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马利亚研究
》
售價:NT$
398.0

《
大家艺述 园林的意境
》
售價:NT$
551.0

《
你的叛逆少年
》
售價:NT$
454.0

《
草木有灵
》
售價:NT$
1367.0

《
哈布斯堡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和18世纪欧洲的权力博弈(王权与革命交织的时代,哈布斯堡家族四位权势女性的治国、磨难与沉浮)
》
售價:NT$
653.0

《
首发经济:重塑商业生态与消费未来
》
售價:NT$
301.0

《
中国国家地理 美丽的地球·生命交响(全6册)
》
售價:NT$
2897.0

《
前世今生: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大秦崛起的变法先锋,毁誉参半的改革大家。
★高远的理想,冷酷的心肠,严酷的手段,震撼的成就,惨烈的结局。
★商鞅是战国中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国两次变法,力主“耕战”“富国强兵”,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后来的“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铁腕之治,铸就秦国霸业,开启华夏统一新纪元。商鞅变法,如破晓之光,划破战国纷争的黑暗,照亮秦国崛起的广阔大道。
★商鞅以法为剑,斩断旧制枷锁,从魏国弃子到秦国柱石,用智慧与谋略、意志与勇气,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翻开本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跟随商鞅一起经历变法的艰辛与辉煌。
|
內容簡介: |
商鞅,战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魏国未得重用,遂转投秦国,向求贤若渴的秦孝公献上强秦之策,得以主持变法。其改革让秦国社会稳定、百姓富足,民众勇于为国作战,怯于私下争斗,治理成效斐然,使秦国跃居战国七雄之首。他还推动秦孝公迁都咸阳,领军开疆拓土,为秦国东进及统一天下奠基。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持,因变法触动朝廷利益集团,惨遭车裂,身死族灭。
本书生动展现了商鞅从失意书生成为秦国重臣的传奇人生,刻画其变法决心,彰显其不屈的改革精神,探究其悲剧结局成因。
|
目錄:
|
第一章 怀才不遇,弃魏入秦?
法家的信徒
变法偶像李悝、吴起
公叔痤慧眼识才
秦国颁布《求贤令》
峰回路转,弃魏入秦
第二章 牛刀小试,试行变法?
四见孝公谋变法
朝堂辩论,舌战旧臣
变法序曲:《垦草令》
第三章 首度变法,血雨腥风?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启动第一次变法
击退贵族的反扑
执法严苛,血染渭水
第四章 挂帅征魏,二度变法?
魏惠王发兵攻赵
主动请缨,袭占少梁
桂陵之战,魏军惨败
二度挂帅,攻占安邑
固阳受挫,秦魏讲和
营建新都咸阳
启动第二次变法
第五章 结怨太子,祸根深埋?
太子的质疑
咸阳遇刺险丧生
处决祝欢,结怨太子
处罚太子傅,埋下祸根
厥功至伟,封君商於?智退伐秦联军
将祸水引向韩国
智擒公子卬
封君商於之地
第七章 祸从天降,身死族灭?
好友赵良的警告
“靠山”秦孝公驾崩
秦惠文王发布逮捕令
穷途末路,身死族灭
身虽死而法永存
附录 商鞅生平简表
|
內容試閱:
|
献身理想的变法先驱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甘为变法牺牲自我的时代勇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可谓风云变幻,跌宕起伏。
商鞅早年喜欢“刑名之学”,对魏国的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十分向往,于是来到魏国,但没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听说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发布《求贤令》,便毅然离魏入秦,想方设法见到了秦孝公,极力陈说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在秦国实施变法。
作为一位坚定的改革家,商鞅先后在秦国发起了两次变法,变法措施主要包括:改革户籍制度,推行分户政策,实施小家庭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削弱贵族特权;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爵位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这些措施使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因此跻身战国七雄,并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值得注意的是,商鞅变法是商鞅在大量借鉴各诸侯国的变法,尤其是魏国李悝、吴起变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他的变法最彻底,也最成功。
商鞅对于秦国的贡献很大,可是他的结局却极为凄惨。因为变法触犯了秦国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对商鞅恨之入骨。支持变法的秦孝公在世的时候,贵族们还不敢加害商鞅,等到秦孝公一死,他们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诬告商鞅谋反,一心要置商鞅于死地。继位的秦惠文王在当太子时,曾因为触犯新法而受到处罚,对商鞅也心存芥蒂,于是与贵族一拍即合,下令逮捕商鞅。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被杀,尸体还被处以车裂之刑,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他所推行的新法被秦惠文王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在秦国社会中继续发挥着作用。尽管后世对于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对秦国所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正如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秦国后来能够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六国,其基础正是商鞅变法打下的。
本书以丰富确凿的史料、精练生动的语言,全面演绎了大秦改革家商鞅悲壮而又传奇的一生,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商鞅的内心世界,领略商鞅不同凡响的抱负、超群卓绝的才干、复杂多变的个性,探索这位改革巨匠成败得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商鞅的成功与失败,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不顾个人荣辱安危、勇于变法革新的精神,也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法家的信徒
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仲春的一天,在通往秦国的一条大道上,一匹骏马如闪电一般向着前方飞奔。骑在马背上的是一名年约三十的男子,只见他头裹方巾,身着青色长袍,背负行囊,腰悬宝剑,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男子扬鞭策马,催促骏马向前快速奔跑。渐渐地,秦岭已清晰可见,男子勒住马缰,停下来观望秦岭。看着前方巍峨的山岭绵延起伏,眼前清幽的渭水缓缓流淌,男子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男子名叫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按照“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的周朝礼制,他又叫公孙鞅。如今他前往秦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后来他因为在秦国做出了一番非凡的成就,有功于秦,被秦国国君封为商於15个邑的最高行政长官,于是被尊称为“商君”,考虑到他的本名,人们又叫他“商鞅”。这就是商鞅这个名字的来历。
商鞅还小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他的父亲由贵族沦为平民,家境很是贫寒。但商鞅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消沉,放弃努力,而是发愤读书,一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年少时的他,非常喜欢刑名之学(法家学说),阅读了很多法家的著作,逐渐接受了法家思想。
当时,卫国有个贵族请了一位先生为自己家族的子弟教书,商鞅的父亲三番五次托人向这位贵族求情,希望其允准自己的儿子与贵族子弟一起读书。这位贵族心地比较善良,同情商鞅,最终答应了商鞅父亲的请求。这样,商鞅得到了在学堂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为他日后走上仕途、施展抱负奠定了基础。
教书先生名叫尸佼,是鲁国人。尸佼博学多才,是个杂学家,他不偏信一家之说,而是兼收并蓄,广泛学习儒、墨、法、道各家学说,融各家思想为己所用。
在尸佼的教导和影响下,商鞅对战国时期各家学说都有所涉猎、钻研,知识面非常广阔,可谓学高才博。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法家的学说。
商鞅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孔子所认为的“礼崩乐坏”的年代。但是,这种“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这种“礼”制社会,人们有长幼、贫富、贵贱之分,处处都按照等级高低来行事。比如,同在一起读书,贵族子弟可以穿丝绸衣服,而平民子弟只能穿麻布衣服,甚至人死后所用的棺木,都要根据人的等级高低来定。商鞅对此愤愤不平,认为“礼”是专为贵族制定的,是贵族用来压迫平民百姓的工具。
一天,商鞅忍不住向尸佼抱怨:“先生,孔夫子的思想实在太迂腐了。他讲究仪容服饰,恪守烦琐的礼节,甚至连说话、吃饭、走路这些小事他都要求按规矩来办,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使人做事很不方便。如此不知变通,我看不学也罢。”
尸佼本来就倾向法家,所以没有责怪商鞅,而是拿出一本书对商鞅说:“你不喜欢孔夫子的学说,那就看看这本《法经》吧。”
“这是本什么书呢?”商鞅接过书,皱了皱眉。
尸佼和蔼地说:“这书是魏国国相李悝写的。李悝是孔夫子门徒子夏的学生,但他并不信奉儒家,而是尊崇法家,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实施变法。他任用贤能之人,鼓励百姓发展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了保障改革措施的推行,他研究、整理各国的法律,写成了这部《法经》,强调以法治国,对于杀人、抢劫、偷窃、赌博、贪污等罪行都制定了处罚方法。”
商鞅听了,高兴地说道:“太好了,这才是我爱读的书啊!”
从此,《法经》就成了商鞅最爱读的一部书。回到家中后,他如饥似渴地研读《法经》,读了一遍又一遍。对于《法经》中所说的贵族犯法也应按规定进行处罚,他非常赞同,并且感到十分痛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