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NT$
301.0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612.0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NT$
653.0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NT$
352.0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一丹奖获得者朱永新眼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及发展建议2. 朱永新,新教育倡导者,教育的观察者和改革探索者 以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谈教育,直面问题并积极思考 系统呈现分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智慧珍藏本装帧精美,简洁大气,值得收藏。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朱永新教授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回顾。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辉煌灿烂,同我们古代教育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教育思想历史悠久且蕴含丰富的教育智慧。朱永新教授的这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理论基础,进而分专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德育观、教学论、教师说、读书法、科举制度、书院和蒙学等内容,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成就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读者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国古代教育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图书。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
目錄:
|
导论: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思想史
001 / 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及特点
008 / 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
012 / 三、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015 /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
020 / 二、两朵奇葩:孔子和《学记》
028 / 三、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039 /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生态环境
046 / 二、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057 / 三、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063 / 一、治乱学说——教育与社会发展
070 / 二、人性理论——教育与人的发展
077 / 三、人才观念——教育目的与价值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德育观
086 / 一、德育的功用
091 / 二、德育的过程
105 /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教学论
123 / 一、教学的意义
129 / 二、教学的内容
137 / 三、教学的过程
150 / 四、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教师说
170 / 一、师之变迁
177 / 二、师之功能
181 / 三、为师之道
190 / 四、师生关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
200 / 一、读书法的纲领
211 / 二、读书法的精华
218 / 三、读书精要
第八章 科举与中国古代教育
224 / 一、科举的创立
228 / 二、科举的变迁
233 / 三、科举的功过
目录 ⊙ 003
第九章 书院与中国古代教育
241 / 一、书院的起源与勃兴
243 / 二、书院的发展与沿革
247 / 三、书院教育的特色与贡献
第十章 蒙学与中国古代教育
260 / 一、蒙学的内容
269 / 二、蒙学的特点
278 / 三、训蒙的方法
附录 朱永新:大写一个“人”
286 / 英雄,呼之欲出
287 / 父亲的礼物,受用终身
289 / 一个文学梦,伴着海风潮涨潮落
291 / “自找苦吃”,为未来储备一座“金矿”
293 / “拼命三郎”,脱颖而出没商量
298 / “父母官”,为民做主务实求真
300 / 一本书刮起一股“理想旋风”
303 / 快乐的“传教士”,行走无疆
311 / 两会,不是专为鼓掌而来
315 / “最具人文气质的市长”
319 / 一朵美丽的小尾花
320 / 参考文献
325 / 主题索引
330 / 第四版后记
331 / “朱永新教育作品”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