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296
 
  《 
			甲子园 高校棒球100年与近现代日本
			》
 售價:HK$ 
			301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755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505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347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28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755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 鲁迅、朱自清、卞之琳、冯至、张枣等作家诗人优秀作品的重释和别解 1.此书是关于鲁迅、朱自清、卞之琳、冯至、张枣等作家诗人优秀作品的重释和别解。
 2.颜炼军是80后诗歌研究群体中的佼佼者,行文缜密而不失灵动。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内容涉及鲁迅、朱自清、卞之琳、冯至、梁宗岱、宗白华、张枣、多多、陈东东、臧棣、西渡、宋琳等十数位现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或相关话题,有名篇重释和别解,也有对文学史省略的作品和新近诗人写作的阐发。作者追求这样一种批评理想:介绍好的作品或作家;指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给出对一部作品的一种“阅读”方式;阐明艺术“创造”的过程以及艺术与生活、科学、经济、伦理等的关系。 |  
         
          | 關於作者: |   
          | 颜炼军,1980年生于云南大理,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曾任教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已出版《象征的漂移》《诗的啤酒肚》《世上谩相识》等学术和批评著作,另编有《张枣的诗》《张枣诗文集》(五卷本)等。 |  
         
          | 目錄: |   
          | 绪论:搭个楼梯,接诗下凡 
 第一辑
 “我颂扬投火的飞蛾”
 ——新诗同题译写现象的个案分析
 经验与素材的新熔铸
 ——鲁迅《颓败线的颤动》中的妓女形象重释
 现代“意义”的建构与变迁
 ——对朱自清诗学的一种理解
 友人曾来否?
 ——卞之琳《距离的组织》讲稿
 隐秀与晦涩:当代诗歌读写困难的一种微观探讨
 ——以多多《从马放射着闪电的睫毛后面》为例
 
 第二辑
 “魔王”与漂流瓶
 ——读张枣《海底被囚的魔王》
 “海豚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
 ——读宋琳《夜读》
 在“现实”里寻找诗的“便装”
 ——读张枣《橘子的气味》
 新神话或“情感教育”之诗
 ——读西渡《奔月》
 格物致诗
 ——胡弦的诗读札
 
 第三辑
 语言的夜景
 ——读陈东东诗集《海神的一夜》
 “愉悦的印象需要重新定型”
 ——读臧棣诗集《诗歌植物学》
 叩响词语的呢喃和叹息
 ——读张枣《镜中》
 天命与修辞
 ——读赵野《苍山下》
 祖母的“仙鹤拳”
 ——读张枣《祖母》
 
 后记244
 |  
         
          | 內容試閱: |   
          | 绪论:搭个楼梯,接诗下凡(选) 
 迄今为止,汉语新诗最大的世俗“压力”,就是动不动就被拿去跟古诗比较。读古诗有许多定则,有前人的大量训诂和注释,我们对它更有一种文化依赖感。
 当然,古诗其实也未必那么好读,即便是耳熟能详的作品,今天的读者依然有许多习焉不察的理解分歧和误读。比如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关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常常被解为大唐帝国衰落的预言。但真是这样吗?浙江大学古汉语学者王云路教授曾慧眼指出,在当时语言习惯里,“只是”一词并非语义转折,而多近乎“恰是”之意。诗人只是在感慨:恰恰是近黄昏的那一片刻,夕阳最美。
 ……
 作为现代诗人,艾青敏锐地注意到,古今生活经验和世界观念的巨大区别,是现代诗的独特所在。伟大的古典诗传统,是我们教养的一部分,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但复杂的现代经验与物象,却需要现代诗歌来探究和呈现。比起艾青的时代,当代社会更加复杂多元和瞬息万变,从中生发出的现代诗,自然也有与生俱来的“晦涩”。理解各种“晦涩”的现代诗,就是理解现代生活。美国诗人庞德曾如此批评不劳而获的阅读惰性:“公众思维中的混乱有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因:凭空获取某物或不经劳顿而学会艺术的欲望。”这可能也是许多读者对新诗的态度。破解这个难题,需要优秀的批评家和文学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努力。
 ……
 为了实现新的组合和表现,难免造新词新境,甚至脱离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而造成阅读的晦涩感。俄国诗人布罗茨基说,散文与诗可以相互学习。散文向诗学习“借助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特定的含义和力量;集中思路;省略去不言自明的赘语;警觉高涨的情绪中潜伏的危险”。而诗可以向散文学习“对细节的重视;对土语和官腔的采用;结构技巧”。当然,他很骄傲地说,这三者其实完全可以从诗歌自身的传统中撷取。的确,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达到某种“诗”的境界。而诗人对自己的诗行,却从没有相反的愿想。
 汉语新诗打破古典诗严格的韵律规则,看似只剩下分行这一形式标志。正如上面说过的“组合”原理,好的新诗,显然并非简单的散文分行;换言之,要在白话文中发明语言之醉态和歌唱,难度或许更大:新诗可自由实验甚至发明各种形式,但许多情况下无成法可依。一百年来,新诗一直努力汲取古今中外各种诗的形式资源。客观地细看,其中已出现许多方向和多种可能,尤其近几十年来,可谓生机盎然。我们对之认识不足,或许“只缘身在此山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