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NT$
398.0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NT$
1010.0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NT$
347.0

《
牛津西方哲学史(中文修订版)
》
售價:NT$
653.0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NT$
388.0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NT$
352.0

《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
售價:NT$
449.0

《
性别:女(随机图书馆01)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视角聚焦,由点及面。本书聚焦于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负情感亦称“丑陋情感”,指那些微弱、压抑且令人焦躁不安的消极情绪,是当前美国政治、历史与文学文化研究的交叉点。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是开展负情感研究的理想文本,在这些作品中,负情感表现往往十分突出,同时,作家在文学文本中想象能够跨越个体边界、性别藩篱、种族界限和阶级差异的“情感共同体”,在对于负情感和情感共同体的分析中,得以揭示负情感主体在现实中遭遇的社会困境和政治困境。案例典型,论证深入。本书选取18部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涉及本土裔小说、非裔小说、犹太小说、拉美裔小说和亚裔小说,分节对这些作品展开具体论述,进行文本细读,通过梳理充斥在小说中的负情感碎片,力求拼贴出美国现当代社会少数族裔人群的情感纹理,厘清普遍存在于少数族裔中的负情感问题。视野开阔,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的“情感转向”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感研究”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兴起,近年来文学的情感政治研究关注文学艺术对社会问题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能动反映,形成了典型的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范式。而本书在论述中同样展现出跨学科意识,运用多学
|
內容簡介: |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负情感与情感共同体》聚焦18部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揭示负情感背后美国少数族裔的政治困境,论述他们以共通的情感体验为纽带,搭建情感共同体的努力。本书梳理了小说中的负情感类型,阐释文学情感的能动性特质,论证负情感在揭示丑陋现实、解构官方话语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美国少数族裔内部及族裔间共情共生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
|
關於作者: |
汪小玲,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获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学者等荣誉称号。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
目錄:
|
导言?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负情感
第一章? 当代美国本土裔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与情感共同体建构
第一节? 《日诞之地》中印第安青年的错置感与族裔共同体重塑
第二节? 《圆屋》中的印第安恼怒与正义共同体书写
第三节? 《战舞》中城市印第安人的羞耻与跨种族共同体想象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与情感共同体书写
第一节? 《地下铁道》中美国黑奴少女的忧郁
第二节? 《爵士乐》中美国城市新黑人的孤独
第三节? 《唱吧!未安葬的魂灵》中黑人女性的恼怒
第四节? 《天赋寓言》中的恐惧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当代美国犹太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与情感共同体建构
第一节? 《美国牧歌》中的自恨与犹太社区共同体
第二节? 《解剖课》中的厌*、共情与犹太共同体
第三节? 《天使莱文》中的偏执与犹太—黑人共同体
第四节? 《但以理书》中的偏执与犹太—白人共同体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当代美国拉美裔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与情感共同体书写
第一节? 《曼波王们演奏情歌》中古巴裔的怀旧
第二节?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拉美裔女性的孤独
第三节?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中的偏执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当代美国亚裔小说中的负情感问题与情感共同体书写
第一节? 《食肉之年》中日裔的厌恶
第二节? 《无声告白》中华裔的羞耻
第三节? 《同情者》中越南移民的傀化
第四节? 《疾病解说者》中印度裔的孤独
本章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充满了负情感书写,为开展美国文学的情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空间。负情感亦称“丑陋情感”,指那些微弱、压抑且令人焦躁不安的消极情绪,通常蕴含丰富的历史积淀、文化隐喻和政治指涉。负情感具有独特的情感纹理、审美判断和政治指向,是当前美国政治、历史与文学文化研究的交叉点,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文化政治学者倪迢雁(Sianne Ngai,1971— )的著作《负情感》(Ugly Feelings,2005)以美国现当代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为依托,通过剖析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负情感美学,折射出美国边缘人群的生存境遇,在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倪迢雁将负情感置于美国特定时期的文化政治背景下审视,视负情感为解释主体政治困境的符号,凸显了负情感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作用。倪迢雁认为,情感能够影响主体的行动力,而主体的行动力决定了其政治存在,因此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主体的政治建构。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是开展负情感研究的理想文本。首先,以负情感为特质的文学书写在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许多具有少数族裔背景的当代作家,如非裔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 犹 太 裔 作 家 菲 利 普· 罗 斯(Philip Roth,1933—2018)、 印 第 安 裔 作 家 莫 马 迪(N. Scott Momaday,1934—2024),都注重在作品中再现美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及情感体验。其次,那些历史背景深刻、政治隐喻鲜明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备受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追捧,其中许多作品先后摘得美国文学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这些作品构成了当代美国文学研究中不同于主流叙述的“另类史料”。再次,借助虚构人物之间相似或者相关的情感体验,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们为来自不同族裔、不同宗教背景、不同阶级和性别的个体或群体提供了共享的情感通道,在文学文本中想象跨越个体边界、性别藩篱、种族界限和阶级差异的“情感共同体”,彰显了负情感的能动性。最后,倪迢雁的《负情感》采用了大量美国现当代族裔文本作为例证,如《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和《流沙》(Quicksand),关注少数族裔人物的负情感体验,探查族裔人物的政治困境,分析负情感对族裔人物产生的消极或积极影响,该书的文本选择体现了负情感研究与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文本的高度契合。可以说,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为开展负情感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文本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