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左岸译丛:袜子的哲学
》
售價:NT$
245.0

《
全球对话主义(第二版)
》
售價:NT$
500.0

《
思考,快与慢
》
售價:NT$
500.0

《
集成式机器学习算法理论与应用
》
售價:NT$
505.0

《
宋以前医籍考
》
售價:NT$
1430.0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明代遗民: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
售價:NT$
118.0

《
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
》
售價:NT$
585.0

《
葡萄酒与战争:法国人与纳粹的斗争(格致·格尔尼卡)
》
售價:NT$
341.0
|
內容簡介: |
基于作者在通信抗干扰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中有关经典和前瞻性内容。全书共15章,经典内容主要有通信抗干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典型技术体制,跳频、直扩、跳码、差分跳频通信工程与实践,快速高精度位同步,典型通信装备和无线通信网络抗干扰,跳频通信战场管控,通信抗干扰评估和作战运用等,发展了扩谱通信抗干扰理论和技术;前瞻性内容主要有全数字发信机、无线通信内生抗干扰、盲源分离通信抗干扰等,提出了通信抗干扰的一些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与新技术。
|
關於作者: |
姚富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抗干扰专家,工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抗干扰研究与工程实践,在技术攻关、装备研制、作战运用和前沿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主要成果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际电信联盟WSIS冠军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共45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被采纳国际提案1项。
|
目錄:
|
目 录 第1章 通信抗干扰概述1 1.1 通信抗干扰应用需求分析1 1.1.1 军用通信的基本构成1 1.1.2 军用通信与民用通信的根本区别1 1.1.3 通信抗干扰的作用和地位2 1.2 军用通信抗干扰覆盖范围的扩展3 1.2.1 军用通信抗干扰装备范围的扩展3 1.2.2 军用通信抗干扰空间范围的扩展5 1.3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定义6 1.3.1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已有定义6 1.3.2 完善的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定义7 1.4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分类7 1.4.1 扩谱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8 1.4.2 非扩谱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8 1.4.3 多种通信抗干扰措施之间的关系9 1.5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选择及相关概念9 1.5.1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选择的原则9 1.5.2 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1 本章小结13 参考文献13 第2章 通信干扰与抗干扰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和价值16 2.1 通信干扰的基本理论16 2.1.1 常规最佳通信干扰理论16 2.1.2 两种信号体积的较量17 2.2 常规最佳通信干扰理论的局限性17 2.3 常规最佳通信干扰理论的价值18 2.4 扩谱通信抗干扰的基本理论18 2.4.1 香农公式及其工程意义19 2.4.2 处理增益及其工程意义21 2.4.3 干扰容限及其工程意义22 2.5 常规扩谱通信抗干扰理论的局限性24 2.6 常规扩谱通信抗干扰理论的价值25 本章小结26 参考文献26 第3章 跳频通信工程与实践28 3.1 跳频通信基本知识28 3.1.1 跳频通信基本原理28 3.1.2 单路跳频信号特征29 3.1.3 跳频通信工程有关基本概念30 3.2 跳频处理增益算法修正43 3.2.1 跳频处理增益已有定义存在的问题43 3.2.2 跳频处理增益算法修正及其统一描述45 3.3 跳频处理增益对系统能力的影响46 3.3.1 跳频处理增益对抗阻塞干扰能力的影响46 3.3.2 跳频处理增益对抗跟踪干扰能力的影响47 3.3.3 跳频处理增益对组网能力的影响48 3.3.4 跳频处理增益对反侦察性能的影响48 3.4 跳频图案的性能分析与检验49 3.4.1 跳频图案复杂度分析49 3.4.2 跳频图案的均匀性和随机性检验51 3.5 跳频信号损伤及其估算53 3.5.1 跳频信号损伤的产生原因分析53 3.5.2 跳频信号损伤比的理论估算55 3.5.3 跳频信号损伤比的工程测量57 3.6 自适应跳频57 3.6.1 阻塞干扰的特性与弱点分析57 3.6.2 自适应跳频的含义及作用58 3.6.3 频率自适应跳频技术59 3.6.4 频率自适应跳频性能分析62 3.7 跳频通信主要干扰威胁68 3.7.1 跟踪干扰68 3.7.2 阻塞干扰70 3.7.3 其他干扰72 3.8 跳频通信抗干扰增效措施73 3.8.1 抗跟踪干扰增效措施73 3.8.2 抗阻塞干扰增效措施74 3.8.3 抗多径干扰增效措施77 3.8.4 有关共用增效措施77 3.8.5 跳频通信增效措施小结81 3.9 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82 3.9.1 常规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82 3.9.2 改进型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85 本章小结85 参考文献86 第4章 直扩通信工程与实践90 4.1 直扩通信基本知识90 4.1.1 直扩通信基本原理90 4.1.2 单路直扩信号特征91 4.1.3 直扩通信工程有关基本概念93 4.2 直扩处理增益算法修正100 4.2.1 直扩处理增益已有定义存在的问题100 4.2.2 直扩处理增益算法修正分析100 4.3 直扩处理增益对系统能力的影响102 4.3.1 直扩处理增益对抗干扰能力的影响102 4.3.2 直扩处理增益对组网能力的影响103 4.3.3 直扩处理增益对反侦察能力的影响103 4.4 直扩编码和译码104 4.4.1 直扩编码与纠错编码的异同点104 4.4.2 直扩编码方式105 4.4.3 多进制直扩编码和译码的实现106 4.5 直扩相关峰衰落概率分布107 4.5.1 “直扩死区”及其出现的概率107 4.5.2 相关峰衰落概率分布密度109 4.6 直扩多径分集及其实现113 4.6.1 多径分集的基本概念113 4.6.2 一种简化的直扩多径分集方案113 4.6.3 直扩多径分集的效果115 4.7 直扩伪码优选116 4.7.1 直扩伪码优选的数学模型描述116 4.7.2 基于0-1规划的直扩伪码优选算法119 4.7.3 计算机搜索122 4.8 直扩通信的主要干扰威胁122 4.8.1 非相关干扰122 4.8.2 相关干扰123 4.8.3 其他干扰124 4.9 直扩通信抗干扰增效措施124 4.9.1 抗非相关干扰增效措施125 4.9.2 抗相关干扰增效措施126 4.9.3 抗多径干扰增效措施127 4.9.4 有关共用增效措施127 4.9.5 直扩增效措施小结129 4.10 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29 4.10.1 常规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29 4.10.2 改进型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32 本章小结133 参考文献134 第5章 跳码通信工程与实践137 5.1 跳码通信基本知识137 5.1.1 跳码通信研究的意义137 5.1.2 跳码通信基本类型138 5.1.3 跳码通信基本原理139 5.2 跳码通信关键技术144 5.2.1 跳码合成技术144 5.2.2 跳码图案产生技术145 5.2.3 跳码同步技术147 5.2.4 跳码速率的选择151 5.3 跳码通信体制的扩展151 5.3.1 跳码/跳频通信体制和系统原理152 5.3.2 跳码/跳时通信体制和系统原理152 5.4 跳码通信性能分析153 5.4.1 跳码通信基本性能153 5.4.2 跳码通信抗干扰性能155 5.4.3 跳码通信反侦察性能162 5.5 跳码通信指标体系165 本章小结167 参考文献167 第6章 差分跳频通信工程与实践169 6.1 差分跳频基本知识169 6.1.1 差分跳频通信基本原理169 6.1.2 差分跳频信号帧结构170 6.1.3 差分跳频体制的特点171 6.2 短波差分跳频最高跳速分析173 6.2.1 短波差分跳频跳速的制约因素173 6.2.2 短波天波信道群时延对跳速的影响174 6.3 差分跳频G函数算法176 6.3.1 线性G函数算法及其性能检验176 6.3.2 一种改进型G函数算法及其性能检验181 6.4 差分跳频通信中的误码扩散及其校正183 6.4.1 误码扩散的形成及类型183 6.4.2 无误码扩散差分跳频映射的构造184 6.5 短波差分跳频信号的频率检测方法185 6.5.1 影响短波差分跳频信号频率检测的因素185 6.5.2 基于STFT的频率检测方法186 6.5.3 基于STFT与G函数相结合的频率检测方法188 6.5.4 基于小波分析的频率检测方法191 6.5.5 基于修正周期图的频率检测方法192 6.5.6 基于Viterbi译码算法的频率检测方法196 6.6 差分跳频通信抗干扰能力198 6.6.1 抗阻塞干扰能力198 6.6.2 抗跟踪干扰能力198 6.6.3 抗多径干扰能力199 本章小结199 参考文献200 第7章 快速高精度位同步技术与实践202 7.1 位同步的作用机理202 7.2 常规位同步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202 7.3 一种新型快速位同步技术方案206 7.3.1 设计思想206 7.3.2 快速捕获问题206 7.3.3 环路滤波问题209 7.3.4 环路切换问题210 7.4 位同步性能分析211 7.4.1 基带脉冲的相位抖动211 7.4.2 一阶环性能分析212 7.4.3 二阶环性能分析214 7.4.4 自动切换电路性能分析220 7.4.5 自动变阶数字锁相环整体性能222 本章小结223 参考文献223 第8章 典型通信装备抗干扰技术体制与实践225 8.1 典型扩谱体制的抗干扰性能比较225 8.1.1 对典型扩谱体制的几点认识225 8.1.2 典型扩谱体制特性的综合比较226 8.1.3 典型多址方式及其与抗干扰的关系227 8.2 短波通信及其抗干扰体制231 8.2.1 短波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31 8.2.2 短波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31 8.2.3 典型短波模拟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33 8.2.4 典型短波数字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36 8.2.5 短波跳频非对称跳频频率表技术243 8.3 超短波通信及其抗干扰体制245 8.3.1 超短波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45 8.3.2 超短波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45 8.3.3 典型超短波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47 8.4 微波通信及其抗干扰体制253 8.4.1 微波接力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54 8.4.2 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54 8.4.3 典型微波接力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57 8.5 末端通信及其抗干扰体制266 8.5.1 末端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66 8.5.2 末端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66 8.5.3 典型末端通信抗干扰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