 8.3.43个假设
 8.3.5智能体的目标
 8.3.6更新速度和位置:
 简单公式
 8.3.7速度更新的全尺寸
 版本
 8.3.8c1和c2的值应该是
 多少
 8.3.9PSO 算法的总体
 流程
 8.3.10可能的并发
 问题
 8.3.11本地极端行为的危
 险性
 8.3.12多个群体
 8.4人工蜂群算法
 8.4.1原始灵感
 8.4.2这个比喻对人工智能
 的贡献
 8.4.3任务
 8.4.4第一步
 8.4.5如何选择有前途的
 目标
 8.4.6跟随蜜蜂
 8.4.7更新最佳位置
 8.4.8支援蜜蜂
 8.4.9参数
 8.4.10算法
 8.5熟能生巧
 8.6结语
 第9章自动推理的要素
 9.1事实与查询
 9.1.1事实列表
 9.1.2回答用户的查询
 9.1.3带变量的查询
 9.1.4多个变量
 9.1.5复合查询
 9.1.6练习
 9.1.7将变量与具体值
 绑定
 9.1.8如何处理复合
 查询
 9.1.9谓词排序
 9.1.10查询回答和
 搜索
 9.1.11嵌套论证
 9.2规则和基于知识的系统
 9.2.1简单规则
 9.2.2较长的规则
 9.2.3规则的形式观
 9.2.4封闭世界假设
 9.2.5基于知识的系统
 9.3使用规则进行简单推理
 9.3.1回答查询
 9.3.2基础知识之外
 9.3.3由多条规则定义的
 概念
 9.3.4断分正则表达式
 9.3.5递归概念定义
 9.3.6评估递归概念
 9.3.7关于递归的评论
 9.3.8小结
 9.4熟能生巧
 9.5结语
 第10章逻辑与推理(简化版)
 10.1蕴涵、推理、定理证明
 10.1.1蕴涵
 10.1.2推理过程
 10.1.3最简形式的肯定
 前项式
 10.1.4示例
 10.1.5其他推理
 机制
 10.1.6推理过程的可
 靠性
 10.1.7推理过程的完
 备性
 10.1.8定理证明
 10.1.9半可判定性
 10.2基于肯定前项式的
 推理
 10.2.1肯定前项式的
 一般形式
 10.2.2霍恩子句
 10.2.3事件的真实性与
 虚假性
 10.2.4具体示例
 10.2.5实际考虑
 10.2.6霍恩子句知识库中
 的推理
 10.3运用归结原则进行
 推理
 10.3.1标准形式
 10.3.2归结原则
 10.3.3理论的优势
 10.3.4具体举例1
 10.3.5实际考虑
 10.3.6计算成本
 10.3.7反向链
 10.3.8具体举例2
 10.3.9归结作为
 搜索
 10.4运用标准形式表达
 知识
 10.4.1标准形式(修
 改版)
 10.4.2转换为标准
 形式
 10.4.3具体举例
 10.5熟能生巧
 10.6结语
 第11章使用变量的逻辑和推理
 11.1规则和量词
 11.1.1对象和函数
 11.1.2关系
 11.1.3常量和变量
 11.1.4参数顺序
 11.1.5原子和表
 达式
 11.1.6自动推理中的逻辑
 表达式
 11.1.7全称量词
 11.1.8存在量词
 11.1.9量词的顺序
 11.1.10其他示例
 11.2删除量词
 11.2.1删除一些存在
 量词
 11.2.2存在量化
 向量
 11.2.3经常被忽视的
 案例
 11.2.4斯科勒姆化
 11.2.5删除剩余的存在
 量词
 11.2.6消失的
 后果
 11.3绑定、统一和推理
 11.3.1绑定变量
 11.3.2绑定列表
 11.3.3嵌套关系的
 绑定
 11.3.4统一
 11.3.5使用变量的肯定
 前项式和归结
 原则
 11.4实用推理程序
 11.4.1具体示例
 11.4.2多个解决
 方案
 11.4.3绑定数量
 11.4.4从左边开始
 11.4.5加速推理
 过程
 11.4.6先行的策略
 11.4.7回跳
 11.5熟能生巧
 11.6结语
 第12章表示知识的不同方式
 12.1框架和语义网络
 12.1.1框架的具体
 例子
 12.1.2继承值
 12.1.3规则的例外
 12.1.4语义网络
 12.2基于框架的知识推理
 12.2.1查找实例
 的类
 12.2.2找到一个变量
 的值
 12.2.3语义网络中的
 推理
 12.2.4框架中推理的计算
 成本
 12.3框架和SN中的N元
 关系
 12.3.1二元关系与
 框架
 12.3.2基于二元关系的
 框架推理
 12.3.3将二元关系转换为
 规则
 12.3.4促进二元关系推理
 的规则
 12.3.5N元关系带来的
 困难
 12.4熟能生巧
 12.5结语
 第13章自动推理道路上的障碍
 13.1隐性假设
 13.1.1框架问题
 13.1.2隐性假设
 13.2非单调性
 13.2.1推理的单
 调性
 13.2.2母鸡会飞吗
 13.2.3它们不会
 飞吗
 13.2.4一般情况
 13.2.5异常情况
 13.2.6选择哪个
 版本
 13.2.7理论、假设和
 扩展
 13.2.8多个扩展
 13.2.9多值逻辑
 13.2.10框架和语义
 网络
 13.3Mycin的不确定性
 因素
 13.3.1不确定性
 处理
 13.3.2Mycin的确定性
 因素
 13.3.3一组事实和规则
 的真相
 13.3.4否定的确
 定性
 13.3.5数值举例1
 13.3.6确定性因素和肯定
 前项式
 13.3.7数值举例2
 13.3.8结合证据
 13.3.9直观的解释
 13.3.10数值举例3
 13.3.11数值举例4
 13.3.12两种以上的
 选择
 13.3.13理论基础
 13.4熟能生巧
 13.5结语
 第14章概率推理
 14.1概率论(修改版)
 14.1.1概率信息
 来源
 14.1.2单位间隔
 14.1.3联合概率
 14.1.4数值举例
 14.1.5条件概率
 14.1.6更一般的
 公式
 14.1.7罕见事件: m
 估计
 14.1.8通过m来量化
 信心
 14.1.9数值举例
 14.2概率与推理
 14.2.1家庭关系领域的
 例子
 14.2.2规则和条件
 概率
 14.2.3依赖事件和独立
 事件
 14.2.4贝叶斯公式
 14.2.5贝叶斯公式和概率
 推理
 14.2.6选择最有可能的
 假设
 14.3信念网络
 14.3.1信念网络
 概述
 14.3.2数值举例
 14.3.3具体情况的
 概率
 14.3.4结论的概率
 14.3.5B是真的吗
 14.4处理更现实的领域
 14.4.1更大的信念
 网络
 14.4.2看不见的原因和
 漏洞节点
 14.4.3需要太多的
 概率
 14.4.4朴素贝叶斯
 14.4.5朴素贝叶斯假设是
 否有害
 14.4.6否定概率
 (提醒)
 14.4.7P(X|A1∨A2∨…
 ∨An)的概率是
 多少
 14.4.8具体事件的
 概率
 14.4.9数值举例
 14.4.10这些概率从哪
 里来
 14.5DempsterShafer理论:
 使用权重代替概率
 14.5.1动机
 14.5.2权重而非
 概率
 14.5.3辨识框架
 14.5.4单例和组合
 实例
 14.6从权重到信念和可信度
 14.6.1基本信念
 分配
 14.6.2任何BBA的基本
 特性
 14.6.3相信某个
 命题
 14.6.4命题的可
 信度
 14.6.5不确定性由两个
 值量化
 14.6.6数值举例
 14.7DST证据组合规则
 14.7.1多个权重转移的
 源头
 14.7.2冲突的级别
 14.7.3组合法则
 14.7.4数值举例
 14.7.5不止两个来源的
 情况
 14.7.6BBA通常是什么
 样的
 14.8熟能生巧
 14.9结语
 第15章模糊集
 15.1现实世界概念的模
 糊性
 15.1.1清晰概念和模糊
 概念
 15.1.2堆的悖论
 15.1.3视觉示例
 15.1.4另一个例子
 15.2模糊集成员资格
 15.2.1隶属度
 15.2.2黑色矩形
 15.2.3有才华的
 学生
 15.2.4高个子
 15.2.5温暖的房间
 15.2.6μA(x)函数的其他
 常见形状
 15.2.7μA(x)的值
 来源
 15.3模糊性与其他范式的
 比较
 15.3.1一个清晰事件发生
 的概率
 15.3.2特征的范围
 15.3.3模糊值的
 概率
 15.3.4模糊概率
 15.4模糊集合运算
 15.4.1模糊逻辑
 15.4.2合取
 15.4.3析取
 15.4.4否定
 15.4.5图形说明
 15.4.6数值举例
 15.4.7复杂表达
 15.5计算语言变量
 15.5.1语言变量的
 例子
 15.5.2语言变量的主
 观性
 15.5.3上下文依赖
 15.5.4计算模糊对象
 数量
 15.5.5数值举例
 15.5.6更高级的
 例子
 15.6模糊推理
 15.6.1模糊规则
 15.6.2更加真实的
 规则
 15.6.3用模糊规则
 推理
 15.6.4传播隶属度
 15.6.5模糊控制
 15.7熟能生巧
 15.8结语
 第16章专家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16.1早期探索: Mycin
 16.1.1实现
 16.1.2预期的应用
 范围
 16.1.3早期关注
 16.1.4早期希望
 16.2后续发展
 16.2.1另一个医学
 系统
 16.2.2发展前景
 16.2.3数以百计的专家
 系统
 16.2.4过高期待的
 风险
 16.2.5怀疑主义
 16.2.6现状
 16.3一些经验
 16.3.15分钟到5小时
 规则
 16.3.2瓶颈: 知识库
 16.3.3通信模块
 16.3.4优雅降级
 16.4熟能生巧
 16.5结语
 第17章超越核心人工智能
 17.1计算机视觉
 17.1.1图像及其
 像素
 17.1.2去除噪声
 17.1.3边缘检测
 17.1.4连接边缘
 17.1.5纹理
 17.1.6颜色
 17.1.7分割
 17.1.8场景解释
 17.1.9现代方法
 17.2自然语言处理
 17.2.1信号处理
 17.2.2句法分析
 (解析)
 17.2.3语义分析
 17.2.4歧义
 17.2.5语言生成
 17.2.6现代方法: 机器
 学习
 17.3机器学习
 17.3.1知识获取: 人工
 智能的瓶颈
 17.3.2从实例中
 学习
 17.3.3规则和决
 策树
 17.3.4其他方法
 17.3.5旧机器学习的普遍
 理念
 17.3.6如今的机器
 学习
 17.4智能体技术
 17.4.1为什么选择智
 能体
 17.4.2框架
 17.5结语
 第18章哲学思考
 18.1图灵测试
 18.1.1图灵的基本
 方案
 18.1.2其他应用
 18.1.3打破图灵
 测试
 18.2中文房间和其他意见
 18.2.1Searle的基本
 设想
 18.2.2这个人是否懂
 中文
 18.2.3哲学家的
 观点
 18.2.4下棋程序带来的
 启示
 18.2.5图灵对神学保留
 意见的回应
 18.2.6弱人工智能与强
 人工智能
 18.3工程师角度
 18.3.1实践性
 18.3.2人们是否应该
 担忧
 18.3.3增强人类
 智慧
 18.3.4现有人工智能的
 局限性
 18.4结语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总是难以确定智能的本质——无论是自然智能,还是人工智能(AI)。这也难怪。这种现象难以捉摸,也不愿意被固化为定义、特征和描述。现代技术学家对抽象的论证持怀疑态度,他们赞同实用主义的观点: AI是一门研究算法、数据结构,甚至数学定理的学科,它能让计算机在传统编程难以胜任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AI并非刚刚才诞生。当人们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的时候,就已经萌生了最初的想法。随后是漫长的紧张发展期,充满了大胆的承诺、痛苦的失望、惊人的发现、意想不到的障碍、真正的革命和无数的曲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新奇事物进入人们的视线,自我标榜为解决所有挑战和难题的终极答案——但几年后就会被另一种更巧妙的事物取代。不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逐渐结出了硕果。AI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高薪行业对AI的兴趣与日俱增,使其在高等院校本科生中大受欢迎,AI相关入门级课程现在也十分抢手。
 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入门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应该涵盖哪些主题?什么才是AI的精髓?这些都是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演变。
 早期的AI先驱有着远大的抱负。除了推理和解决问题,AI还涉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甚至机器人技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领域已经偏离了方向。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授课,依赖自己的教科书,采用的技术与他们的母学科已无太多联系。当然,视觉、语言理解和学习能力是任何智能行为都包含的,但是,它们早已走出了AI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变得独立了。以前的教科书也会涉及专门的编程语言,习惯性地用几章来介绍 Prolog和 Lisp。如今,将这些语言纳入入门教科书已不再必要。它们有用,但并不重要。
 那么,入门教科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AI的基础是由两个问题来界定的。第一,如何编写能够解决棘手问题的程序?第二,如何赋予计算机推理能力,甚至是论证能力?在解决问题方面,经典AI依赖于在潜在解决方案空间中进行搜索的技术。此外,现代AI还加入了受生物启发的替代技术,如遗传算法和时下流行的群体智能。
 在自动推理方面,它依赖于知识表示和推理技术。其中大多数都利用了一阶逻辑,但仅靠逻辑是不够的。人类的思维很容易处理不可靠的、不确定的、不完整的,有时甚至是完全误导的信息。AI科学家问自己如何实现类似的目标,他们的答案依赖于概率论、模糊集理论和其他一些范例。所有这些努力最终导致专家系统的出现,即旨在模仿人类专家思维过程的软件包。
 关于AI的教材从来都不缺,每一代都有很多。最著名的著作无论是在其范围还是在作者的博学程度上都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其中一些看起来更像手册或百科全书。虽然学术性、知识性强,但并不针对初学者,而只是为对高级领域感兴趣的专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因此它们并不能被推荐给想看到易于理解的介绍的读者。此外,它们往往太厚重,难以在校园里携带。
 正是基于这些想法,笔者开始了撰写工作。笔者的初衷是写一本有内涵的书,以通俗易懂、大小适中的篇幅介绍AI的基础。想让前面的章节为后面的章节做好铺垫,为每一个新的主题提供动力。力求提供实用的建议,甚至特意降低了理论深度。没有人仅能通过掌握算法就成为AI专家。相反,我们必须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算法,如何将它们结合起来,以及如何调整它们以适应现实应用的具体需求。所有这些,笔者都希望能够做到。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AI不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每种算法都有自己的故事、历史背景,以及促使其诞生的特定需求。这一切也需要我们去了解。对全局的把控有助于培养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从而使研究更有乐趣。这也是我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入背景信息的原因,因为我认为这个领域值得我这样做。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人类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的诞生、成长和成熟。
 
 米罗斯拉夫·库巴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