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雪的练习生
》
售價:NT$
347.0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NT$
398.0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16.0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NT$
398.0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脱贫的目的就是要脱“贫”解“困”,实现解放生产力,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额外的资源弥补生存所缺乏的成本支出不足。城镇化和精准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2021年年底,我国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片区全部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演绎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城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以演绎生存成本补缺能力的对策,实现生计模式转型,螺旋式地把城镇化推上台阶,每一个台阶都展示了城镇化、生计模式和生存成本的关系。青海省一些地区以禀赋资源为特色的产业化支撑的城镇化,增强了生计模式的承载能力,优化了生存成本结构,这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使我国城镇化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特色,绘就了历史性的画卷。
|
內容簡介: |
脱贫的目的就是要脱“贫”解“困”,实现解放生产力,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额外的资源弥补生存所缺乏的成本支出不足。城镇化和精准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2020年年底,我国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片区全部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演绎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城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以演绎生存成本补缺能力的对策,实现生计模式转型,螺旋式地把城镇化推上台阶,每一个台阶都展示了城镇化、生计模式和生存成本的关系。青海省一些地区以禀赋资源为特色的产业化支撑的城镇化,增强了生计模式的承载能力,优化了生存成本结构,这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使我国城镇化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特色,绘就了历史性的画卷。
|
關於作者: |
沈燕萍、女,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2014 年,主持完成人文社科项目“西部藏区基层政权建设及运行成本实证报告”,并主持完成青海省社科项目“青海藏区基层政权建设效益研究”;2018 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之青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同年,主持完成青海省社科项目“城镇化前后不同生计模式的生存成本比较研究”。出版专著《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程嘉祥、女,汉族,重庆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读硕士研究生。2018 年,参与完成青海省社科项目“城镇化前后不同生计模式生存成本比较研究”;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基于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之青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5
1.3 创新之处与不足 31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33
1.5小结 34
第2章?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35
2.1 国外研究现状 36
2.2 国内研究现状 45
2.3 概念界定 60
2.4 理论依据 70
2.5 小结 76
第3章?城镇化生计模式、生存成本特征 79
3.1 城镇化特色 80
3.2 城镇化生计模式与禀赋资源契合特征 84
3.3 小结 90
第4章?青海城乡居民人均收支结构及趋势特征 93
4.1 青海城镇居民人均收支结构及趋势特征 94
4.2 青海农村居民人均收支结构及趋势特征 114
4.3 青海城乡居民人均收支项目结构及趋势特征 134
4.4 青海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结构及趋势特征 151
4.5 青海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结构及趋势特征 153
4.6小结 165
第5章?青海涉藏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支结构及趋势特征 169
5.1 青海涉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支结构及趋势特征 170
5.2 青海涉藏地区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及趋势特征 188
5.3青海城镇居民人均收支框架下涉藏地区的结构特征 201
5.4青海农牧区居民人均收支框架下涉藏地区结构特征 203
5.5小结 208
第6章?青海涉藏地区生计模式与生存成本转型升级个案分析 211
6.1 ZK县HR镇生存成本支出 212
6.2 HR镇牧业生计模式及其生存成本 215
6.3 DGER社区牧业生计模式及其生存成本 219
6.4小结 222
第7章?青海涉藏地区生存成本结构性差异的决定因素 225
7.1 生计模式决定了经济基础结构性差异 226
7.2 观念和意识差异 228
7.3 语言障碍 230
7.4 产业转型升级困境 232
7.5小结 235
第8章?青海涉藏地区优化生存成本路径及对策 237
8.1 生计模式城镇化路径 239
8.2 特色旅游产业体系路径 245
8.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普路径 249
8.4 小结 253
第9章?启示与展望 255
9.1 启示 256
9.2 展望 258
9.3 结束语 259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0
|
內容試閱:
|
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镇化使机器设备让创造能力增加的同时,收支也在城镇强大的过程中增加,这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城镇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文明的中心,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城镇生活方式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是生存成本项目时代化的驱动力,是生活品质提升的承载体。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历程中,提高综合实力的必经阶段和必要的路径;城镇化是获取生存成本所需收入的过程,也是生存成本弥补能力增强的强大动力来源。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国家化是青海涉藏地区生存成本优化路径的宏观背景。从实际国情出发,消除贫困、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自力更生是根本保障。我国以本土化特色的模式,以适合国情的自力更生扶贫路径,对国际反贫困做出了显著贡献。世界银行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推进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世界银行测算并发布全球消除贫困估计数 ,中国在1990—2015年贫困人口减少量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65.3%,为全球减贫和千年发展目标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郝志景,2019)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1978—2014年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0.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率为6.4%(见表1-1)。截至2014年,我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为72%。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从战略高度分阶段分步骤将减贫纳入国家行为,取得了有目共睹、前所未有的成就。(宋洪远,20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为布局,以政府为主导,从国情出发,发挥制度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动全国之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对实现国际反贫困目标的制度、理论和实践贡献。更大的贡献在于自力更生思想的培育,意识、观念、认识的跨越式提升,人心凝聚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基层社会的稳定。由此带来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理念的更新,这是对全球减贫更深刻的贡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简称“八七计划”)是扶贫进入攻坚阶段的里程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下沉扶贫工作重心,整村推进、进村入户扶贫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延伸;《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标志着扶贫开发进入巩固温饱成果阶段。2011—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9.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扶贫理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是解决现实矛盾、摆脱困境、突破“瓶颈”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生存成本国家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后阶段具有叠加承接期的特征。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末,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扶持集中指向农村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衡量绝对贫困的标准,是根据基本生存需要测算的206元的人均收入(1986年)。20世纪末按照物价指数测算是625元的标准。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到2008年底,扶贫主要着眼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另一个是初步解决了低收入人口温饱成果的巩固。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宣布实行人均收入1196元的扶贫新标准,这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刘永思,2009)这也是从保证基本生活、弥补生存成本新标准、解决温饱,到优化生存成本、脱贫致富的过程。 ……
“贫”表现为缺乏、不足。就生存而言,“贫”可谓这样一种状态,即所获资源不足以满足存活消耗的成本支出,继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因贫而致困演变为贫困。“贫”的程度不同,致贫原因不同,所陷的境地也不同,严重的会影响生存。脱贫、减贫、反贫的目的就是要脱“贫”解“困”,实现解放生产力,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额外的资源补生存所缺的成本支出之不足。城镇化、精准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达到预期目的的有效途径。 就精准扶贫而言,国家以强有力之手,以强大的资源投入,以精准之途径,扶助贫困者补自身所获收入距离生存成本线的缺口,以达到或超越生存成本线的收入,发挥补缺的功能,脱贫解困。随着城镇化衍生的多元生计模式,生存的状态得到改善,不断调整对生存成本的要求,随之调整对收入的要求,以补距离城镇化生存成本线要求之缺口。到 2020 年年底,我国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片区全部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演绎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2014 年的脱贫标准为农村年人均收入 2800元,2020 年的这个标准增加为 4000 元,这是贫困人口生存底线上升的趋势,也是收入上升的趋势,更是收入弥补生存成本的能力的提升趋势。 如硬币的两面,精准扶贫最低收入标准也是贫困户的最低消费支出,是保障生存消耗的底线。此时的最低收入线与最低消费支出线重合,研究视其为生存成本线。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脱贫,每一个贫困县摘帽,每一个贫困片区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其实质就是保证生存成本达到“最低标准”。这一保证取决于不同地区禀赋资源基础之上对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决策,途径的选择根据哲学的原理,取决于内外合力对生存成本弥补能力的强弱。国家以城镇化为扶贫解困,铺垫了历史性的画卷。 由内外力关系可知,首先,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对立统一,决定了内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生存成本。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向改变着生存成本弥补能力的级差。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获得收入弥补能力趋于高低不同而使其存在强弱级差,外力作用使其趋同,弥补能力通过外力对级差的弥补趋于同一水平。其次,内外力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弥补能力发展变化的动力。长久而言,内外力关系决定了级差始终存在,外力始终在缩小级差的运动过程中。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弥补能力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最后,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生存成本水平在缩小级差的过程中提高。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划分,保证生存成本弥补能力提高,使生存成本达到最低标准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途径。第一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的脱贫途径;第二是以外力作用为主的脱贫途径。在内力不足的前提下,精准扶贫的实际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以外力作用为主的途径缩小级差,提高个体的弥补能力,逐步提高个体的生存成本水平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以此外力行动的示范,唤醒内力作用的自觉性,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扶持,促进内力自省而成长。每个贫困人口、每个贫困县和每个贫困片区根据各自短板,结合禀赋资源,找到目的内力作用的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生存成本水平反映了生存质量。因此,生存成本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标准。精准扶贫的标准在不同的环境中,即便是相同的生存质量表现的项目结构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环境,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存在结构性差异。因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征,精准扶贫所弥补生存成本的能力及其绩效也不平衡。青海涉藏地区是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重要的贫困区域,其弥补生存成本的内生力与发达地区不同,更多地是依赖外力作用,而且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依赖不断递延。其持续性的依赖影响内生力作用的增强,反过来也会影响脱贫的可持续性,城镇化是外力作用促进内力成长、发挥作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根据人类发展历史的经验,城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各个主体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都融入了禀赋资源及以其为依托的产业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以此支撑不同的生计模式,优化生存成本项目,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在城镇化中,人们不断探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以演绎生存成本补缺能力的对策,实现生计模式转型,螺旋式把城镇化推上台阶。每一个台阶展示了城镇化、生计模式和生存成本的关系,矛盾和困境,手段、措施和结果。以禀赋资源为特色的产业化支撑的城镇化,可以增强生计模式的承载能力,优化生存成本结构,这为城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使我国城镇化在探索中形成了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