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情意深,一礼一还万物春。掌握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交智慧,驾驭人际交往的仪式感。

書城自編碼: 409048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人际交往
作者: 徐昂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484019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NT$ 352.0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NT$ 347.0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NT$ 2540.0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NT$ 403.0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NT$ 500.0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售價:NT$ 347.0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NT$ 458.0
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
《 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2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83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NT$ 296
《销冠话术 实战技巧 场景案例 拿来就用的高情商销售金句 实战》
+

NT$ 347
《社交心法》
+

NT$ 305
《每天懂一点识人术》
+

NT$ 309
《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
+

NT$ 270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編輯推薦:
人情世故,是江湖的底色;礼尚往来,是关系的纽带。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世界,探索人际交往中的微妙法则。
你是否曾为送礼而烦恼?是否曾在回礼时不知所措?《礼尚往来》为你揭开人情世故的面纱,从古至今的经典案例,到现代社会的实用技巧,教你如何用恰到好处的礼仪,赢得人心,维系关系。书中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更有对现代社交的独到见解,让你在职场、家庭、朋友间游刃有余。
礼,不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心意的表达;往来,不仅是形式的回应,更是情感的流动。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用的建议,帮助你理解礼尚往来的深层意义,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既不失分寸,又不失温度。
无论是初次见面的寒暄,还是多年老友的默契,礼尚往来都是维系关系的桥梁。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把钥匙,打开人情世故的大门,让你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
《礼尚往来》,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人情练达的指南。愿你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学会用心经营每一段关系,让生活因礼尚往来而更加美好。
內容簡介:
知礼守礼,待人以礼,以礼回礼,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社交礼仪中的核心规范,也是人际交往时的重要礼仪。本事汲取《论语》《资治通鉴》等中国经典作品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精华,系统阐述了礼尚往来的价值、策略和方法,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和领会礼尚往来的要旨,从而掌握交往的玄机,在社交活动中更加游刃有余。
不故作高深,不高谈阔论,以真实案例解析的方式,从一个个历史典故中为你阐述如何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一交往技巧促成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创造一种互相协作、互惠互利的关系,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自己获得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
關於作者:
徐昂,原名卜涵秋,从小热爱读书,喜欢研究人,本科学习期间坚持自修心理学相关学科,并于英国留学期间旁听完成了心理学专业。醉心阅读与写作,笔耕不辍。曾出版多部社交心理方面的作品。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有“礼”走遍天下——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一、促进交往 003
二、维护关系 009
三、提升心智 015
四、培养品格 021
五、惠人惠己 026

第二章 措辞讲“礼”——善人者,人亦善之
六、谨言 035
七、谦和 041
八、清晰 047
九、沉稳 052
十、坦率 058
十一、言谈有尺 064
十二、得体 070

第三章 行为重“礼”——不逾节则上位
十三、守规矩 079
十四、分上下 084
十五、不自进 089
十六、不蔽恶 095
十七、看场合 100

第四章 态度显“礼”——推己及人,熟不逾矩
十八、尊重他人 107
十九、行为守界 112
二十、言语得体 118
二十一、待人宽和 123
二十二、适度关爱 128
二十三、共频共情 133
二十四、自爱不自贵 139
二十五、谦逊低调 144

第五章 来往重“礼”——来而不往,非礼也
二十六、送之以“利” 153
二十七、报之以德 158
二十八、还以尊重 163
二十九、施以援手 168
三十、刚柔并济 173
三十一、大智若愚 177

第六章 酌情送“礼”——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三十二、以情动人 185
三十三、熟不拘礼 191
三十四、酌情退让 197
三十五、重行轻言 202
三十六、一视同仁 207
三十七、让美归功 211
三十八、美人之美 215
三十九、礼轻情重 220
四十、情礼兼容 225
內容試閱
(一)促进交往
【原典】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简译】
礼注重有来有往。给他人好处而他人不来回报,这是失礼;得到他人的好处而不回报他人,也不是懂礼的行为。
【评议】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强调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保持“施与报”平衡的重要性,道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也说明了礼在促进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礼,最早指的是古代的祭神、祭天的礼仪,后来引申为表达敬意的通称,还引申为表达敬意的物品,即礼物。如今它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礼记》之所以提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就是因为无论是在言行上对他人彬彬有礼,还是用礼物表达礼节,就本质而言,都体现了双方的敬意。就他人而言,表现礼,说明对方懂礼,是知礼守礼之人,是知恩图报之人;对自己而言,表现礼是一种无言的感情述说——我重视你,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说明自己眼中有对方,心里装着对方。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韩信的“一饭之恩”故事。
韩信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在他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常常没有饭吃。有一次,他在淮水边钓了一些鱼,希望能换到一些食物。但是因为钓到的鱼太少,根本换不到食物。这时,一位洗衣的妇人看到他饿得可怜,便每天将自己的饭分给他吃,持续了几十天。韩信非常感激,对这位妇人说:“我将来一定会好好报答你。”妇人却生气地说:“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不图什么报答。”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位洗衣妇人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她,最终找到了她,并以千金相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放在了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前面,足见尊重需求之于人的重要性。这一需求的满足主要是来自他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用不可缺少的礼表现对对方的尊重,满足对方这一需求呢?知礼守礼的言行举止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比如获得对方的帮助后及时予以回应,一句简单的“谢谢”,一份精心挑选的小礼物,都能无声地告诉对方你的感谢和感动,同样也满足了对方的尊重需求。如此一来,对方借助于你的小小的举动,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你认可,进而在内心肯定你,认为你值得交往,由此就可能开启你们双方的人际交往互动。
所以,礼尚往来是尊重,是感动,更是情感的传达和互动的开始。持续的礼尚往来,能成为与他人情感交流的纽带,可以促进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事例】
一只烤乳猪促成的交往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重礼,本人更是礼的身体力行者,时刻要求自己在一言一行上都合乎礼。为了传播礼的理念,他曾周游十二国,亲自向人们讲说自己的思想主张,因此孔子在当时极具影响力,被人们看作礼的化身,是众人崇拜的对象,几乎每到一处,拜访者都络绎不绝。
一天,已经名满鲁国、被达官显贵的拜访弄得不胜其烦的孔子,听闻弟子说阳虎来访,瞬间唤起了他不愉快的回忆。于是他赶紧让人传话说他不在。
阳虎是什么人呢?他和孔子之间有着怎样的过节呢?原来,阳虎和孔子是旧相识。二人虽然同为没落贵族的后人,但是志向不同。孔子想成为一代大家,因此甘于穷苦的生活,一心向学;阳虎则想重振家业,爬上权力的高峰,于是委身权贵季孙氏,做了季孙氏的家臣。
有一天,季孙氏宴请鲁国士一级的人物(也就是底层贵族),孔子听说了,特别高兴,因为在宴会上能吃到烤乳猪——这是孔子的最爱。现在机会来了,必须得抓住。就在孔子兴高采烈地前去赴宴,想着终于可以吃上一次烤乳猪时,阳虎这只“拦路虎”出现了。在季孙氏家的门前,当着来来往往的宾客的面,阳虎不但将孔子拦住,还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意思是说,季孙氏摆宴招待的是士人,不是招待你这样的小孩子的。阳虎的话让孔子无言以对,一方面,他
当时才17 岁,是名副其实的“小子”;另一方面,“小子”这个词在当时可不是什么好称呼,代表着对人的蔑视,包含着“嘴巴无毛,办事不牢”的意思。17 岁的孔子满怀羞愤,无奈地回了家。实际上,阳虎拦住孔子,并非心存恶念,而是因为孔子当时正处于母丧期间,腰间系着代表守孝的“腰绖”,不宜参加宴会。然而,少年孔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从此将阳虎记在了心间。
风水轮流转,多年后孔子成了名闻天下的大家,就连鲁国的君主鲁定公都因其有大才而经常请他到宫中讲学。此时已经人到中年的阳虎也拥有了巨大的权力,把持着鲁国朝政,渴望与晋国结盟,共同对抗齐国。孔子这一在多国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自然成了他想要争取的同盟。
吃了闭门羹的阳虎想起过往,想到了当年孔子的“蹭饭”之举。于是,他就将一只烤得油光锃亮、香气扑鼻的烤乳猪送到了孔子府上。这只诱人的烤乳猪,迫使一向信守“来而不往非礼也”信条的孔子不得不亲自上门致谢。但是,为了避免和阳虎碰面,孔子专门选了阳虎不在家的那天去。可没想到,阳虎早在半路上迎着他呢。二人见面,阳虎二话没说就问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一个人如果有德才而不为国效力,这是仁的行为吗?一个喜欢做事的人却任凭机会白白失去,这是聪明之举吗?)孔子说:“不可。”接着阳虎又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间飞逝,岁月不会等人。)孔子说:“诺,吾将仕矣。”(好,我将出仕为官。)此后,孔子心甘情愿地入朝,和阳虎做起了同事。
【评析】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阳货篇》。故事中,阳虎借一只烤乳猪,成功地敲开了孔子的心门,促成了二人的来往,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鲁国朝堂招揽了一名大儒、名士,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名振兴鲁国、提升鲁国在各诸侯国间的影响力的同盟。
阅读故事可知,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孔子和阳虎之间是有过节的。试想,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被人当众拒绝,且被称呼为“小子”,该多么尴尬?更不用说到嘴的烤肉不翼而飞,这生生就是虎口夺食之仇呀。这种伤自尊和伤胃口的旧怨,决定了孔子不愿意和阳虎来往。二人之间似乎真的没了来往的可能性。
然而,阳虎是什么人?朝中极具影响力的重臣。这样的人既然可以影响朝堂,又怎么可能被一道门拦住呢?接下来,他巧妙地借助于礼尚往来这一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孔子自动上门拜访。而这里的“礼”是实实在在的礼物—— 一只烤乳猪,这礼物选得让人无法拒绝。结果就是让讲究礼、重视礼的孔子不得不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主动上门拜访,让阳虎达成所愿。
从阳虎和孔子的故事来看,礼尚往来用于人际交往,不仅可以表达感谢之情,还可以消除旧怨,促成良好的人际沟通。
(二)维护关系
【原典】
礼之用,和为贵。
【简译】
在运用礼的时候,要讲究和,以和为贵。
【评议】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话,强调恰到好处的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即维护人际关系,促成和谐的人际氛围。
“和为贵”是儒家传统思想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核心观念。在儒家看来,遵礼而行,可以让人们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界限,不至于冒犯和干扰他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共事,倘若能彼此以礼相待,礼尚往来,互相尊重,那么关系就会和谐得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情都会舒畅许多,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变得轻松得多。
清朝雍正年间,苏州的一个老妇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开了一家小面馆,因为规模小,加上地理位置不好,知道的人并不多,生意很冷清。一天,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走进面馆,要了一碗阳春面,结果还没来得及吃就被调皮的孩子打翻了。客人连忙拿出钱要赔打碎的碗。而老妇人在确定孩子没被烫到后,拒绝了赔偿,反而为这母子二人又送上了一碗面。妇人感动万分,千恩万谢地离开后,到处宣扬这位面馆主人的善良。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面馆,来吃面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面馆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
在这个故事中,面馆主人的一个善意之举,换来的不只是妇人的感谢,还有妇人的免费宣传,这无意中拉动了面馆的生意。反之,如果老妇人追究客人的过错,收了一个碗的钱,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正好证明了礼尚往来之于维护关系的重要作用。
可见,古今中外,大至家族、团体,小至个人,倘若都能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礼节,并依礼节做人做事,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了友好,少了冲突。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守礼,结果却不同呢?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虽然都遵守了礼,但是有的人没能做到“礼尚往来”。
礼,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需要在关系中体现出来。在遵行礼的过程中,人除了要守规则外,还要考虑礼背后的情感因素。如果单纯将礼作为一种原则去做人做事,那么礼就失去了“和为贵”的核心。
所以,礼至柔又至刚,在做事情的时候,除了要坚持“礼”,还要兼顾“和”。礼尚往来,体现的就是礼的“和”的一面,即要保持互惠互利、客观公平;要体现尊重,要有礼有节。如此才能维护人际关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促成和谐关系的形成,确保工作的顺利和生活的平顺,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事例】
孟母以礼维护关系
被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一个极其重视礼的人。他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所以将礼和仁、义、智视为人必要的四种德性,并以此要求自己。
一天,孟子的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因为天气炎热,加上家中没人,她就想放松放松,于是“箕踞而坐”。就在她正享受这难得的舒服和放松时,孟子突然推门而入,将妻子此时的仪态尽收眼底。孟子勃然大怒,禀告他的母亲自己要休妻。孟母感到很奇怪,询问原因,知道是因为儿媳妇“箕踞”激怒了儿子。这位知礼懂礼的母亲反问了儿子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孟子言之凿凿地说是自己亲眼所见。孟母反问了一句:“不是她不讲礼仪,而是你不讲礼仪呀。《礼经》上不是说将要进门的时候,一定要先询问谁在屋里;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一定要高声通知里面的人;将要进屋的时候,一定要将目光下垂。《礼经》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为了避免发生措手不及、无所防备的事情。现在你的妻子在休息的房间独处,你进屋却没有提前让她知道,这是你看到她‘箕踞’的原因。这样看来,不讲礼仪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妻子呀。”孟子一听,脸涨得通红。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提休妻的事了。
【评析】
这是《韩诗外传》中的一个故事。虽然谈的是家常小事,但是却表现了古代“礼”的重要性。那么,孟妻的“不守礼”和孟子的“不守礼”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孟妻的角度来看,不守礼在于“箕踞而坐”。什么是箕踞而坐?这还要从古人的衣着和坐姿谈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衣服基本上是上衣下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是裳。裳是什么样的呢?就类似于半身裙,裙子里面是长度不超过膝盖的两个单独的裤管,绑在腿上,没有裤裆,而且膝盖以上的部分基本上完全裸露着,类似于现在孩子的开裆裤,身体活动幅度过大时,就存在“走光”的危险。
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一般只有四种坐姿:一是跪坐,也称正坐,就是屈膝跪坐,将臀部放于脚跟上,双手置于膝上,目不斜视。二是跽坐,也称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三是趺坐,就是双盘,这是一种两脚交叠放在两条大腿上的姿势,双手自然交叉放在两腿中间或分别垂放在两个膝盖上。四是箕踞,就是臀部坐在地上,两腿分开,形状如同簸箕,这种坐姿在当时是极其不合礼节的,与人对坐时,用这种坐姿,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单纯从坐姿的角度来看,孟妻的这一姿势的确不雅。如果有第二个人在场,那真的是相当失礼。问题是,当时房间内没其他人。独自一个人,加之太过劳累,取箕踞这一坐姿正好可以让自己身心放松。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他的不守礼体现在哪里呢?孟母分析得相当明确,那就是不宣而入。
从孟母的表述来看,孟子的无礼表现在:一是没询问谁在屋里就进入;二是在进入厅堂时,没高声通知;三是进屋后目光放肆,看了不该看的。这样一看,孟子的休妻行为不但没道理,而且自身存在那么多的问题,还要挑剔妻子的礼仪,明显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孟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是没做到礼尚往来,对妻子提出了明显不对等的要求,这是造成他内心气愤的原因,也是引发夫妻关系产生危机的根本。当然,孟子夫妻关系最终得以维护还是得益于孟母教导儿子要“礼尚往来”——对方有错,你的问题更大,如此一来你又有什么可愤怒的呢?孟母正是基于礼尚往来的原则提醒儿子,不能只用礼要求妻子,还要用礼要求自己,这样关系才得以平衡,礼才能真正达到维护关系的作用。
综上可见,礼尚往来要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维护关系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到以礼对礼,即对方以礼对我,我也以礼相待,这样双方的关系才得以平衡,双方才能平等相处和沟通,不存在哪一方居高临下,哪一方感到被俯视或被轻视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以“无礼”对“无礼”,如果对方对人粗野无礼,那么我们就要客观分析对方的表现,不要用细腻、严格的要求来审视对方的行为,而是用开放的心态对待,本着“和为贵”的态度,也不妨采用粗放一些的态度对待对方,如此一来,就可以营造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沟通环境和氛围,促成平等关系的形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