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NT$
383.0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NT$
281.0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NT$
30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NT$
281.0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NT$
398.0

《
实战ANSYS Icepak电子热设计
》
售價:NT$
454.0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NT$
286.0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NT$
270.0
|
編輯推薦: |
译界鬼才、古文大家林纾的诗文作品在百年前曾零星出版,五四时期他因反对废弃古文、主张文白并存而被新青年们污名化,导致更多作品在其身后风雨飘零、烟消云散。整理者三十余年呕心沥血,从浩如烟海的民国报刊中钩沉索隐,从一地鸡毛的手稿、尺牍、画作中集腋成裘,辑佚篇幅远超畏庐原集,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林纾原创作品集。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清末民初古文家、书画家、翻译家林纾的诗文作品集,在2020版《林纾集》诗文基础上恢复传统字形,订正字句标点讹误,并增收大批新见佚作。上册为《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各对1910、1916、1924年商务印书馆版予以标点校勘;中册为辑佚之文140余篇、译作序跋78篇、未刊尺牍85组317通;下册为《畏庐诗存》及诗词辑佚近1200首,佚诗几四倍于《诗存》。辑佚主要录自手稿、抄件、复印件、拍品图片等,尽量注明形态、出处、保藏地或提供者,大致按时间排序并补充考订了部分写作时间。
|
關於作者: |
林纾(1852—1924),中国近代文学家、小说翻译家、画家。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以授学、著译、绘画为业,曾执教于京师大学堂,工诗词古文,兼作小说戏曲,尤以译著名世。虽不识西文,却依他人口述,用典雅文言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滨孙漂流记》《迦茵小传》《伊索寓言》等欧美、日本小说170余种,风靡民国。
|
目錄:
|
上册
畏廬文集
畏廬續集
畏廬三集
中册
輯佚·文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子使漆雕開仕
子曰歲寒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
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富鄭公書座屏賦以守口如瓶防意如城爲韻
惟道集虚賦以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爲韻
鄭商人弦高論〓附見
王文勤公祠補梅記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跋
漢文帝以賈生傅梁王、晁錯爲太子家令論
……
《銅官感舊圖》記
題《游俠造像》
《淇園舊雨圖》小記
《郎潜清話圖》小記
記乘火車事
九鯉湖
雋語四則
輯佚·譯作序跋
《巴黎茶花女遺事》小引〓附嚴復序
《露漱格蘭小傳》序
《黑奴籲天録》序
《黑奴籲天録》跋
《伊索寓言》序
《民種學》序
……
《孝友鏡》譯餘小識
《膜外風光》序
《洞冥記》跋
《怪董》跋
《梅孽》發明
《興登堡成敗鑒》序
輯佚·未刊尺牘
與謝章鋌書三封
與許增書
與楊文瑩書
與林竹坪書二封
與孫葆晋書
與張亨嘉書
與陳寶琛書二十二封
與李宗言書十一封
……
與林璐、林璿、林琮諸兒書
與林璐、林琮、林璈、林珣、林琯書
與林璐、林琮及諸兒書
與林璐、林琮書二封
與林璐書六十六封
與林璿、少奶書
與林琮書二十九封
下册
畏廬詩存
卷上
卷下
輯佚·詩詞
卷一〓詩
卷二〓詩
卷三〓詩
卷四〓詞
卷五〓樂府
閩中新樂府
諷諭新樂府
勸世白話新樂府
勉諸生
禽言
|
內容試閱:
|
林紓(一八五二—一九二四),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藝術家。林紓涉獵廣泛,但百年來的相關研究偏重於林譯小説,林紓詩文的整理成果并不豐富。
一、林紓詩文整理概况
林紓生前曾編選并出版《畏廬文集》《畏廬續集》《畏廬三集》《畏廬詩存》。此前,一九〇九年上海國學扶輪社出版《林嚴合鈔》,一九一五年上海進步書局出版《林琴南文鈔》。林紓去世後,一九二九年顧頡剛、陳槃合編的《閩侯林紓的著述》初步整理了林紓創作及翻譯作品的目録(中山大學《圖書館報》第七卷第一期)。較早系統記録林紓著譯的,是林紓弟子朱羲胄的《林畏廬先生學行譜記四種》(世界書局一九四九年版),其中一九三〇年所作《春覺齋箸述記》分年列舉林紓的詩文、小説、戲劇、古文評點、譯作等,抄録了很多自序。林紓弟子胡孟璽輯有《冷紅齋詞賸》《畏廬尺牘》,均以抄本流傳。
其後,對林紓著作的調查工作,做得最扎實的是張俊才先生。張先生的《林紓著譯繫年》(見《林紓研究資料》,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以時間爲序記録了林紓的著作和翻譯作品,很多著作下詳細標注了篇名,特别是有關報刊連載的資料尤爲詳細。張先生後來在《林紓評傳》(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版)中附録了《林紓著作目録》和《林紓翻譯目録》,作爲修正和補充,基本上反映了林紓著作的全貌。整理者在收集林紓作品時,很多就是根據張先生的記録按圖索驥。
此外,林薇編有《林紓選集·文詩詞卷》(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及《小説卷》(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一九八七年版),其《百年沉浮——林紓研究綜述》(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版)第五章《林紓散佚作品》輯録佚文五篇、佚詩四十三首。李家驥、李茂肅、薛祥生編《林紓詩文選》(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版),輯録佚文二十多篇,初步整理了林紓的尺牘,在《閩詞徵》《冷紅齋詞賸》和抄稿、陳懋復剪報等基礎上輯詞四十九闋,并據《公言報》等考訂部分寫作時間。龔任界主編的《林紓書畫集》(商務印書館、中國書店二〇一四年版)呈現了林紓的部分畫作和手迹。劉榮平編《全閩詞》(廣陵書社二〇一六年版)系統整理了林紓的詞作。夏曉虹、包立民編注的《林紓家書》(商務印書館二〇一六年版)系統整理了林紓與家人的尺牘。
二〇二〇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人與閔定慶、李小榮、湯江浩、于英麗整理的《林紓集》。
二、本書的内容和來源
《林紓集》出版,對於自己來説算是完成了「任務」,但缺憾良多,故前言專列「收集整理《林紓集》的遺憾」一節。
本書在《林紓集》詩文部分的基礎上,恢復底本字形,訂正字句標點訛誤,并增收一批新見佚文、尺牘、詩詞等,兹略作説明。
林紓生前編輯的詩文集,《畏廬文集》《畏廬續集》《畏廬三集》各以一九一〇、一九一六、一九二四年商務印書館版爲底本;鑒於「《詩存》之刻,訛字尤多」(見本書《與胡爾瑛書》之三),本書《畏廬詩存》采用一九二三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後林紓贈送陳寶琛的本子(藏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爲底本,内有多處改動,前有林紓手迹云「中有訛字數處,未及盡檢」(見本書《與陳寶琛書》之十八)。
輯佚分爲四部分:
「文」一百四十餘篇,收録前三集未收的單篇文章,包括林紓生前發表於報刊的尺牘。主要録自整理者收集的手稿、抄件、複印件、圖片等,亦參考了前述朱羲胄、張俊才、林薇、李家驥等的成果。
「譯作序跋」七十八篇,收録林紓在譯作中所撰序、小引、識語、評語、跋等,參考了朱羲胄《春覺齋箸述記》、徐兆瑋《新書目録》等。
「未刊尺牘」凡八十五組、三百一十七通,收録林紓生前未發表的尺牘,參考了前述胡孟璽、李家驥、夏曉虹等的成果,并補充考訂了部分寫作時間。
「詩詞」近一千二百首,分詩三卷、詞和樂府各一卷,佚詩幾四倍於《詩存》。卷一收題畫詩和發表於書報刊的詩,時間不明者入卷二,主要録自畫作圖片和複印件、李建先生贈送的李家驥所存抄件(抄者不詳,簡稱李家驥抄件)、報紙雜志、《正誼書院課藝》刻本、《支榭詩拾》刻本、《畏廬遺迹》珂羅版、林大文先生複印的《林紓的繪畫》油印版,以及《林紓詩文選》《林紓書畫集》等。卷三收録國家圖書館藏稿本《題畫偶存》中的其他詩和兩首擊鉢詩,無題詩合并,餘依手稿原序。卷四基於《林紓詩文選》所收詞,據手稿、譯作等校補。卷五收《閩中新樂府》《諷諭新樂府》《勸世白話新樂府》等五種。
三、凡例
鑒於林紓自編文集中已收有序跋和尺牘,本書循其體制,上册爲《文集》《續集》《三集》,中册爲輯佚之文、譯作序跋、未刊尺牘,下册爲《詩存》及詩詞輯佚。
原詩文集正文篇目、編次、標題等一仍其舊;目録中組詩題下的小字「幾首」爲整理者所加,其下「其二」「又一首」等小標題不再羅列。
各類佚作大致按創作時間排序,創作時間無考的按發表時間;未刊尺牘按收函人分組并大致按年齒排序,組内按時間編號排列并於題下注明件數;時間和生平均不明者置於該類之末。
輯佚作品若無題則據書名、畫名、拍品名、題畫序跋、詩畫大意、首句、次句、收函人等擬題,組詩在題下以小字注明數目,同題詩加干支或序號區别。
相同或小異的題畫詩衹録時間明確或最早者,餘者酌情注釋;林紓創作的小説、札記中的詩詞不收。
輯佚所據《題畫偶存》徑稱手稿,散件儘量注明形態、出處、保藏地或提供者,録自互聯網上手稿和畫作圖片者一般不注。
所收資料不無訛誤,應删之字加()并縮小,改補之字加〔〕;古體字、俗體字、通假字等儘量保留;原件不全注「(上缺)」「(下缺)」,文字殘損或無法辨識者用□表示,少量原文爲□的改爲◇,表示空闕的○依原文。
譯作序跋中同一人物的不同譯名直接統一。如拿破侖從其《本紀》作「拿破崙」,《滑稽外史》序中「赤里伯」從該書正文改「赤利伯」,《布匿第二次戰紀》序中「漢司屈勒白耳」從後出的《滑鐵廬戰血餘腥記》序改「韓司屈勒伯」,以及「噶利佛」改「葛利佛」、「哈葛得」改「哈葛德」、「迭更」改「迭更司」等。
注釋中農曆日期用漢字數字,公曆日期用阿拉伯數字;報刊出版日期用公曆,卷期數字依原文。
在整理《林紓集》的過程中,夏曉虹、張俊才、盧美松、艾俊川等先生以及林紓親屬給予了很多幫助,再次鳴謝。
感謝福建師範大學陳慶元老師的長期鼓勵,感謝湖北大學郭康松老師及周德美、温顯貴等師兄的傾力支持,感謝合作整理《林紓集》的閔定慶、李小榮、湯江浩、于英麗的辛勤付出。
同事宋一明、連天雄提供了很多珍貴的資料和綫索,拍攝或抄録了一些稀見詩文,謹致謝忱。
整理者精力和能力有限,輯佚挂漏仍多,識讀、點校和考辨中謬誤甚夥,敬希專家批評補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