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哲学评鉴(第三辑):文本、认知与情感

書城自編碼: 408191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5970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NT$ 321.0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NT$ 403.0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NT$ 704.0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NT$ 403.0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NT$ 265.0
诗词串起中国史:按照朝代顺序用诗词串起一部中国通史。
《 诗词串起中国史:按照朝代顺序用诗词串起一部中国通史。 》

售價:NT$ 1224.0
知宋·宋代之交通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NT$ 403.0
知宋·宋代之君主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NT$ 4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05
《哲学与人生》
+

NT$ 897
《美学(上.下)》
+

NT$ 1520
《审美特性》
+

NT$ 273
《阿德勒谈人性:识人方能识己》
+

NT$ 449
《拉丁语语法新编(New Latin Grammar,英文影印》
+

NT$ 202
《图画通识丛书:逻辑学》
編輯推薦:
本书是国内学者哲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选录,主题为文本、认知与情感,由于经过编委会多次审稿及反复论证,所收录的各篇论文质量均较高,既可见哲学各细分领域独特的思想魅力,也可见作者对相关哲学问题研究的深刻及文字表述的严谨和到位。本书论文和综述部分使晦涩高深且跨越多领域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具有相对清晰的可见性;书评部分对国内哲学著作(黄远帆的新著《概念改造的伦理》)进行评论,并由作者对这些评论做出回应,有助于学术交流。
內容簡介:
《哲学评鉴》是实行三盲审稿制的哲学集刊,平等对待一切投稿,邀请专业学者评审稿件,鼓励审稿人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哲学评鉴》致力于建设基于国际通行学术评审标准的学术发表平台,促进中国哲学界树立严格的学术标准,培养以学术质量评判论文的风气。《哲学评鉴》拥有以专业领域前沿学者为主体的编辑和审稿团队,以期保障学术探讨的专业性,识别论文的原创价值,鼓励按照学术研究自身逻辑的创新。

《哲学评鉴》凭借严格的三盲评审制度和高质量的评审意见,收获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在学界同行的鼓励之下,编辑委员会以“认知、结构与规范”为主题,于2022年12月推出了《哲学评鉴》纸质版第一辑,收获了积极反响;2024年1月,以“证据、视角和模态”为主题的第二辑进一步扩大了《哲学评鉴》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编辑委员会推出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的第三辑。本辑设《论文》《综述》《书评》《评审与修订》四个栏目。
關於作者:
《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学者、教授组成,研究领域包括西方哲学史、早期现代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近年来,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项目,出版了多部哲学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诸多学术奖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目錄
跨世界可知性与琐碎性问题 张方策、苏庆辉 3

认知现象性的重组问题与色彩理解 安秀媛 22

图像、情感与轮廓:洛佩斯的图像表现理论 王 开 43

“有无相生”,还是“有生于无”?老子道论考辨
——基于《老子》郭店本与王弼本第四十章异文之对勘研究 马 俊 73

Authorship, Coherence, and Contextualization: Methodology for Interpreting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s Ting-mien Lee(李庭绵) 93

综 述

情绪恰当性问题综述 安 冬 133

顽固情绪:规范性问题及其后果 詹心怡 177

书 评

谁是概念工程师?
——评黄远帆《概念改造的伦理》 黄家光 209

面相观看是一种概念工程吗?知觉、概念与方法
——评黄远帆《概念改造的伦理》第五章 胡可欣 221

回应黄家光与胡可欣 黄远帆 232

评审与修订

《图像、情感与轮廓:洛佩斯的图像表现理论》评审意见与作者回应 241

投稿指南 253
內容試閱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创立了新式大学与诸多学科,哲学及相关学科得以设立和发展。今日,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哲学研究者汇聚之地,哲学从业者超五万人。然而,与庞大的从业人数不相匹配的是学术思想原创性不足,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一个繁荣、有创新力的学术共同体有赖于健康的学术生态,而健康的学术生态则有赖于公平、公正的学术发表机制。

我们认为,一个基于国际通行学术评审标准的学术发表平台,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哲学界树立严格的学术标准,促成单纯以学术质量评判论文的风气;一个由专业领域前沿学者组成的编辑和审稿团队,能够更好地保障学术探讨的专业性,识别论文的原创价值,鼓励基于学术研究自身逻辑的创新。

秉持上述信念,《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自2020年4月起筹办此集刊,并遵行如下原则:
第一,平等对待所有投稿作者。不论投稿作者是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学者、资深教授,还是社会人士,也不论投稿是否有基金和项目支持,我们均以投稿的学术质量作为唯一判定标准。

第二,严格实行三盲评审制度。所谓“三盲”,是指在论文发表前,作者与责任编辑、作者与审稿人相互不知道身份。
第三,邀请专业学者评审稿件。所谓“专业学者”,是指论文所涉及的细分领域的专家,比如规范伦理学、生物学哲学、宋明理学,而非更宽泛意义上的伦理学、科学哲学和中国哲学。

第四,鼓励建设性的评审意见。我们建议审稿人多给论文提出有助于作者改进论文的具体意见或建议,而非仅仅指出论文的缺点和不足。

《哲学评鉴》凭借严格的三盲评审制度和高质量的评审意见,收获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在学界同行的鼓励之下,编辑委员会以“认知、结构与规范”为主题,于2022年12月推出了《哲学评鉴》纸质版第一辑,收获了积极反响;2024年1月,以“证据、视角和模态”为主题的第二辑进一步扩大了《哲学评鉴》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编辑委员会将推出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的第三辑。本辑设《论文》《综述》《书评》《评审与修订》四个栏目。

《论文》栏目从通过评审的论文中选录五篇,涉及跨世界可知性、认知现象性、图像表现理论、老子道论和中国古典哲学解释方法论。

《综述》栏目邀请国内优秀学者就某个经典或前沿问题,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辑收录了两篇综述,介绍了当代情绪哲学研究中的恰当性问题和顽固情绪的规范性问题。

《书评》栏目旨在对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进行严肃的批评性研讨,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本辑的《书评》栏目围绕黄远帆的新著《概念改造的伦理》展开,包含国内相关哲学领域两位学者的评论以及作者的回应。
《评审与修订》栏目秉持如下理念:好的论文诞生于不断的修改打磨。本辑选取了《论文》栏目中的《图像、情感与轮廓:洛佩斯的图像表现理论》作为案例,摘录了作者的原始稿件、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作者的回应与修改,通过展示《哲学评鉴》的评审专家和作者之间的匿名学术互动,彰显匿名评审对提升论文质量的帮助。
《哲学评鉴》的日常运行与顺利出版仰赖编辑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以及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在此特别表示感谢!衷心期望大家继续支持《哲学评鉴》,共同推进我们热爱的哲学事业!
《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
2024年6月20日

回应黄家光与胡可欣
黄远帆
一、回应黄家光
黄家光在对拙作评论的开篇提出了一个问题:概念工程师是谁?他指出,概念工程师不局限于哲学家,也包括各行各业的人——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政客、法学家、小说家、诗人、艺术家、脱口秀演员、体育明星等。立足这个拙作承认的预设,黄家光提出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工程:“概念工程活动”与“概念工程反思”。从事概念工程活动的人包括各个行业的人:科学家可以改造“基因”“行星”等概念,哲学家可以创造“褶子”“随附性”等概念,法学家可以修正“连环杀手”“正当防卫”等概念。但只有哲学家可以反思“概念工程”本身(也就是拙作的工作)。因此,哲学家既能参与概念工程活动,又能从事概念工程反思。我很欣赏黄家光的这个区分。这个澄清可能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思考“哲学例外论”的争论。

除去上述澄清性问题,黄家光的主要不满在于我刻画的概念改造模型是“理性的,太理性的”。他区分了一种“实验室内的概念工程”和“广阔天地里的概念工程”。前者将概念视为一种类似实验室里的处置对象,而后者将概念重新放回其社会历史语境考察。黄家光认为我的概念改造框架更接近“实验室内的概念工程”。他的这个定位有他的道理。拙作建构的概念改造框架预设的概念理论和元语义理论立足于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的概念理论与推论作用语义学(inferential role semantics)。布兰顿的这套意义理论的核心层次包括:给予和索要理由的社会实践(意义实践)、作为概念内容的语义推论规则(意义内容)、表达概念内容的逻辑表达词(意义表达)。这显然是一个理性主义、表达主义的意义框架。黄家光将“诗哲之争”的维度纳入概念改造的讨论。他认为拙作所建构的概念改造框架仍旧逃脱不了“以理服人”的窠臼,而诗人的目标是“以情动人”,他们更关注“意象与修辞”。如此,拙作的框架无法解释诗人的语言实践。更进一步,他认为拙作的框架无法覆盖人类观念进步中的各种非理性面向,包括文学想象力、个人英雄的克里斯玛(charisma)、历史社会语境、伦理—政治维度等。

我赞同黄家光的观点,即概念工程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实验室内对概念的观察、摆置、研究,更应该在生活世界中改造我们的概念,这恰恰也是我的框架所立足的“概念实践观”的主旨。“概念实践观”纳入了概念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维度,因此我不赞同将拙作的概念改造框架定位为“实验室内的概念工程”。

我更愿意将黄家光的批评视为一种对我理论框架枝蔓剪裁的建议,而非对拙作框架的连根拔除。首先,针对政治—伦理维度的问题,我认为拙作的框架是可以覆盖的。归根到底,对政治—伦理维度的关注还是事关如何选择概念和概念框架。如何排除一种《1984》式的语言独裁自然是概念选取或概念框架抉择所要考虑的规范问题。我们要选择“好”的概念,而不是“有用”的概念。其次,我在《罗蒂式概念改造》一章中讨论了具有魅力的概念倡导者与概念改造的关系。我的大致观点是个人魅力与概念变革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克里斯玛式人物可以因果导致概念变革,但他们既可能导致好的概念变革,也可能带来坏的概念变革,因此个人魅力本身不构成一种规范。复次,黄家光认为诗人与文学家提供的富丽意象、细腻细节是哲学思想实验不能比拟的,也不是拙作的概念改造框架所能解释的。对此,我想表达的是,概念改造的最终目标是推进人类的概念或观念,但推进过程中的手段却可以是不拘一格的。文学文本不能还原为概念或观念本身,但这不妨碍文学文本(包括游戏文本、电影文本、声音文本等)能够改变我们的观念。比如,假设《杀死一只知更鸟》改变了我们的“正义”概念或《发条橙》影响了我们关于“自由意志”的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确确实实促成了概念工程。一方面,我的框架并不排斥理性之外的因素来推动概念改造;另一方面,我确实认为概念改造最终的落脚点是改进我们概念层面的认知,而如何达成这桩事情则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概念改造中的历史维度的确是拙作尚未涉猎的内容,这也是我接下来会聚焦的一个话题:概念谱系学。

二、回应胡可欣
胡可欣就《面向观看与概念改造》一章中所讨论的“知觉”与“概念改造”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的追问。她关心面向观看如何能够有效推动概念工程,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她提到拙作认为感知经验并不能全然还原为概念内容,却可以“坐落”于概念。她指出,“坐落”关系过弱——既非充分,也非必然。鉴于此,她提出如下问题:(a)我们如何确保基于面向观看的概念工程发生的必然性?(b)面向观看是如何引发概念工程的?(c)面向观看何以成为一种区别于一般知觉经验的,独立、主动、稳定的方法论?

暂不论(a),胡可欣尝试帮助我来回答(b),在她看来,通过使我们洞察到所讨论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被忽视的概念关系,面向观看可以推进我们对所讨论概念的理解。比如,随着张三对当代技术的感知经验的增强,他也许会得出“咖啡是一种人类增强技术”的信念,而这可以扩充了我们原先“咖啡是一种饮料”的信念。如此的话,面向观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意义关联。即便如此,胡可欣认为拙作仍旧会面临(c)中的困境——面向观看无法成为一种独立、主动、稳定的方法论。她主张面向观看不是单纯的(非概念的)知觉活动,而是已经附着着理解的知觉经验。鉴于此,事实上并非知觉主体能够自主调动特有的能力或方法去进行面向观看,而是他的“效果历史”使得他只能这么“看”。因此,面向观看者不具备主动性。更进一步地,胡可欣认为“面向观看”与“日常观看”无实质区分——都是一种知觉经验。即便“面向观看”可以是独立、主动的方法论,它的产生机制也是晦暗不明的,我们因此无法稳定地施展它。

胡可欣的上述论证层层推进,十分犀利。我的大致想法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面向观看都是黏附着“理解”的,那么这也许可以部分回答她的追问(a)。张三之所以拥有觉察某个新面向的能力,这归功于他已有的“理解”,他的生活世界经验建构了他的理解,这些理解又促成他获得新面向。换言之,没有脱离理解的新面向,新面向里牵连着旧理解,旧理解又促成了新面向,从而又带来新理解。理解和知觉是互相缠绕的。张三将自己的新理解贡献给社会,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次社会层面的概念工程。我们虽然不能说张三个人的面向观看必然引发社会层面的概念工程,但至少可以说如果张三成功引发了概念工程,那么这个概念工程里必然卷入了他的面向观看。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知觉内容坐落到了“我们”的概念内容中。

立足上述考虑,我们也可以尝试回应胡可欣的追问(c),我认为,面向观看的施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这无关紧要。关键是:这是来自谁的面向观看?总有天才人物能觉察常人所不能觉察处,对于概念改造而言,他们的面向观看是更紧要的,他们是潜在的概念革新的引领者。我们可以承认面向观看和日常观看的本质都是知觉经验,但是对于概念改造而言,至关重要的恰恰是面向观看所带来的新面向,即新的知觉内容——大多数人所无法看到的面向。这种能力也许是无法复刻的天才能力,它的稳定机制似乎是不可求、不可知的,就如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能够稳定复制凡·高的绘画机制或莫扎特的作曲机制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