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社会与大学:1700—1914的德国
》
售價:NT$
439.0

《
经纬度·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
》
售價:NT$
449.0

《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
售價:NT$
305.0

《
《本草纲目》里的博物学(全6册)(给孩子的309堂本草博物课,全景展现“东方博物大百科,6大卷本草,41大体系分类,350余幅手绘图谱)
》
售價:NT$
1010.0

《
95%的不舒服,呼吸能解决
》
售價:NT$
459.0

《
新加坡史:从夹缝求生到奇迹崛起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克里米亚战争
》
售價:NT$
571.0

《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一是相较于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企业层面的新进入缺陷及合法性问题,本书对产业与企业两个层面的双重新进入缺陷产生的叠加情境予以关切,在这一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情境下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二是本书对新兴技术创业企业进行类型学上划分,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兴技术创业企业的合法性获取策略、获取策略的形成机制,及其合法性演化路径展开研究,提升了研究的细粒度,同时更加明确了研究结论的推广范围,为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的编排提供指导;三是相较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的实施过程及其合法化结果的研究层面,本书创新性地探索了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形成的底层机制,深化了创业企业的合法性领域的研究主题。
读者群体主要面向新兴技术创业、创业企业合法性以及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等研究领域的学者。
|
關於作者: |
陈阳,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数字经济系讲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兴技术管理、技术创新与创业、制度创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兴技术初创企业”双重进入缺陷”及合法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772027),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省市合作\课题《场景驱动的产业大脑双重价值创造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SSHZ046YB)、宁波市第六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场最驱动的宁波数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与治理对策研究》(编号:JD6-159)。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文献综述…………………………………………………………11
第一节新兴技术创业…………………………………………………12
第二节合法性理论与制度逻辑………………………………………29
本章小结…………………………………………………………………47
第三章研究方案设计……………………………………………………49
第一节整体研究框架…………………………………………………49
第二节研究方法………………………………………………………52
第三节研究对象界定与选择…………………………………………58
第四节数据收集策略…………………………………………………67
本章小结…………………………………………………………………70
第四章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听众…………………………………71
第一节问题提出………………………………………………………71
第二节研究设计………………………………………………………72
第三节合法性听众的多重组织身份…………………………………75
第四节合法性听众的制度逻辑………………………………………79
第五节合法性听众的多重组织身份与其制度逻辑的适配关系……82
本章小结…………………………………………………………………86
第五章技术创新导向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87
第一节问题提出………………………………………………………87
第二节研究设计………………………………………………………88
第三节案例描述………………………………………………………91
第四节技术创新导向的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化过程……………97
第五节技术创新导向的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
及策略形成机制………………………………………………132
本章小结…………………………………………………………………135
第六章市场创新导向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137
第一节问题提出………………………………………………………137
第二节研究设计………………………………………………………138
第三节案例描述………………………………………………………140
第四节市场创新导向的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化过程……………145
第五节市场创新导向的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
及策略形成机制………………………………………………173
本章小结…………………………………………………………………175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177
第一节研究结论………………………………………………………177
第二节理论贡献………………………………………………………183
第三节管理启示………………………………………………………184
第四节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186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