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NT$
398.0

《
钱生钱:低利率下的银行理财与基金投资手册
》
售價:NT$
352.0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NT$
2030.0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NT$
305.0

《
经纬度系列丛书·帝国陨落:君士坦丁堡的40次围城
》
售價:NT$
347.0

《
浪客剑心:东京篇(全6册)
》
售價:NT$
1163.0

《
人生法则:33条商业和生活指南
》
售價:NT$
347.0

《
政商现形记: 清朝的权力、贸易与商帮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关于列斐伏尔社会批判理论发展逻辑转换的专题性论著。作者从列斐伏尔第一手文本的细读出发,紧紧抓住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这一主线,原创性地透视出发生在列斐伏尔思想发展中观察视域的双重转换以及逻辑无意识中的方法论深层转换问题。这表现在:从经济关系异化批判向日常生活微观异化现象批判的转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时间逻辑向共时性空间生产的转换;在方法论上从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向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无意识靠近和转换。本书文献翔实、观点独特,全景式解析了列斐伏尔哲学发展的复杂历程,是一般读者深入了解其学术构境的入门读物。
|
關於作者: |
张一兵(本名张异宾),男,1956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性论著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场境存在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第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烈火吞噬的革命情境建构——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构境论映像》(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革命的诗性:浪漫主义的话语风暴——瓦内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构境论解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与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物象化图景与事的世界观——广松涉哲学的构境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悬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构境论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发现索恩-雷特尔——先天观念综合发生的隐密社会历史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
|
目錄:
|
序1
第一章 从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到经济拜物教批判25
一、揭开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神秘性关系的面纱25
二、异化批判话语与经济拜物教31
三、人本主义构境中总体人的价值悬设47
第二章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异化62
一、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复构62
二、人本主义话语下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67
三、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 73
第三章 作为辩证人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87
一、回到马克思:一种方法论上的准备87
二、需要存在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异化101
三、日常生活批判与辩证人本主义106
四、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日常生活新问题114
五、日常生活批判中的方法论原则120
六、日常生活批判中新的观念125
第四章 走向元哲学:取用、诗性创制与存在论剩余146
一、取用的缺失:现代世界与资产阶级的现代性146
二、形式、系统和结构背后的人化实践和诗性创制154
三、构序社会生活的不同形式、系统和结构159
四、权力的存在论剩余:人化实践中流逝的诗性创制和摹仿168
第五章 日常性与现代性:现代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改变187
一、文学与哲学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187
二、作为社会关系场存在的日常生活与日常性192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发展逻辑的历史梳理197
四、面向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202
五、现代资产阶级世界中的新变化211
第六章 解读《资本论》: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221
一、方法论中的历史性生成与结构221
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方式224
三、《资本论》的复杂理论逻辑232
四、反对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拆卸和重组239
第七章 无形的社会织物:都市社会统治组织248
一、从乡村社会学到城市社会批判话语的转换248
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的在场255
三、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历史发生260
四、作为关系性空间存在的都市问题式270
五、作为社会空间存在盲场的都市问题式279
六、都市问题式研究的方法论和元哲学291
七、对资本主义都市问题式的批判战略299
第八章 聚焦城市的“照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319
一、解读思想史的方法论前提319
二、早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转换323
三、《大纲》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城市问题的思考330
四、《资本论》与剩余价值在城市空间中的生产和实现339
第九章 空间与政治:走向一个新的观念革命355
一、空间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355
二、建筑意识形态与都市规划中的编码与解码359
三、空间生产研究的基本原则367
四、社会空间的政治本质与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374
第十章 一个重要的政治断言:资本主义为什么幸存? 391
一、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91
二、资本主义通过空间生产获得幸存的可能401
三、资本主义社会新型的空间权力关系408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中的空间生产418
一、现实抽象与异化:研究国家问题的方法论思考418
二、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现代国家理论的历史发生逻辑429
三、国家生产方式下的空间生产441
第十二章 自动化与信息: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新变化456
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历史轨迹456
二、信息技术拜物教:超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新变化463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强化起来的隐性同一性476
结束语 取用马克思:一种改变日常生活本身的政治规划489
参考文献499
后记504
|
內容試閱:
|
序(节选)
中国学界有一个调侃,大意是说,谁活得时间长,就可以尊称大家。90 岁高寿去世的列斐伏尔(1901—1991),应该是他那个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活得时间较长的一位了,然而,他不是靠年长而获得承认,而是靠一生的努力。在每一个学术生命时段中,列斐伏尔都用沉思和心血向思想史宝库奉献了极其可贵的原创思想。列斐伏尔一生写下了近70 部论著,300 余篇学术论文。
索亚在评论列斐伏尔的哲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期的倾心于超现实主义和工人阶级意识的各种神秘化现象,到他对日常生活和同样被神秘化的‘都市状况’的空间性和社会学所作的马克思主义式阐述,再到其晚期著作中对空间的社会生产的研究和他称之为‘节奏分析’的研究。他平生一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知识分子流浪汉,一个来自边缘却能在中心存活并且兴旺发达的人,一个来自比利牛斯山边远地带的高雅的野蛮人,一个巴黎的乡巴佬。”这个评论是精准到位的,基本上全景式地概括了列斐伏尔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序线索,以及这一进程的复杂矛盾关系。在我这本关于列斐伏尔哲学思想历史逻辑转换的书中,不可能概述他全部文本的发展线索,而只是在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特定的构序理路之中,将我所理解的列斐伏尔主要文本中被多重误读的思考侧重面,以历史发生学的复构样式呈现给读者,以备进入更深的思想构境层。
首先,关于列斐伏尔的哲学研究,通常会有两个被聚焦的光亮面,一是日常生活批判,二是空间理论,人们容易忽略的是,这二者之间的历史过渡关系,以及列斐伏尔思想逻辑中在方法论上的潜在发生的无意识异质性转换,特别是列斐伏尔思想中原有的人本主义话语编码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在这种转换中的相互消长和强弱博弈影响。其次,应该特别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同样忽略了列斐伏尔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复杂关系演变,这里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误认到不断深刻理解的逐步转换过程。其三,是不太容易厘清的列斐伏尔自己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的内在线索:总体人(homme total)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besoindésire)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
征服的取用观(appropriation)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poièsis)的总体人化实践观(praxis)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pratique),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moments)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固化结构,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rythmes)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奏观,等等。这可能就是我在本书理论逻辑构境中的构序入口。很自然,这种有选择的逻辑聚焦也会排除一些与此线索无关的内容。在此,我们可先依列斐伏尔文本的历史线索,提点一些进入本书讨论思境的关键性的理论质点。
列斐伏尔算是山边长大的孩子,他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Pyrénées)山区纳瓦朗城(Navarreaux)的阿热特莫(Hegetmau)小镇。一方面,尽管拥有同样在小镇上生活的童年,与海德格尔痴迷黑森林山区的原初本有不同,乡村生活成为列斐伏尔低位观察世界,从边缘差异性地比较城乡日常生活的原始场境。列斐伏尔自己声称,“我喜欢生活在中心与边缘之间,我既是边缘的同时又是中心的,但我站在边缘一边”。另一方面,列斐伏尔自我心理结构中的复杂矛盾构境:即关注现实,又不断超越既有的定在,这种特殊的复调式观念构式,成为贯穿他一生的坚定不移的独立传统。在1957 年写下的一篇学术自传中,他作了这样的描述:“我碰巧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的父亲是一名灵魂无所寄托的伏尔泰式的政府官员,我的母亲则是比利牛斯人,她笃信天主教到了狂信或杨森主义(jansénisme)的地步。因此,我身上一开始就有一个冲突。我花了大量的时
间——因为我反抗她的信仰——才理解母亲故乡的宗教、比利牛斯人的顽强和坚忍、这个地区暗地里的得意和冷嘲热讽的幽默及其坚定不移的独立传统(这里也因此而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异端和正统的狂信)对我的影响。”现实的生活态度来自父亲,而超越生活、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则缘于母亲的“比利牛斯人的顽强和坚忍”。20 世纪20 年代,他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大学(AixenProvence)师从莫里斯·布隆德学习哲学,特别是攻读奥古斯丁与帕斯卡。1919年后转入巴黎索邦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并且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在那里,列斐伏尔研读谢林、尼采和他的两位主要的大学老师(莫里斯·布隆德、里昂·布伦士韦格)的著作。在反叛的艺术先锋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列斐伏尔在思想上开始活跃起来。在早期,他的思想就与反叛麻木的日常生活的超现实主义思潮有共鸣。1924—1927 年间,列斐伏尔被超现实主义先锋艺术思潮深深吸引,深受达达主义的代表特里斯坦·查拉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安德烈·布勒东的影响。在他看来,“超现实主义身上体现着古老的宇宙观与崭新的革命激情、与对自由生活的意志以及与整个生活的结合”。1925 年,在抗议法国军队对摩洛哥发动里夫战役之后,他面临军事监禁。二战期间,列斐伏尔在马赛、比利牛斯山区和冈庞等地参与反抗德国纳粹的抵抗运动。1945 年,他曾经在一所军事学校(Ecole de guerre)任教,后来在图卢兹电台工作,甚至一度失业,打过短工,做过两年的出租车司机。我猜想,列斐伏尔这段作为走街串巷的出租车司机经历,“无产阶级的生活并从事体力劳动”,对于他后来城市空间研究中对街道场境关系的理解是大有帮助的。关于这一点,哈维也说,“出租车司机的经历极大影响了他对空间和都市生活的本质的思考”。后来,列斐伏尔1947 年10月被重新任命为图卢兹的教师,1948 年被借调到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成为“社会学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1954 年10 月被聘为终身研究员(maitrede recherche )。1956 年,列斐伏尔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 deStrasbourg)的社会学系,1961 年任教授。1962 年创建都市社会学研究所(Institutde Sociologie urbaine)。1965 年,任巴黎第十大学即楠泰尔大学(Université deNanterre)社会学教授。1967 年3 月至1968 年5 月,列斐伏尔在楠泰尔大学深度介入“红色五月风暴”。1971 年在巴黎高等研究专科学校任教,1973 年退休。1991 年6 月,列斐伏尔在家乡去世。这是在简历上可以直观到的列斐伏尔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