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诗礼传家——天台古县城历史建筑

書城自編碼: 40645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沈晶晶,王波,孟勤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02945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NT$ 649.0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NT$ 545.0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NT$ 484.0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NT$ 380.0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NT$ 6528.0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NT$ 254.0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NT$ 806.0
心学的诞生
《 心学的诞生 》

售價:NT$ 34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876
《电子电路原理(原书第8版)》
+

NT$ 230
《食品添加剂》
+

NT$ 250
《科技论文快速入门——从文献检索到论文写作发表(陈结)》
+

NT$ 194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4版)》
+

NT$ 356
《中兽医学》
+

NT$ 2540
《神经科学——探索脑(第4版)》
編輯推薦:
1)从“唐诗之路”的角度,系统研究分布在其上的聚落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建筑空间特色、地域技术工艺、民族文化。2)有利于推进文化价值观线圈下聚落研究理论,进一步丰富我国传统聚落类型和研究体系。
內容簡介:
“浙东唐诗之路”是我国华东极为重要的区域文化线路,亦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人文走廊,迄今遗存着大量传统聚落、历史古迹和典故诗篇。天台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古驿道丰富,水路方便,给传统聚落与建筑提供了自然和人文基础,天台古县城处于天台盆地,为天台中心,建筑形制非常有代表性。乡村传统聚落与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乡村文化保护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振兴乡村文脉提供借鉴。本书从古县城聚落层面地理环境,街巷网络空间到典型的建筑层面的数据测绘分析,详实地介绍了天台古县城的聚落与建筑形态。
關於作者:
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浙江省社科联项目“海防视野下浙东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浙东唐诗之路传统聚落与形态研究”,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地方特色文化”专项“浙东唐诗之路传统聚落与形态研究”,发表论文《台州椒江近代开埠建筑空间类型研究——以“海门老街”为例》,《明清天台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探析》等。
目錄
卷壹.理论篇壹.诗礼传家的天台建筑贰.天台古县城形态变迁示意叁.天台古县城空间格局肆.天台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卷贰.实例篇壹.县府大堂贰.将军庙叁.大司空第肆.度予亭.养真堂伍.乌门楼许陆.书衍堂柒.五世同堂捌.慎德楼后记
內容試閱
序一天台素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而闻名,其实古城民居也别有风味。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考察中国民居,曾亲临天台;九十年代,中国建筑学会编写《中国传统民居》,书中详细介绍了天台的五关里和张文郁故居。吸引建筑专业*学者聚焦于此的原因,莫非就是古城藏锦绣、山城是一家吧!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天台于三国吴永安年间始筑城,至今一千八百年。该古城位于天台盆地的中心,北枕天台山,南临始丰溪,引赭溪之水由东北绕城西注入始丰溪,东又有若干湖泊分布,供、排水无虞,洪涝不忧,处处体现古人杰出的建筑水平。城内至今格局依旧,丝毫未见一般古城中积水内涝等问题,可见天台古城的选址,是循乎古代景观学之原理:“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台古城,得天台山之灵气。要发现天台古城之奥秘,似乎需要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只有站在天台山顶,环宇四顾,你才明白,天台不仅仅是台州人的天台,自东晋孙绰咏《天台山赋》以来,天台从来就是天下人的天台!以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为例,“(初七日)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殊胜的风景被他一日看尽。他站在琼台极目而望,山在城外,城在山中,城只是万山丛中的一朵云。所以,当徐霞客登上琼台,美景尽收眼底之时,自然会有孙绰当年“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之慨叹!天台古城,披始丰溪之恩泽。始丰溪是天台的母亲河,源自盘安县大磐山南麓,贯穿天台盆地,在天台古城前一折而南,与永安溪一起汇聚为灵江,以一往无前的气势,东入大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着天台山,天台古城便有了一股从骨子里透出的硬气,书写着时世无常而弘毅挺拔的血性和风骨。山是城的精神,城是山的肉体。因着始丰溪,天台古城便有了一道从肺腑里泻出的秀美,沉淀着岁月不改而温润儒雅的内涵和气质。国清寺、桐柏宫千年的发展,离不开三教圆融、互借智慧。古城中的孔庙和县学,是儒家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是诗礼传家的文化地标。位于“二纵一横”之“一纵”的文明巷,其西侧的东岳宫,曾是明代管理全县道教事务的道会司所在地。“一横”是商业繁盛的永清街和泰宁街,是向天台山输送货物的血脉,徐霞客去寒、明两岩,便是从西门雇的坐骑。另外“一纵”四方塘路两侧,则多为官宦人家,人们聚族而居,默默传承家学渊源!本书的贡献,首先在于建筑学维度。撷取天台古城中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民居进行测绘,无疑有其独到的眼光。本书内容包括祀庙府邸之将军庙、司空第,文人雅居之度予亭、养真堂,以及民居群落妙山花楼等。所谓梁柱为主,以构架纵横承托为营造“文法”,本就是传统建筑理论之精华。而本书在此基础上,以实地勘测为依据,整理归纳出天台古城民居一字形、凹字形、回字形等单元布局,以及梁架结构中多为梭柱形式,斗拱斜撑,转角更为灵动的地方建筑特色,这不仅以地域民居的类型丰富了传统建筑理论的内涵,而且在测绘的学术方法和实践路径上也进行创新。本书的贡献还在于伦理学维度。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背后,寄托着政治、宗法、风俗等思想理念,无论是“非令壮丽无以重威”的高墙大院,还是“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普通民宅,都是研究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民俗演变、心理沉淀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其院落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一家人牵儿携女、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所以,梁思成才会说,家乡的一角城楼,几处院落,一座牌坊,近郊的桥,山前的塔,村里的短墙与三五茅屋,都能勾起我们的乡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本书从伦理维度诠释了“诗礼传家”的本质内涵。本书的贡献更在于审美学维度。一切建筑,都是结构技术和环境思想之综合。譬如传统的飞椽翼角,既具有“吐水疾而溜远”的实用功能,而同时具有柔和舒展、静中生动、向天而飞的生动气韵。本书充分运用多种测绘方法以及整体、局部等不同绘制功能,既有梁柱构架之大木作,又有窗雕花饰之细功夫,既呈现传统民居空间视角上错落有致的通透感,又隐伏着水声、风声、鸟声等生态“声景”再造之可能。翻阅本书,颇有身在园林、清风拂面之雅韵。虽说现今可以依托许多绘图软件作为技术支撑,但依图形之精准美观论,必离不开绘图者的审美趣味和美术功底。本书的作者,台州学院建筑学的三位年轻教师,与我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化情缘,他们在省高校微课评比和中国古村落传承保护等方面也多有斩获。今嘱我作序,我自知隔行如隔山,对此建筑测绘专业书不该置喙,但有感于年轻人勤恳致学,术有专攻,如今又带着学生,顶严寒冒酷暑,几番赴天台古城实地勘踏,测绘了诸多古建筑,为专家学者进一步的发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其志可嘉,其诚可喜,其业可贺,故仅从自己所知的文化角度简述阅读心得,是为序。台州学院原副校长,教授序二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祖国大地上遗存的大量优秀建筑实物,是闪亮的东方明珠,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们是祖先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证据,是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例证。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太多优秀历史建筑因无法满足当下生活所需,又因财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在尚未进行系统记录和研究的情况下就面临价值不足的问题,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台州,依山面海。《嘉定赤城志·山水门》记载:“台以山名州,自孙绰一赋,光价殆十倍。”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境内不仅拥有临海、天台、桃渚宁海等古城聚落,还保留了国清寺、千佛塔等建筑,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始发地。台州传统聚落和建筑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人不仅修造大宅和祠堂,还兴办学堂,积极建设庙宇、路廊等,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台州名人辈出,这得益于合理的聚落布局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台州传统聚落在选址布局、水系结构以及建筑单体结构、空间和材料的选用上都体现了和合共生文化精神和自然观念。如临海台州府城的选址,其城墙骑山沿江就势,并根据军事和防洪要求,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对城防系统进行创新,独特地创造了双层空心敌台和江边一边圆一边方的“马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如天台古县城自建县伊始,背靠天台山南麓,面向始丰溪北岸,地处天台盆地的河谷平原中部,赭溪绕西城而南注,还有乌石溪自北往南,也是充分利用山川形势的典型案例。台州的传统建筑形制古朴,极富特色,颇有唐宋遗风之意。建筑平面形制上*典型的就属三台九明堂,体现了一种本土的礼制关系。建筑的构件形式与工艺创造性地运用叉拱结构,艺术精致的马头墙,尤其在临海、天台古民居上有较多留存。国内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源于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前辈,而纵观整个传统建筑文化研究领域,台州的传统聚落和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以台州的历史建筑测绘活动继承了梁思成、刘敦桢等先驱者的精神,延续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的使命。为了系统挖掘、研究台州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系教师团队计划陆续整理并出版台州建筑遗产文化丛书。借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开办之际,有序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研和测绘,结合相关专家、教师的研究,对理论进行系统梳理,这不仅为后续保护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培养历史建筑保护方向人才的重要举措。今年台州学院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召开了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论坛,旨在加大政府、高校、学者等对台州建筑文化遗产的关注力度,也希望未来能在依托古建公司师资力量和实践资源的基础上产教结合,创新历史建筑保护方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整个行业培养栋梁之才。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台州建筑遗产文化研究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建筑协会古建筑分会副会长台州学院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院长序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在城乡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保护力度,坚决制止各类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天台县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天台山位于天台县内,是浙东名山,蜿蜒于东海之滨,以其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散发着独特芬芳的奇葩,这就是“天台山文化”。天台多山多水,又有平原,地形复杂,河渠纵横,竹、木、石建筑材料丰富,木匠帮派发达,住宅形态多种多样,尤其是中小型住宅,工匠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建造出灵巧合理又千变万化的住宅。古代优秀建筑遗产蕴含了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学生直接与之接触,并与其对话,从而认识、体验、发现天台山文化,用建筑师的图学语言予以描绘,可深化感性认识,同时也为树立遗产保护意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发展理论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传统建筑复杂的形式与构造,是提高学生对形体空间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极好教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建筑的洞察力、尺度感及形式敏感度,提高空间认知、审美能力,以及图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作为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古建筑测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建筑史、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乡土建筑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建筑测绘方法,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及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良机;古建筑测绘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精神、工匠精神,成为生动的社会性德育课堂;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的开展,将为后续历史建筑的迁移与复建、修复与保护、激活与利用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保证,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台州学院建筑学专业自开办以来,就设置古建筑测绘、乡土建筑等历史建筑保护课程。沈晶晶、王波、孟勤林等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几年来深耕天台县历史建筑,并测绘建档,组织学生深入天台,走进乡村,与古建筑对话,与村民访谈,测量每一栋古建筑,了解每一栋古建筑的材料,挖掘每一栋古建筑的人文背景,记录每一栋古建筑的建造与变迁过程。他们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整理成册,以飨读者。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古建筑测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提高测绘的精确度和效率。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天台县丰富多样的历史建筑文化。台州学院建筑系主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