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NT$
403.0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NT$
500.0

《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售價:NT$
347.0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NT$
458.0

《
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286.0

《
北朝隋唐史论集
》
售價:NT$
1270.0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全5册)
》
售價:NT$
1273.0

《
7步吃透商业提案写作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一)评价原则
什么是“优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评估的原理,亦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讨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七条:实践论“科学一进步”“马克思主义指导”“结构分析”,扬弃说,“理性洗礼”“优良文化特性”“统治阶级”“文化价值”。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评价“优秀”的标准上,本书提出了“优秀”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稳妥。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智慧,它可以长时间地、稳定地发挥功能。“它蕴藏着一个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诉求,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富养分。”
第二,普及性。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立足于民众,符合民众的利益与需求,为民众所认同,为民众所广泛接受。
第三,科学。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并被证明是正确的、不可改变的真理。
第四,持久力。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人民的血脉,长期激励着人民的民族骄傲与自豪,成为人民心中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整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成果;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必然性,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从不同的方面探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以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重大价值与意义;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播的创新发展问题,总结了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构建了中国文化话语体系。
|
關於作者: |
王红艳,女,196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封丘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教授,现在河南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工作。长期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研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先后教授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主持、参与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省教学改革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类项目20多项,发表《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个维度》等学术论文30 余篇,编写著作教材7部,获省部级奖励4项,获荣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张璐,女,1982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郑州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职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先后教授过“英语视听说”“英语散文选读”“英语教学法”等多门课程,参与过多项英语科研工作,并发表《〈荨麻〉中理智与情感碰撞下的爱情观》《提升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探论》《高校外语专业大
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路径探讨》等多篇英语教学与科研论文。
冯晖,男,198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偃师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现任职河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教授过“形势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参与过多项思政类科研工作,并发表《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及其实现路径分析》《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探析》等多篇科研论文。
|
目錄: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内核
第三节 中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成果
第一节 科技文化成果
第二节 饮食文化成果
第三节 民俗文化成果
第四节 文化艺术成果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必然性分析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立足点与模式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路径总结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融合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教育的创造性转化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当代道德教育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科学教育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审美教育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当代实践教育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