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华文化特质

書城自編碼: 40961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柯平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52012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0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NT$ 398.0
爱因斯坦学习法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理智与疯狂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借助现代国际语境与社会问题意识
重估和阐释中华古今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学说
內容簡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部学术著作,书稿分为“思想与视域”“战争与和平”“传统与转化”三部分,论述了中华流传千年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德反战”“和谐福乐”“实用理性’等文化思想的特点与成因。书中所论,基于具体而重要的思想专题,连缀起来可以窥知中华文化的要旨与特质。与此同时,书稿还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研究和对比古今的思想观念与应对策略,为现代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多种文明与文化心理等领域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關於作者: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贯西安(长安),1955年生于秦皇岛市,文学博士。先后就读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堪培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洛桑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关院系的英语、法语、古典学、哲学和文艺学专业。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特聘顾问,国家语委“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访问研究员,悉尼大学历史与哲学院、波尔多政治学院与雅典大学哲学院访问与讲座教授,国际美学协会(IAA)跨国执委,国际普适对话学会(ISUD)与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十余部,包括《〈理想国〉的诗学研究》,《〈法礼篇〉的道德诗学》,《跨文化美学初探》,《旅游美学论要》,Reading the Dao: A Thematic Inquiry,A Rediscovery of Sino-Hellenic Ideas,Harmonism as an Alternative,Beauty and Human Exist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另翻译出版《鉴赏力批判》,《美学理论》,《艺术的真谛》,《艺术哲学新论》,《牛津西方哲学史》首卷《古代哲学》与《剑桥文学批评史》首卷《古典批评》等著作十部。
目錄
提 要/1
第一部分 思想与视域
一”天人合一”说重估/002
1.三重意指:天地、天道与天下/003
2.二维导向: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012
3.一种实用选择/017
二“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策略/022
1.东西方交会的假设/023
2.“和而不同”的特质/027
3.探求新的爱智创艺意识/032
三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仁德观/038
1.仁德作为互惠性仁爱的原因/040
2.仁德作为社会性仁慈的来源/045
3.仁德作为崇高型仁人的律令/052
4.仁德作为创造性转换的参照/056
四 天下主义背后的驱动力/060
1.“天下”观及其历史性践行/061
2.天下主义作为替代选择/064
3.和谐论作为关键驱动力/070
五 趋向智慧人生之道/081
1.参照框架:人道、天道与圣人之道/082
2.追求圣德:实用智慧与圣人智慧/088
3.通向自由:对待生死的态度/094
六 庄子的寓言思维方式/099
1.鲲鹏与无限逍遥/100
2.化蝶与自我解放/112
七 柏拉图与庄子如是说/119
1.登梯观美的理路/120
2.游心闻道的进程/126
3.两种修为模式之比较/134
八 儒道释的福乐观/142
1.祸福相依/143
2.知足常乐/144
3.大小之辩/145
4.至乐境界/147
5.人生三乐/148
6.乐于仁/149
7.至福与顿悟/153

第二部分 战争与和平
九 告别广岛核爆与国之利器/156
1.对广岛核爆的诗性反思/157
2.对“国之利器”的哲学审视/163
3.历史记忆的必要性/167
十 早期道家的反战哲学/171
1.广岛之后的哲学/171
2.治国与用兵之道/172
3.国之利器乃不祥之器/176
4.战争与杀戮的后果/179
5.强与弱的转换/182
6.防卫三原则/185
结 语/190

第三部分 传统与转化
十一“治大国”的现代启示/194
1.“治大国”的“三驾马车”/195
2.“治大国”的实用智慧/199
3.“治大国”的因革之道/203
十二“德治”在当今的可能效应/206
1.两种范式的互动作用/206
2.德治的传统意识/209
3.德治与德育问题/211
十三 方东美探求的文化理想/215
1.文化理想与九层塔喻/217
2.跨文化探索与转化型超人/221
3.艺术教育作为发端与支点/229
4.二次反思与三重性历程策略/235
十四 李泽厚后期的实用理性观/242
1.第一论证/243
2.第二论证/248
3.一种哲学替代理论/254
4.独特的世界图像/263
十五 仁政新说与实用理性/267
1.法治作为基础/268
2.贤明领导的必要性/273
3.实用理性的关联性/277
十六 效政理据与融合型转化/282
1.效政乃当务之急/283
2.效政的基本理据/285
3.中国的民主模式/291
4.融合型转化的构想/295
十七 重思和谐论/300
十八 在和谐与公正的背后/314
1.一种层次考量/315
2.三种和谐形态/319
3.背后的动因何在 /330

主要参考文献/340
主题词索引/348
內容試閱
自 序

2000年以降,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大踏步前进,这不仅提升了国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到国外日常生活。比较突出的影响,一方面来自物化形态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另一方面涉及思想形态的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由此助推的中外跨文化视野与交流,伴随着全球化流布的正负效应,以不同程度和方式遍及世界各地。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每年应邀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日渐增多。为了确保每次与会讲演的交流沟通效果,笔者至少需要尽力去做四件事:一是根据会议要求确定合适的论题;二是就此论题展开相关研究;三是阅读中文原典与外译文献;四是转换运思方式并直接使用英语表述。如此一来,考虑到时间与精力有限,笔者每年只选择两次出国参会。在少数年份,笔者因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委派,就多加一次出国参会演讲的任务。
这一切实则事出有因。记得在2000年的一次聚餐论学中,李泽厚先生特意对笔者建议说:国内对外国思想了解较多,而国外对中国思想知之甚少。为了逐步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就有必要多参加国际会议,多讲讲中国的东西。这一建议对笔者来讲,既是期望,也是鼓励。对此,笔者勤而行之,不顾长途车马劳顿,在过去20年里,时常出国参会或讲学,直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才戛然而止。
迄今,2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回头来看,既感意外亦觉欣喜。在此期间,笔者虽在研习柏拉图道德诗学方面用功甚勤,但也择机撰写中国传统思想的英语论文。现在汇总起来,撰述计36篇,其中18篇专论中国思想文化,18篇专论中华诗学美学,大多发表于国外学刊或专题论集。另外,还应约为国家英文月刊China Today(《今日中国》)撰写了12篇专栏文章,专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与实用智慧。这组文章后来汇集成册,取名为Chinese Philosophy on Life(《中国人生哲学》),由外文出版社付梓发行全球,并作为英文读物推荐给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当然,以上所列,并不包括同时期笔者用中英文撰写的其他论文与著作。
时至2007年,为了满足国外读者的需要,笔者曾将当时发表过的8篇专题论中华思想文化的论文(外加2篇专论美学的论文)整理成集,冠名为Ethos of Chinese Culture,呈交外文出版社付梓发行海内外。其后,笔者陆续收到外国读者寻购此书的电子邮件数封,随之将其转发给外文出版社相关编辑,不久发现该书再版一次,距今已十余载。2021年早春,受陕西人民出版社邀约,笔者将英文原版与新近撰写的相关英语论文一并译成汉语,首次结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付梓发行。
此书英文原版的中文译名是《中国文化精神》,这次中文版易名为《中华文化特质》,其缘由有四:一是避免与2015年国内出版的一部专著重名;二是中华文化传布广远,其涵盖范围超过国别所辖;三是原英文书名中所用ethos一词,主要意指“精神特质”,而“精神”通常代表“主要风貌与基本特质”;四是本书所论,基于具体而重要的思想专题,连缀起来可以窥知中华文化的要旨与特质。总体而言,此番经过取舍扩增,旨在借助现代国际语境与社会问题意识,重估和阐释中华古今思想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与理论学说,借此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特质及其思维传统的替代性与建设性参照系统。在本书英译汉过程中,笔者仅就些许论说稍加整理和补充外,仍保留原文的基本架构与旧貌,甚至没有删除少数例证重复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的学术兴趣,主要是从“轴心时期”的“人文化成”说发散而来。在此时期,中国与希腊文明相映生辉,各自的思想天才继往开来,奠定了人类精神追求与思想文化的根基理路。总体而论,在中国先秦时期,“人文化成”的目的在于凭借“六艺”“经学”来成就理想的人格修养;在希腊古典时期,“人文化成”(paideia)的目的在于通过“七科教育”来塑建完善的公民素质。若从溯本探源或返本开新的角度出发,这方面的研究显然需要“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学术意识。
另外,笔者本人既看重“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也看重“知新而温故”的必要性。这两种思路,都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现代社会、政治、民族、生态环境、多种文明与文化心理等领域里现存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研究和对比古今的思想观念与应对策略,致使“阐旧邦以辅新命”落在实处,而非沦为知识考古学的“出土展品”。
再者,过去常论“西学东渐”,如今兴谈“东学西渐”。实际上,对于中西之间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而言,这两者并行不悖,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根据个人有限的英文写作与学术交流体验,笔者初步以为需要重思“东学西渐”的转向机制。这里暂且点出四个向度:一是运思范围,二是论证方式,三是话语策略,四是中国贡献。一般说来,运思范围需要拓展思维空间与价值空间。因为,囿于狭小或单一的思维和价值空间,无法形成跨文化、跨历史、跨国际的交流沟通格局,只会落入自以为是或”美者自美”的尴尬坎陷。论证方式需要基于历史经验与实际需要进行有效转向。已往中国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坐标上,偏于采集中学的相关材料来旁证西学的相关理论,如今在“东学西渐”的进程中,则需要以西学的相关理念来印证中学的相关学说。话语策略需要针对相关问题的具体性相,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话语形式,由此凸显具有建设性和追求真理性的客观目的性。因为,单纯的赞誉与宣扬,如同自娱自乐的传唱,难以构成思想交流的反思性与文化沟通的有效性。至于中国贡献,则需要针对西方工具理性的内在缺失和西方强权政治的种种弊端,用中国传统思想智慧提供建设性和替代性的理论或方案,借此补救工具理性泛滥所导致的诸多文化心理问题,矫正强权政治妄为所造成的世界秩序混乱现象。
总之,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在影响中国,中国也在日益影响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深入了解世界。在这种交互作用与相互理解的动态过程中,中国至少应当关注三点:一是“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这需要立足于大格局与天下观,深入理解天下万物的客观规律和真正体悟世界民众的生存状况。二是“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这需要在确立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的情绪,真诚研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文化的优秀部分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将中国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强。三是“尽其心,以谋天下之事”。这需要大国担当意识,需要竭尽自身所能,持续发展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智慧与科学技术,贡献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以期构建更趋合理、公正、平等的世界秩序,普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国主国本,民务民事。具体到今日吾侪,则需要“尽其力,以务可为之事”。此事无论难易,无论大小,只要以十足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尽力而为,便可谓无愧我心。在这方面,委实需要慎思和践履老子的建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闲言碎语,忝列为序。所呈撰述,自当虚衷求益,就教于读者诸君。在其付梓之际,谨向陕西人民出版社辛勤劳作的编辑诚表谢忱!

王柯平
2021年中秋

一 “天人合一”说重估

人是堕落的,而大自然岿然屹立,如同一支显示差别的温度计,检测着人类神圣感的存在或缺失。
——梭罗

大抵是因目前生态环境压力的缘故,人们格外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华思想史历来都在探索天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由此形成”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华哲学基本精神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的多义性,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而扩充。在现阶段,重估天人合一之关联性的趋向,一般是通过温故而新解的方式展开的。如此一来,这一重估趋向就成为一项开放性的和无止境的活动,吸引人们为了人类的共同福祉而对其隐含的普遍性进行“二次反思”(second reflection)。
本篇将通过追溯其思想渊源,借鉴新近的相关诠释,进而重估“天人合一”说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文中所论,涉及三个方面:“天人合一”说的三重意指、二维导向及其实用选择。

1.三重意指:天地、天道与天下
中华文化源自游牧传统,继而进入农耕时期。有鉴于此,“天”便成为古代先民的崇拜对象。因为,从食物生产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天”一方面被视为支配性力量,另一方面被当作依赖性对象。按照远古思想,天在上,地处下,从而构成宇宙或大自然的整体,滋生和化育着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自身。于是,从古至今,三方或四方互动关系一直是中华思想中的探讨焦点。譬如,儒家关注的“三才”,包括天、地、人。道家关注的“四大”,包括天、地、人、道。在萨满教或巫术传统里,“天”被视作天命(divine mandate)的体现,被概念化为“天帝”(the lord of heaven)。但“天帝”是经由巫术的神秘力量,与人、物、部落与社会建立联系并进行交往。这样一来,“天帝”既未超出经验的领域,也未被人格化为像基督教上帝那样的超越性力量。天人之间如此密切互动关联,在先秦时期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一般说来,这一观念本身可以追溯到孟子与庄子那里,后来在董仲舒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宋儒以形而上方式将天人关系道德化了。相应地,“天”的理念引申为一丛概念,诸如天命、天意、天地、天道、天下等。在此,我仅检视其中三个概念,窃以为它们对当今人类的基本关切更具重要性和关联性。此三者便是天地、天道与天下,它们构成了中华“天人合一”说的三重意指。
(1)天地及其自然主义性相
天地的字面含义是构成宇宙或自然整体的天和地。该概念在诸多中华典籍中被频繁使用,经常出现在那些有关自然和人类相互关联的语境之中。
比如说,在道家典籍《庄子》里,我们看到如下描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地孕育万物。万物得到天地庇护。天地与万物的集合,便构成大自然的整体,而大自然又与人类结成融合为一的关系。凭借这种合一关系,庄子试图论证万物无差别的原则,由此达到“齐物”之目的,因为他坚信宇宙的秩序或和谐只能由此得以实现。在许多情况下,庄子建议那些追求绝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人务必顺应自然或“与天为徒”。这不仅是因为他所说的自然特质在于“自然而然”,而且也因为他所说的天地拥有大美而不言的德性。在这里,天地作为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审美鉴赏的对象。因此,圣人作为道家的理想化人格,既是天地(自然)的成员,也是天地(自然)美的发现者。在《逍遥游》与其他篇章里,庄子十分重视天地(自然)美的审美价值,因其对精神自由具有滋养作用。事实上,庄子亲近自然而拒斥人工。在诸多场合,他断言自然事物充满怡情悦性的魅力,而人工事物(如驯养的耕牛之类)则遭到恶意可恶的扭曲。这一切引致的结果,就是他对审美自然主义的哲学思索。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指出:“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这似乎是说,天地(自然)美是天地之和的体现,任何心意平和、行动正当的人,都可通过这种美来滋养其身体。在其他地方,董仲舒还以一种非常温情的语调强调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不难看出,董氏所言的“天”,代表天地,意指现在所说的大自然。他将其喻为人类的“曾祖父”,视为“万物之祖”,意在拉近人与天(天地或大自然)的“血缘”关系,凸显天与人之间的高度相似性(strong resemblance),借此劝诫人们尽力洞识天地之美,提高自身修为,成为仁德之士。在董氏心目中,天有日月,人有双眼;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四种情感力量,如春之喜,夏之乐,秋之怒,冬之悲,人亦如此。因此,“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上述比拟显然牵强,从逻辑上讲也颇显荒唐,但要看到,董氏意在指出人对天的依赖关系以及人与天的内在关联。另外,董氏对天人之间相似性的强调,也并非毫无意义,这至少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大自然)。换言之,是希望人对天持有必要的崇敬和关爱态度。从历史上看,董仲舒是率先构造“天人一也”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其所论被视为中华思想史上有关天人关系学说的里程碑。与庄子相类,董仲舒承认天地(自然)美有赖于适度和谐原则,发现这种美在诸多方面是有益的。譬如,其在审美意义上令人欣然而乐,在生理意义上有益于养生,在道德意义上有助于生成。换言之,它满足审美需要,滋养身体,通过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功能促成人之为人。但是,董仲舒的这种思索,表现出一种神秘自然主义倾向,因为他所倡的天人合一说,主要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他对“天”的拟人化阐释,是某种神秘化而非神圣化的范例。同样,他对天地(自然)美的凝思观照,也表露出某种神秘的欢天喜地的感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