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少年学中华脊梁
》
售價:NT$
305.0

《
卡夫卡日记
》
售價:NT$
500.0

《
失衡的50年:不平等的起源和当代美国社会(比《乡下人的悲歌》更深刻,比《压裂的底层》更接近权力的真相!揭示美国精英主义如何破坏美国民主并摧毁美国梦!)
》
售價:NT$
352.0

《
手艺中国(中英)
》
售價:NT$
500.0

《
不可持续的不平等:迈向社会和环境的双重正义
》
售價:NT$
250.0

《
DK物理学百科(全彩)
》
售價:NT$
857.0

《
打造高可靠性组织:从个体正念到组织正念
》
售價:NT$
250.0

《
全域流量: 超级变现,引爆流量营销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同题散文经典” 丛书全套32册,将人生需要面对的32个主题“一网打尽”:从自然的山、河、湖、海、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鸟、虫、狗、猫,到人文的衣、食、住、行、父、兄、师、友、醉、生、梦、死、烟、茶、园、艺,主题丰富、独特且贴近生活,能满足读者对不同主题散文的阅读需求。有些已进入课本和考题,有些未来将是学生课文和考题选取的宝库;同时,该系列也是成人休闲阅读,提升文学素养的bi备佳品。
★精选跨越百年的名家名篇,作者阵容强大,名篇脍炙人口。名家齐聚一堂: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萧红、周瘦鹃、梁遇春、冰心、张恨水、丰子恺、巴金、汪曾祺、王安忆、迟子建、余华、阿来、叶兆言、苏童......
★精心编排,新颖独特:将不同名家创作的相同主题的经典散文编选在一起,形成每册内容相对集中的格局,这种同题编排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便于对比阅读和深入理解同一主题下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内涵。
★汇聚顶尖作家佳作,全面呈现汉语表达的辽远与幽微;浸润个体生命体验,以散文的目光走进中国文化。能快速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作文水平等语文素养。
★涵
|
內容簡介: |
中国素来是一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不胜枚举。阅读经典散文,亲近母语的魅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题散文经典”丛书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名篇进行重新分类,按照不同的主题编选成册,比如从自然的山、河、湖、海、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鸟、虫、狗、猫,到人文的衣、食、住、行、父、兄、师、友、醉、生、梦、死、烟、茶、园、艺等,这样的分类编选,将不同名家创作的相同主题的经典散文编选成书,每册的内容相对集中,既方便读者阅读,也可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
《说梦 寻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梦”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朱自清的《说梦》、郭沫若的《梦与现实》、张中行的《梦的杂想》、冰心的《说梦》、汪曾祺的《记梦》、萧乾的《童年的梦》等,共计55篇。
朱自清的《说梦》以其细腻的笔触,剖析着梦的种种。他仿佛是一位温和的向导,引领我们走进梦的迷宫,探讨梦的成因、梦的表现形式以及梦带给人的种种感受。在他的文字里,梦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心灵折射,让我们不禁也跟着沉思起自己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梦境来。郭沫若的《梦与现实》从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切入,他将梦与现实紧密相连,在两者的交织对比中,展现出人生的复杂与多样。梦或许是现实的逃避,又或许是对未来的憧憬,郭沫若用他那富有激情的文字,让我们在梦与现实的碰撞中,感受到生活的波澜壮阔,也促使我们思考二者之间那微妙的关系。张中行的《梦的杂想》,恰似一位老友在与你闲聊关于梦的那些事儿。他的文字平实而亲切,从日常生活中的梦谈起,谈到梦的荒诞、梦的有趣,以及梦所蕴含的潜意识信息。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梦,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每一个梦都有着独特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冰心的《说梦》带着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细腻。她笔下的梦,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或是温馨的家庭场景,或是美好的自然景色。冰心用她的文字编织着梦的美好,让我们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些如梦如幻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梦所带来的那份宁静与温暖。汪曾祺的《记梦》,则是用一种质朴纯真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梦境。那些奇特的场景、荒诞的情节,在他的笔下都成了有趣的故事。汪曾祺就像是一个梦的收藏家,把自己的梦一一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梦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萧乾的《童年的梦》,带领我们回到那纯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童年的梦总是那么的五彩斑斓,充满了幻想与期待。萧乾用他的文字重现了那些童年的梦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小时候那些关于飞翔、关于魔法、关于未知世界的梦,唤醒了内心深处那份早已被尘封的童真。《说梦 寻梦》将带你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梦的风采与魅力,让你在感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梦,也更加了解自己。
《生命的路 谈生命》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生命”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冰心的《谈生命》、沈从文的《生命》、巴金的《生》、沈从文的《时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共计39篇。
冰心的《谈生命》如同一首优美的生命赞歌。她以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笔触,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描绘出生命从诞生到发展,历经波折却又不断前行的历程。沈从文的《生命》则从另一个独特视角剖析生命。他用质朴而真挚的文字,探讨着生命的本质与价值。在沈从文眼中,生命或许是那平凡日子里的坚守,是对生活琐碎的包容。他带领我们看到生命的多样性,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不仅仅在于伟大的成就,更在于日常的点滴感悟与真实的存在。另一篇《时间》虽看似着眼于时间,但实则与生命紧密相连。时间是生命的刻度,它见证着生命的起起落落,在时间的长河里,生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沈从文通过对时间的描述,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因为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得的。巴金的《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他的文字激励着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去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份温暖与改变,让生命在付出与贡献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其中最为震撼人心的篇章。史铁生在与命运的顽强抗争中,以地坛为依托,对生命进行了深度的思索。他在双腿瘫痪后的迷茫、痛苦,以及在那古老园子里的一次次徘徊与感悟,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他让我们明白,生命即使遭遇重创,也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地坛里的一草一木,那些遇见的人和事,都成为了他解读生命的密码。在史铁生这里,生命是一场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感悟爱的旅程。《生命的路 谈生命》将带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生命的风采与深度,让我们在感动中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上。
《我的祖母之死 死后》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死”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死后》、徐志摩的《我的祖母之死》、梁遇春的《人死观》、三毛的《不死鸟》、萧乾的《关于死的反思》等,共计39篇。
鲁迅的《死后》以一种独特而冷峻的视角,描绘了死后的种种臆想。躺在那里,仿佛能感受到周遭的一切,却又无力回应,这种对死亡状态的细腻刻画,让我们在阅读中不禁打个寒颤,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彻底的终结,还是另一种未知的开始?鲁迅用他犀利的笔触,揭开了死亡那层神秘的面纱一角,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平日里避而不谈的话题。徐志摩的《我的祖母之死》则满含着深情与眷恋。他笔下祖母离世的过程,以及自己内心的悲痛、对祖母的怀念,都如同一幅幅温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从祖母病重时的忧心,到祖母离去后的哀伤,徐志摩让我们看到了死亡在亲人间划下的那道深深的情感鸿沟。但在这份悲痛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生命传承的力量,祖母的音容笑貌虽已消逝,但她给予的爱与关怀,却永远留在了子孙的心中,成为生命延续的一部分。梁遇春的《人死观》恰似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在与我们促膝长谈。他对死亡的看法不拘一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剖析死亡与生命的关系。他谈到死亡的必然性,也谈到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逃避,进而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知晓死亡终将来临的情况下,更好地过好当下的生活。这篇散文让我们明白,正视死亡,并非是要陷入悲观,而是为了让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毛的《不死鸟》展现了三毛对死亡的独特态度。她在经历诸多人生苦难后,依然有着对生命的执着与坚守。她把自己比作一只不死鸟,即便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也绝不轻易放弃生命。三毛的文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看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生命依然可以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萧乾的《关于死的反思》,则是对死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反思。他回顾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死亡的认识,有年少时的懵懂,有经历世事后的感慨。通过这篇散文,我们能跟随萧乾的脚步,一步步深化对死亡的理解,认识到死亡不仅是个体的消逝,更是对周围人、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影响。《我的祖母之死 死后》这本书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死亡这一沉重的命题,引领我们踏上一场直面死亡、进而探寻生命真谛的文学之旅。
《湖畔夜饮 醉》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醉”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黄裳的《酒话》、丰子恺的《湖畔夜饮》、贾平凹的《酒》、巴金的《醉》、林清玄的《飞觞醉月》等,共计44篇。
丰子恺的《湖畔夜饮》似一幅宁静而又带着几分醉意的画卷。在那湖畔的夜晚,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友人对饮,酒意渐浓。丰子恺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种惬意的氛围,从举杯时的洒脱到微醺后的畅聊,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在这醉意的烘托下,友情也愈发显得真挚深厚,让我们不禁向往起那样的湖畔夜饮,与好友共享那一份醉中的美好时光。黄裳的《酒话》则像是一位老酒友在娓娓道来关于酒的那些事儿。他的文字里透着对酒的熟悉与热爱,从酒的种类到饮酒的心境,无所不谈。在谈到醉时,更是妙语连珠,把醉后的种种感受、想法以及那些酒后吐真言的趣事一一呈现。读着《酒话》,仿佛自己也坐在酒桌旁,听着他的酒话,感受着那份因酒而生的热闹与随性,也对醉的状态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贾平凹的《酒》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酒独特的感悟。他眼中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当写到醉时,贾平凹描绘出了不同人在醉后的千姿百态,或是豪放地宣泄情感,或是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看到酒在生活中的渗透,以及醉对于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展现真实自我的契机。巴金的《醉》,以其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醉后的心境。巴金在文中或许是回忆着某一次难忘的醉酒经历,那醉中的迷茫、畅快或是感慨,都被他细腻地捕捉并记录下来。我们能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醉是如何打破平日里的束缚,让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出,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在醉后得以尽情释放。林清玄的《飞觞醉月》,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诗意与浪漫。在文中,林清玄将饮酒作乐与那明月当空的美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醉意境界。仿佛在那月光下,人们举杯畅饮,与天地融为一体,在醉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让我们对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室内的酒桌,而是拓展到了广阔的天地之间。《湖畔夜饮 醉》将带你一起感受不同作家笔下“醉”的风采与韵味,让你在阅读中仿佛也醉了一回,更加深入地理解酒与醉在生活中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原名丰润,又名丰仁。中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主要文学作品有《缘缘堂续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等,另有漫画集《子恺漫画全集》等多种。译著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猎人笔记》,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本名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冰心(1900—1999),原名为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小橘灯》《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一生追求 “爱” “自由”与“美”,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朱自清(1898—1948),祖籍浙江绍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
编者简介:
陈子善,著名学者、书人、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数据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
|
內容試閱:
|
编辑例言
中国素来是散文大国,历代文章,已流传千载。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亦不胜枚举。散文一体,论者尽有不同解释,但涉及风格之丰富多样,语言之精湛凝练,名家又皆首肯之。因此,在时下“图像时代”或曰“速食文化”的阅读气氛中,重读经典散文,便又有了感受母语魅力的意义。
我国历来有编辑“类书”的传统,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类资料,根据内容加以编排,以供查询、征引之用,如《太平广记》《艺文类聚》《古诗类编》《古文类苑》等。这样的编选思路,能够较为精准地囊括某一题材的佳作,方便读者检索、参考、阅读,也有利于传播,是古代的“数据库”。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我社曾分批编选并出版过一套以主题为核心的同题散文集,比如春、夏、秋、冬,比如风、花、雪、月……每册的内容相对集中,既有文学的意义,又有史料的功能。
数年过去,这套丛书在读者中反应尚佳。因此,我们决定遴选其中的经典篇目,并增加一部分之前未选入丛书的作品,出一套精选集。选文中一些现代作家的行文习惯和用词可能与当下的规范不一致,为尊重历史原貌,一律不予更动。由于编选者识见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遗珠之憾也仍将存在,敬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教。
范爱农 听说梦 ◎鲁迅
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做梦,是做真梦的,说梦,就难免说谎。
大年初一,就得到一本《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临末有“新年的梦想”,问的是“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答的有一百四十多人。记者的苦心,我是明白的,想必以为言论不自由,不如来说梦,而且与其说所谓真话之假,不如来谈谈梦话之真,我高兴的翻了一下,知道记者先生却大大的失败了。
当我还未得到这本特大号之前,就遇到过一位投稿者,他比我先看见印本,自说他的答案已被资本家删改了,他所说的梦其实并不如此。这可见资本家虽然还没法禁止人们做梦,而说了出来,倘为权力所及,却要干涉的,决不给你自由。这一点,已是记者的大失败。
但我们且不去管这改梦案子,只来看写着的梦境罢,诚如记者所说,来答复的几乎全部是智识分子。首先,是谁也觉得生活不安定,其次,是许多人梦想着将来的好社会,“各尽所能”呀,“大同世界”呀,很有些“越轨”气息了(末三句是我添的,记者并没有说)。
但他后来就有点“痴”起来,他不知从那里拾来了一种学说,将一百多个梦分为两大类,说那些梦想好社会的都是“载道”之梦,是“异端”,正宗的梦应该是“言志”的,硬把“志”弄成一个空洞无物的东西。然而,孔子曰,“盍各言尔志”,而终于赞成曾点者,就因为其“志”合于孔子之“道”的缘故也。
其实是记者的所以为“载道”的梦,那里面少得很。文章是醒着的时候写的,问题又近于“心理测验”,遂致对答者不能不做出各各适宜于目下自己的职业、地位、身分的梦来(已被删改者自然不在此例),即使看去好像怎样“载道”,但为将来的好社会“宣传”的意思,是没有的。所以,虽然梦“大家有饭吃”者有人,梦“无阶级社会”者有人,梦“大同世界”者有人,而很少有人梦见建设这样社会以前的阶级斗争,白色恐怖,轰炸,虐杀,鼻子里灌辣椒水,电刑……倘不梦见这些,好社会是不会来的,无论怎么写得光明,终究是一个梦,空头的梦,说了出来,也无非教人都进这空头的梦境里面去。
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因为有这事实,这才使许多智识分子不能不说好像“载道”的梦,但其实并非“载道”,乃是给“道”载了一下,倘要简洁,应该说是“道载”的。
为什么会给“道载”呢?曰:为目前和将来的吃饭问题而已。
我们还受着旧思想的束缚,一说到吃,就觉得近乎鄙俗。但我是毫没有轻视对答者诸公的意思的。《东方杂志》记者在《读后感》里,也曾引佛洛伊特的意见,以为“正宗”的梦,是“表现各人的心底的秘密而不带着社会作用的”。但佛洛伊特以被压抑为梦的根柢——人为什么被压抑的呢?这就和社会制度、习惯之类连结了起来,单是做梦不打紧,一说,一问,一分析,可就不妥当了。记者没有想到这一层,于是就一头撞在资本家的朱笔上。但引“压抑说”来释梦,我想,大家必已经不以为忤了罢。
不过,佛洛伊特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性欲。有许多人正和他在同一境遇上,就也轰然的拍起手来。诚然,他也告诉过我们,女儿多爱父亲,儿子多爱母亲,即因为异性的缘故。然而婴孩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
食欲的根柢,实在比性欲还要深,在目下开口爱人,闭口情书,并不以为肉麻的时候,我们也大可以不必讳言要吃饭。因为是醒着做的梦,所以不免有些不真,因为题目究竟是“梦想”,而且如记者先生所说,我们是“物质的需要远过于精神的追求”了,所以乘着Censors(也引用佛洛伊特语)的监护好像解除了之际,便公开了一部分。其实也是在“梦中贴标语,喊口号”,不过不是积极的罢了,而且有些也许倒和表面的“标语”正相反。
时代是这么变化,饭碗是这样艰难,想想现在和将来,有些人也只能如此说梦,同是小资产阶级(虽然也有人定我为“封建余孽”或“土著资产阶级”,但我自己姑且定为属于这阶级),很能够彼此心照,然而也无须秘而不宣的。
至于另有些梦为隐士,梦为渔樵,和本相全不相同的名人,其实也只是豫感饭碗之脆,而却想将吃饭范围扩大起来,从朝廷而至园林,由洋场及于山泽,比上面说过的那些志向要大得远,不过这里不来多说了。
一月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