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以身许国

書城自編碼: 404091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葛能全、冯立?N、范宝龙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7451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NT$ 915.0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NT$ 347.0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NT$ 305.0
影神图 精装版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NT$ 653.0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NT$ 347.0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NT$ 254.0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NT$ 301.0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5
《陌生的阿富汗 :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

NT$ 340
《奋斗的青春如此壮丽(在青春岁月里砥砺前行,与时代共成长的奋斗》
+

NT$ 505
《无高不可攀》
+

NT$ 347
《狼别离》
+

NT$ 347
《拯救老街:美国小微企业的死与生(译文纪实系列·看不见的美国)》
+

NT$ 301
《逃走的人》
編輯推薦:
本书记述了以王淦昌 、邓稼先为代表的曾经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的14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更是清华的骄傲。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以生许国的事迹感人至深。书稿内容充实、细节鲜活、图片珍贵,生动具体地阐释了什么是 “两弹一星”精神,同时也向读者普及了物理、数学、核弹、卫星、航天等科技知识,是一本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有教育意义的科技人文作品。
內容簡介:
2024年 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年纪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精神被第一批纳入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人物事例和珍贵的史料图片,回顾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14位清华人发奋求学、以身许国、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人生历程,特别是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难忘的瞬间。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在极为艰苦的历史条件下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和魅力。本书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弘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优秀作品。
關於作者:
葛能全,1938年12月生,曾任钱三强先生专职秘书多年。后调中国工程院工作,曾任秘书长。工作之余长期进行科学技术史、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与科技政策的调查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出版《科学技术发展发明纵览》、《科学的荣辱》等多种著作。曾任中国工程院工作秘书长.
冯立昇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科技史与科技典籍文献研究。著有《中国三十大发明》等获奖图书。
范宝龙,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党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校史档案等方面的研究。
目錄
王淦昌
赵九章
彭桓武
1少年时代 3跨入科学殿堂 4科研创新的巨擘 9以身许国铸长剑 11开拓激光聚变研究新领域 29心系核电情牵高科技 32
37求学之路 39开拓气象科学研究领域 43执教清华大学气象学系 47规划和推动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 51开创我国空间物理学研究 55研制中国的人造卫星 57主持卫星研制与卫星系列规划制订 64
67早年经历 69水木长青自强不息 71乱世驱人全气节天殷瞩我重斯文 75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81重返基础理论研究 88好春光,谁与共?莫思量,防泪涌! 93淡泊名利提携后进 95
目.录
钱三强
王大珩
钱学森

99少年三强 101开启科学生涯 102发现裂变之光报效祖国不违初心 105为新中国原子核科学奠基创业 108亲历中南海最高决策 112攻关路上无歇时 117肝胆相照 众志成城 122氢弹奇迹 128忍辱负重 不怠不弃 133
137自强不息求学路 139光学基地,“两弹一星” 147战略科学家责任在心 157
165系统地接受新式教育 167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171师从冯·卡门 175参与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
179
建设中国技术科学教学与科研体系
182
创建中国导弹与火箭科技事业
184
创建中国卫星与空间科技事业
188
发展系统工程理论提出新思想、新战略
193
197家世与少年时代 199在清华大学求学与工作 200赴英留学深造 204入职生理生化研究所 205筹建电子学研究所 207飞天之梦 210逆境中坚持搞科研 212挺进太空 213让卫星“回家” 214为通信卫星建立测控网 215为“远望号”排除电磁干扰 217首创“双星定位通信系统” 219 “863”计划的倡议者 22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25
陈芳允
229攻读航空工程立志报国 231光彩的起步 233初识导弹 235强化总体作用 236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238瞄准中国导弹研制发展的方向 239研制远程导弹 241飞向太平洋 244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 246
屠守锷
目.录
王希季
郭永怀

中国航天技术的腾飞 249走向世界的捆绑火箭 252作风、品质、气魄与情怀 254
261艰苦求索之路 263投身祖国的空间事业 268火箭探空领域耕耘结硕果 272运载火箭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279在返回式遥感卫星领域功绩卓著 282
295青少年时代 297南开求学之路 298北大首届物理研究生 299联大读研考取留英公费生 300留学多伦多大学 303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 305在康奈尔大学的出色成就 307毅然决定返回祖国 308开拓新中国力学事业 309担任清华力学班主任和研究生兼职导师 312初创我国的导弹事业 315奠基我国的航天事业 317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319光辉的一生 325
杨嘉墀
邓稼先

329丝家学子古镇启蒙 331勤奋踏实蔚然成才 332投奔联大初试锋芒 334留美深造矢志报国 336科技绘蓝图 340“两弹一星”控制攻难关 343卫星控制结硕果 349战略前沿创新航天 355
363铁砚山房的活泼孩童 365民族屈辱 立志报国 366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物理系 367到美国研读核物理 369原子能研究所的八年 371国家要放个“大炮仗” 372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376出色的组织者,沉着的领导人 381中国西部上空的蘑菇云 384连续作战 攻克氢弹 386二代轻舟已过桥 388许身国威壮河山 390一份建议十年辉煌 393
目.录
朱光亚
周光召
后.记

397少年励志 399在西南联大求学 400赴美深造矢志报国 404攻读核物理专业 405一封公开信 405报效祖国开拓核科学事业 407肩负使命铸造核盾 411战略科学家的作用 422老骥伏枥担当重任 426无私奉献的一生 427
429早年经历 431清华园——良师教导 432蜚声杜布纳 435主动请缨回国——参与核武器理论设计 440重返理论物理学界 445出访美国和欧洲又被急召回国 449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国际交流 451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454理论物理研究成果 456身先士卒的将帅 458出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461
463
內容試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75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是足以令中华民族自豪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即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决策进行研制的重大科学工程。
1964年 10月 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6月 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4年 6月 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 10月 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70年 4月 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推动了国家工业建设,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围绕“两弹一星”,我国建立了一批科研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反应堆、加速器、地面环境模拟装置和风洞等大科学装置,为后续一系列大科学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奉献的科技骨干,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评价“两弹一星”成就的伟大意义,强调“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就学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人民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竭的力量源泉。
春风化雨,行健不息。清华大学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在发展原有理工科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大批优秀的清华毕业生,特别是不少在国外已取得突出成就却毅然放弃优厚条件回国的清华校友,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国家和民族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伟大祖国的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事业中来。他们和其他科研人员、干部群众、人民子弟兵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非凡奇迹。
1999年 9月 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 14 位是清华校友,他们是:王淦昌( 1929年毕业于物理系)、赵九章( 1933年毕业于物理系并留校任教)、彭桓武( 1935年毕业于物理系并留校任教)、钱三强( 1936年毕业于物理系并留校任教)、钱学森( 1934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生)、王大珩( 1936年毕业于物理系)、陈芳允( 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郭永怀( 1939—1940年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研究生)、屠守锷(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系)、杨嘉墀(1941—1942年任西南联大助教)、王希季(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系)、邓稼先(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朱光亚(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同年考取清华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
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收藏和展示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清华校友的许多档案史料,通过展览、报刊和公众号文章等向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宣传。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长期从事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其中清华科技史及相关人物是该所的重要研究方向。清华大学出版社也非常重视重大主题项目图书的出版,在 2001年清华大学 90周年校庆时就曾推出由宋健主编、葛能全等副主编的图书《“两弹一星”元勋传》,记载了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生平传略。在清华大学组织的“名家绘清华”活动中,中央美院教师毕建勋以王淦昌名言“愿以身许国”为主题创作的巨幅国画长卷《以身许国图》,以万里长城和祖国河山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两弹一星”元
前.言
勋“以身许国壮河山”的豪情风貌,由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并曾常年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展出,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周年,在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本书,并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工作,以“两弹一星”元勋中的 14位清华人为叙述对象,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具体生动的叙述,还原他们发奋求学、献身祖国、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瞬间。
除此书叙述的对象之外,长期从事“两弹一星”相关工作、奋斗在国防科技事业中的清华人更是不计其数。他们都是“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他们以身许国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踔厉奋发,报效祖国。
器识为先,泱泱大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为此,我们要赓续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和更加坚定的步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