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2739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380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413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858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380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2745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930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1034
 
 
 | 
         
          | 編輯推薦: |   
          | 国内外首本围绕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探讨的学术集刊 |  
         
          | 內容簡介: |   
          | 《社会工作理论(第1辑)》共收录了9篇高质量论文。这些论文既有对社会工作在创造公共价值方面的宏观使命与行动框架的分析,也有立足于本土实践对社会工作元理论所进行的考察,还有围绕经济、政治转型对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转向的探究,以及聚焦社区抗逆力、社区经济、社区参与、权力等议题的发展性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这些论文在共同富裕视野下对面向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究,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发展性社会工作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有所贡献。 |  
         
          | 關於作者: |   
          | 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等职,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5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建设“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数据库”,发表论文150余篇,各类著作6部。 |  
         
          | 目錄: |   
          | 本刊特稿 社会工作的公共价值创造:一个“行动三角”模型(何雪松、杜依蒙)
 现实改变何以可能:社会工作元理论的考察(童敏、李诗雨)
 专题论文:发展性社会工作研究
 居民生计市场化转型与发展性社会工作干预策略(郭伟和)
 从发展到共同富裕:西方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拓展(杨超)
 聚焦内生动力的社区抗逆力模式探索(芦恒、张鑫鹏)
 发展性社会工作中的经济向度:社区经济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应用(何宇飞、付芳、肖龙玥)
 社区发展实践中的“赋权”:当代权力理论与实践经验(王怡)
 社区为本:国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范式(徐选国、车佳明)
 书评
 实践领域的扩展与新型社会发展理论的浮现: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黄锐)
 英文摘要
 《社会工作理论》征稿启事
 |  
         
          | 內容試閱: |   
          | 社会工作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诟病的是它没有理论,或者说它不像其他社会科学那样有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回顾社会工作发展史,无论是它积极汲取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养分,还是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关系主义等认识论中借鉴理论资源,抑或不断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和提炼实践模式,皆致力于寻求社会工作理论化,进而探讨使社会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这对于中国而言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这关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中国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在改善民生服务、创新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服务成效显著的本土实践与典型案例。然而,这些实践与案例难以在西方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中得到充分的解释。因此,我们不能再以西方理论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指针,将本土实践视为对西方理论的简单应用,抑或成为西方理论的文化敏感性的一个注释,而是应当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挖掘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富矿”,建构自主性知识体系。这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应有的理论自觉!
 《社会工作理论》是国内外首本围绕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探讨的学术集刊,旨在邀请国内外社会工作研究者共同搭建一个聚焦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共享平台。本集刊希望立足国外理论前沿与国内实务前沿,聚焦基于中国处境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总结和提炼社会工作实践智慧、实践模式、实践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不断丰富全球社会工作理论的知识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