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全注全译全本彩图 全书系列50万册焕新升级典藏纪念版
》
售價:NT$
2545.0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NT$
407.0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NT$
505.0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NT$
398.0

《
关系5.0
》
售價:NT$
612.0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NT$
296.0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包括假托后者之名的伪作,经过上千年的反复解读,到了20世纪在文本考订及诠释上已几无取得全新进展的可能性。30年代,牛津学派的赖尔和奥斯丁、美国的罗宾逊将语言哲学引入古代哲学文本阐释,共同开辟了一条糅合经史与义理、诠释与论证的分析哲学进路;50年代后,弗拉斯托和一批同道者将之发扬光大。
《苏格拉底》的每一章分别针对苏格拉底哲学中的一个经典疑难,采用语汇、语句、语旨、语境分析,以及命题函项、真值判断等手段,处理古代文本中若干模糊不清和存在争议的苏格拉底话语,试图以今人的视角找到解决这些传世问题的新方案,最终留下了这部分析哲学的经典之作。
|
內容簡介: |
苏格拉底身处西方哲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以及古希腊自然哲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交点;他的观点、立场、言辞和思想充满张力与魅力,对它们的刻画与定位也历来困扰着后学。弗拉斯托穷数十年研究之力,从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及一众苏格拉底派记录者交叠繁复的文本中勾勒苏格拉底的真实形象:一位坚持采用辩证方法追索何为良好生活之问题,同时矢志探求知识、德性与幸福相统一之真理的哲人——一位反讽家与道德哲学家。
本书的写作融合“经史”与“义理”、论证与诠释,是二战后英语世界分析哲学在古代文本研究上实现范式突破的经典之作。
|
關於作者: |
格里高利·弗拉斯托(Gregory Vlastos) 希腊裔美国人,20世纪英语世界公认最伟大的古代哲学研究泰斗之一,将分析哲学方法引入古代文本考辨的先行者;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研究生涯,足迹遍布加拿大女王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等北美名校,培养与影响了一代古代哲学研究者,晚年荣获麦克阿瑟奖和古根海姆奖。代表作除本书外,还有Platonic Studies(1973)、Studies in Greek Philosophy(两卷本,1995)等。
|
目錄:
|
导 言 缘起
第一章 苏格拉底式反讽
第二章 苏格拉底对比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的证据
第四章 盘诘法与数学
第五章 苏格拉底会作弊吗?
第六章 苏格拉底的虔敬
第七章 苏格拉底对报复的拒斥
第八章 苏格拉底道德理论中的幸福与德性
结 语 幸福的苏格拉底
附 注
参考文献
引文索引
柏拉图和色诺芬人名索引
现代学者索引
希腊词索引
译后记 以圣爱追寻智慧——弗拉斯托的生平与学术
|
內容試閱:
|
* 节选自本书第四章“盘诘法与数学”
如何理解这套苏格拉底直到《高尔吉亚》都信奉的方法在《欧谛德谟》、《吕西斯》和《大希庇阿斯》中遭到了抛弃这个事实?柏拉图从来没有花心思解释或者辩护过他对盘诘法的抛弃,甚至连提都没提过。他只是通过戏剧手段暗示了这点:让苏格拉底同一些不再和他据理力争的对话者搭伴。《吕西斯》中的对话者是些青年,对他抛给他们的论点没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太有教养、对这位年长的朋友太过信从,以至于不会违逆半句他说的话。《大希庇阿斯》中的对话者倒是足够年长,而且博学多能,尤其是作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成就斐然,但却唯独对辩证论证不开窍。他对“什么是那F?”问题的回答东拉西扯,全无哲学深度;苏格拉底对这些回答也只是点到即止,没有花多少工夫去反驳它们。良久之后终于被引入对话的有趣的回答不是从希庇阿斯那里得出的,而是苏格拉底自己给出的。希庇阿斯在每个回答被提出时都满心欢迎,直到苏格拉底用它们来反对他的一刻才愤而惊觉。在这里,正如在《吕西斯》中,那些看似成理的论点都是苏格拉底提出并且被他本人驳倒的。
换言之,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半个苏格拉底派:那个探究者还在,但那个盘诘的批评家已经被踢出局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苏格拉底,同李维斯(Leavis)向我们转述的维特根斯坦讲座的那些听众在剑桥所目睹的情状如出一辙:“这是这位智识天才遗存的自觉的精神(sustained spontaneous effort)在同它自己提出的疑难搏斗。”这对于维特根斯坦完全不是什么问题——但他可没说过他接受了神的命令“要过哲学/爱智慧的生活,省察[我自己]和其他人”,并且宣称自己会忠诚履行那道命令,哪怕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正是所有盘诘性对话中苏格拉底所做的,即通过省察他人来省察自己,参照他所反驳的那些信念来测试并证实自己的信念。但现在我们看到他抛弃了这种二合一的做法,把批判的锋芒掉转向自己的提案,只省察他自己。
《欧谛德谟》同样标志着这种转变。两位来访的智者被描绘成如此肆无忌惮的诡辩手,以至于多方尝试后苏格拉底发现根本不可能通过任何严肃的论证与他们形成交锋。所以他放弃了。在两大段对话中他完全对他们视而不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克里尼阿斯(Cleinias)这位英俊并且对他言听计从的男孩身上。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在柏拉图的作品中看到苏格拉底采取劝导式论述(protreptic discourse)的形式在某位对话者身上进行他的哲学实践,它的论述风格明显不是盘诘式的,其实质近乎一篇独白。一开始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一条据他说任何对之的质疑都“荒唐可笑”(καταγ?λαστον)且“毫无意义”(?ν?ητον)的命题——这和他在盘诘性对话中的做法大相径庭,在这些对话中每个道德哲学论点都是开放接受挑战的。随后他完全靠自己一步步发展自己的想法,只在自己碰壁时进行相应的修正。最后对话者终于被允许独立发声,但也仅仅是为了让他能够插上话,说出苏格拉底想说但没法在不突兀地打乱思路的情况下自行说出的东西。因此在这里,正如在《吕西斯》和《大希庇阿斯》中,盘诘法也被废弃了。苏格拉底最富内涵的道德学说——他的道德哲学的核心——在《吕西斯》和《欧谛德谟》中未经任何对手挑战就被提了出来。
我提议,要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如此决绝地背离了他赋予从《申辩》到《高尔吉亚》中的苏格拉底肖像的思想内涵,我们必须假设柏拉图本人的内心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如果我们相信,在任何一部给定的对话中,柏拉图只允许苏格拉底这个人物角色说出他(柏拉图)当时认定为真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假定,同一个人物角色抛弃了盘诘法作为探寻真理的正确方法,是因为柏拉图自己如今对那套方法丧失了信心。这只可能在《高尔吉亚》之后才发生在他身上,因为在该对话中苏格拉底仍然对盘诘法作为道德真理的最终裁决无比自信。那为什么盘诘法恰恰在柏拉图的这个人生阶段对他失去了魅力?他的智识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次影响深远的转变?由于柏拉图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只能猜,只能诉诸假设。我的假设是,如今到了生涯中段的柏拉图已经长期深入钻研过数学这门他在写作《理想国》第七卷时要求所有哲学家都从事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确卓有成效地改变了他自己的前景,正如他相信它会改变他们的前景。我们手头没有这条假设的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一点也不缺。《美诺》中就能找到大量的证据:这是第一部允许这些新研究对他的哲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的冲击肆意地表露出来的对话。这部对话的文本中处处洋溢着柏拉图的新热情。
当苏格拉底宣布一切的学习都是“回忆”,并且被问到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展示这个惊人的命题为真(82A5-6)时,他回答说:
T12 《美诺》82A—B “叫你的一个随从过来,随便哪个都行,我会在他身上向你展示这点。”
接下来出现的,是柏拉图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段几何学推理。美诺将见证那个男孩“发现”(?νευρ?σει)一个几何学难题的答案: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另一个边长为2尺的给定正方形的面积的两倍,求此正方形的边长。接下来的盘问历来被认为是一段标准的苏格拉底式盘诘。是这样吗?既是也不是。在纠正男孩错误的意义上,是。当他猜所求的正方形的边长为4尺或3尺时,苏格拉底向他展示了这两个答案必定都是错的,因为每一个都与男孩的主张相矛盾,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好是先前给定的正方形的面积——他们已经同意它的面积是4平方尺——的两倍:男孩经引导后明白,如果边长是4(或3),正方形的面积将是16(或9),而16(或9)不是4(或3)的两倍。在以这种方式纠正两个回答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给出的是如假包换的盘诘论证:错误的回答P被消除了,因为P与Q矛盾,而Q是回答者自己接受为真的。但这带男孩走了多远?只不过是坐实了他犯的错误。盘诘能够,但也就只能带来这么点好处。它并没有带给后者他所追求的真理。他可以一直试验不同的整数或者整数的比值,然后被同样的步骤证明它们是错的,直到天荒地老,所有这些试错并不会让他更加接近正确的答案。在只承认整数的希腊数学中,没有一个整数或整数的比值能够正确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这道题没有算术解,但确实有几何解。不过这个解是没法通过任何盘诘从男孩那里得出来的。要带领他得出答案,苏格拉底必须放下反驳者的身份——执泥于盘诘论证则会要求他保守这种角色。他确实放下了。他拓展了例图,引入了解题的诀窍——那条辅助线——男孩这才“回忆”起面积为给定正方形两倍的正方形的边就是那个给定正方形的对角线。
这里显而易见的新元素是借助了几何学。但让我们注意,这段对话并没有被表现为为了探究几何学而抛弃道德探究。它的全部目的是要表明这位全新的、太过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才是一切探究——因此也包括一切道德探究——必须遵循的步骤:
T13 《美诺》81D “因为一切探究和学习都是回忆。”
与回忆理论本身同样新颖,并且同样显著表明了柏拉图当下哲学发展方向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几何学发现如今被视为“回忆”的典范,与此同时几何学知识被视为一切知识包括道德知识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