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衡的50年:不平等的起源和当代美国社会(比《乡下人的悲歌》更深刻,比《压裂的底层》更接近权力的真相!揭示美国精英主义如何破坏美国民主并摧毁美国梦!)
》
售價:NT$
352.0

《
手艺中国(中英)
》
售價:NT$
500.0

《
不可持续的不平等:迈向社会和环境的双重正义
》
售價:NT$
250.0

《
DK物理学百科(全彩)
》
售價:NT$
857.0

《
打造高可靠性组织:从个体正念到组织正念
》
售價:NT$
250.0

《
全域流量: 超级变现,引爆流量营销
》
售價:NT$
398.0

《
砂女(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
售價:NT$
214.0

《
无中生有的世界:量子力学传奇 这部量子物理史,足以唤起你对世界的全部好奇!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教材的修订,在继承上一版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强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适应临床医学专业(3 2)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贴近临床工作实际,增加临床知识引导;二是适当增加关于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知识比重。适应现代知识传播载体的发展趋势,大幅减少教材篇幅,适量删减重复或内容相近的图片,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提升融合教材的辅助作用。三是突出“知识拓展”模块的临床实践意义,力求其编写内容主要为临床实用知识、临床操作技术、技能。
|
內容簡介: |
本教材的修订,在继承上一版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强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适应临床医学专业(3 2)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贴近临床工作实际,增加临床知识引导;二是适当增加关于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知识比重。适应现代知识传播载体的发展趋势,大幅减少教材篇幅,适量删减重复或内容相近的图片,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提升融合教材的辅助作用。三是突出“知识拓展”模块的临床实践意义,力求其编写内容主要为临床实用知识、临床操作技术、技能。
|
關於作者: |
基础医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常务理事,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生物物理学会\常务委员。主编教材多部。
|
目錄:
|
绪论/1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与任务/1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1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3
第一章疾病概论/4
第一节疾病的相关概念/4
一、健康/4
二、疾病/4
三、亚健康/5
第二节病因学与发病学/5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5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7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7
第三节疾病的转归/8
一、康复/8
二、死亡/8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0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0
一、萎缩/10
二、肥大与增生/11
三、化生/12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3
一、损伤的原因/13
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13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9
一、再生/20
二、纤维性修复/22
三、创伤愈合/2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7
第一节充血与淤血/27
一、充血/27
二、淤血/28
第二节血栓形成/30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30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血栓的形态/31
三、血栓的结局/32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3
第三节栓塞/34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34
二、栓塞的类型与对机体的影响/34
第四节梗死/36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与条件/36
二、梗死的类型与病理变化/37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38
第四章炎症/40
第一节炎症概述/40
一、炎症的概念与原因/40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1
三、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42
四、炎症的临床类型/43
第二节急性炎症/44
一、急性炎症的病理学变化/44
二、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48
三、急性炎症的结局/51
第三节慢性炎症/51
一、一般慢性炎症/52
二、肉芽肿性炎/52
第五章肿瘤/54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54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55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55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56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57
一、肿瘤的分化/57
二、肿瘤的异型性/57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58
一、肿瘤的命名/58
二、肿瘤的分类/59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60
一、肿瘤的生长/60
二、肿瘤的扩散/62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64
第六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与良、恶性肿瘤的区别/64
一、肿瘤对机体的影响/64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65
第七节癌前疾病(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66
一、癌前疾病(病变)/66
二、异型增生/66
三、原位癌/66
第八节常见肿瘤举例/67
一、上皮组织肿瘤/67
二、间叶组织肿瘤/69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71
第九节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72
一、肿瘤的病因/72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74
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77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77
一、脱水/78
二、水肿/80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83
一、低钾血症/83
二、高钾血症/85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87
第一节酸碱平衡及其调节/87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87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88
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与检测指标/89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89
二、常用检测指标/89
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90
一、代谢性酸中毒/90
二、呼吸性酸中毒/92
三、代谢性碱中毒/93
四、呼吸性碱中毒/95
第四节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96
第八章缺氧/98
第一节常用血氧指标/98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99
一、低张性缺氧/99
二、血液性缺氧/100
三、循环性缺氧/101
四、组织性缺氧/101
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02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102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103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104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105
第四节氧疗与氧中毒/105
一、氧疗/105
二、氧中毒/105
第九章发热/107
第一节发热概述/107
第二节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08
一、发热的病因/108
二、发热的发病机制/109
第三节发热时代谢与功能的变化/111
一、物质代谢变化/111
二、功能代谢变化/111
第四节发热的生物学意义与治疗原则/112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112
二、治疗原则/112
三、常用的解热措施/113
第十章休克/114
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14
一、休克的病因/114
二、休克的分类/115
第二节休克的发病机制/115
一、微循环机制/115
二、细胞分子机制/120
第三节休克时各主要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120
第四节休克的治疗原则/122
一、病因学治疗/122
二、发病学治疗/122
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4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机制/124
一、病因/125
二、发病机制/125
第二节诱发与促进因素/126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126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126
三、血液高凝状态/126
四、微循环障碍/126
五、其他因素/127
第三节分期与分型/127
一、分期/127
二、分型/127
第四节临床表现与防治原则/128
一、临床表现/128
二、防治原则/129
第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31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3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31
二、基本病理变化/132
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134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
一、心绞痛/136
二、心肌梗死/136
三、心肌纤维化/137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137
第三节高血压病/13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38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139
第四节风湿病/14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42
二、病理变化/142
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144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44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44
第六节心瓣膜病/145
一、二尖瓣狭窄/145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45
三、主动脉瓣狭窄/146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46
第七节病毒性心肌炎/146
一、病理变化/146
二、临床病理联系/147
第八节心功能不全/147
一、病因、诱因与分类/147
二、机体的代偿性反应/148
三、发病机制/151
四、临床表现/152
五、防治原则/155
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158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8
一、慢性支气管炎/159
二、支气管哮喘/160
三、支气管扩张症/160
四、肺气肿/161
第二节肺炎/162
一、大叶性肺炎/162
二、小叶性肺炎/164
三、间质性肺炎/165
第三节肺硅沉着病/166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67
第五节常见恶性肿瘤/168
一、肺癌/168
二、鼻咽癌/169
第六节肺功能不全/170
一、病因、诱因与分类/171
二、发病机制/171
三、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74
四、防治原则/176
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178
第一节慢性胃炎/178
一、非萎缩性胃炎/178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178
三、特殊类型胃炎/179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17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79
二、基本病理变化/180
三、结局与并发症/180
四、临床病理联系/181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18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81
二、基本病理变化/182
三、临床病理学类型/183
第四节酒精性肝病/185
一、发病机制/185
二、病理变化/185
三、临床病理联系/185
第五节肝硬化/185
一、门脉性肝硬化/186
二、坏死后肝硬化/188
第六节常见恶性肿瘤/188
一、食管癌/189
二、胃癌/190
三、结直肠癌/192
四、原发性肝癌/193
五、胰腺癌/194
第七节肝性脑病/194
一、概念、分期与分型/195
二、发病机制/195
三、诱因与防治原则/198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201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20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03
二、基本病理变化/205
三、临床病理联系/205
四、常见病理学类型/207
第二节肾盂肾炎/211
一、急性肾盂肾炎/211
二、慢性肾盂肾炎/212
第三节常见恶性肿瘤/213
一、肾细胞癌/213
二、尿路上皮癌/214
第四节肾功能不全/215
一、急性肾衰竭/215
二、慢性肾衰竭/218
三、尿毒症/220
第十六章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224
第一节子宫颈疾病/224
一、慢性子宫颈炎/224
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25
三、子宫颈癌/225
第二节子宫体疾病/227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227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227
三、子宫体肿瘤/228
第三节妊娠滋养细胞疾病/229
一、葡萄胎/229
二、侵蚀性葡萄胎/230
三、绒毛膜癌/230
第四节卵巢上皮性肿瘤/231
一、浆液性肿瘤/231
二、黏液性肿瘤/232
第五节乳腺疾病/232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232
二、乳腺纤维腺瘤/233
三、乳腺癌/233
第六节前列腺疾病/235
一、前列腺增生症/235
二、前列腺癌/236
第十七章内分泌系统疾病/238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238
一、甲状腺肿/238
二、甲状腺炎/241
三、甲状腺肿瘤/241
第二节胰岛疾病/243
一、糖尿病/243
二、胰岛细胞瘤/244
第十八章感染性疾病/246
第一节结核病/24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47
二、基本病理变化与转化规律/247
三、肺结核病/249
四、肺外结核病/251
第二节伤寒/25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53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53
三、结局与并发症/255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25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55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55
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5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56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56
三、结局与并发症/257
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25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57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58
三、结局与并发症/258
第六节肾综合征出血热/25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59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60
三、结局与并发症/260
第七节性传播疾病/260
一、淋病/260
二、尖锐湿疣/261
三、梅毒/261
四、艾滋病/262
第八节寄生虫病/263
一、血吸虫病/264
二、阿米巴病/266
三、并殖吸虫病/26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71
参考文献/276
|
內容試閱: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我们着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修订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秉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要求、培养基层医疗技术人才的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临床实践能力,紧扣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全力践行教材对新时代高素质临床医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本次修订以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本原则,以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根本遵循,适应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求,突出“学生中心”的地位和“产教融合”的特征。在保证教材内容够用、适用、结构合理、系统完整和形式多样的基础上,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注重良好品德的养成 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教材以适宜知识为融入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爱国主义、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材。
2. 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深度融合 在数字资源中设有PPT、微课、思维导图、大体标本图片、病例讨论、练习题等。这些数字内容或可利于课程复习,或可助于课前预习、知识衔接和拓展,或可用于能力自测和评价,与纸质教材资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3. 精简内容、传承经典 经典的知识技能是本教材向学生传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本教材的核心所在。同时,根据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例如,将传染病、寄生虫病合并为感染性疾病,并删减部分内容;某些与后续临床课程重复的内容作了删减。
4. 注重引导自主学习 适应高职专科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编写理念、编写体例等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纸质教材的“病例导学”模块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载体;数字资源的“思维导图”“病例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5. 完善优化标本图片 删除了前版教材中图示内容较为相近的图片,替换了若干清晰度欠佳的图片;在部分大体图片中设立了标尺,标注了镜下图片的放大倍数和染色方法,进而更好地起到了标本图片的“看图识学”作用。
本版教材尚存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请各位读者和同道多提宝贵意见。付梓之际,衷心感谢各位编者及编者所在单位给予的支持以及教材评审委员会专家的悉心指导!
张 忠 邓良超
2024 年11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