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050.0

《
法律与理性 : 西塞罗《论法律》解读(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NT$
403.0

《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斯坦福大学教授齐斯·德福林等力荐)
》
售價:NT$
218.0

《
DK生物运转百科(全彩)
》
售價:NT$
653.0

《
规则怪谈:无罪的嫌疑人 《规则怪谈》系列小说第三部重磅来袭!
》
售價:NT$
245.0

《
文明与战乱:两宋风云300年
》
售價:NT$
398.0

《
万千心理·成人心理治疗计划
》
售價:NT$
500.0

《
通胀的教训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中流意识”瓦解“格差社会”问题丛生……经济衰退背后存在怎样的伦理冲突?从伦理角度切入,换一种视角解读日本经济!
-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对中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是一部日本经济伦理启示录,以邻为镜,鉴照中国。
- 汇聚3大学派,云集6位学者,解答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3大核心议题。
- 纵览学林,日本各学派纷呈对比;横跨东西,日本VS欧美思想碰撞交融——纵横交错,“织锦式”解读日本经济伦理思想。
- 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著作,学术价值与权威性兼备。
|
內容簡介: |
本书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迄今近30年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的复杂图景,在回顾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伦理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别梳理了日本自由至上主义、平等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学派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重点介绍和探讨了日本自由至上主义代表森村进、桥本祐子,平等主义代表竹内章郎、立岩真也,以及马克思主义代表松井晓、吉原直毅的经济伦理思想,同时聚焦三个核心议题——“自我所有”的正义、交换的正义及分配的正义,对当代日本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伦理问题展开深刻讨论。
|
關於作者: |
曹希,曾就读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分别获文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日本经济伦理思想。读博及博后期间均曾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经济学院交流访学。现任教于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经济思想。曾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
目錄:
|
序言
导论 ………………………………………………………………………………1
一 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缘起……………………………………1
二 研究对象的取舍与思路梳理 ……………………………………………5
三 本书的贡献、不足之处及展望 ……………………………………6
第一章 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 ………………9
第一节 近代日本经济伦理思想的回溯 ……………………………………9
第二节 战后日本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28
第三节 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9
第四节 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65
第二章 日本自由至上主义经济伦理思想………………………………………81
第一节 日本自由至上主义的发展及现状 …………………………………81
第二节 森村进的经济伦理思想……………………………………………87
第三节 桥本祐子的经济伦理思想…………………………………………95
第四节 简要评价 …………………………………………………………109
第三章 日本平等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113
第一节 日本平等主义的发展及现状 ………………………………113
第二节 竹内章郎的经济伦理思想 ………………………………………117
第三节 立岩真也的经济伦理思想 ………………………………………131
第四节 简要评价 …………………………………………………………135
第四章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138
第一节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及现状 ………………………138
第二节 松井晓的经济伦理思想 …………………………………………165
第三节 吉原直毅的经济伦理思想 ………………………………………177
第四节 简要评价 …………………………………………………………189
第五章 结论 …………………………………………………………………193
第一节 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关注的焦点问题……………………193
第二节 日本经济伦理思想与欧美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 ………………202
第三节 近30年日本经济伦理思想的积极价值和局限性 ………………207
参考文献 …………………………………………………………………………221
后记 ……………………………………………………………………………235
主编后记 …………………………………………………………………………2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