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NT$
1295.0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NT$
347.0

《
毕淑敏温暖四部曲 毕淑敏30年散文精华 暖心疗愈 插图典藏(套装4册)
》
售價:NT$
1220.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NT$
398.0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NT$
1010.0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NT$
347.0

《
牛津西方哲学史(中文修订版)
》
售價:NT$
653.0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NT$
388.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關於浙江海寧、杭州境內海塘修築曆史的史料匯編。全書共二十六卷,錄康熙朝以來”詔諭”於卷首。其後分圖說、疆域、建築、名勝、古跡、祠祀奏議、藝文、雜志九門,記錄了乾隆二十九年以前曆代海塘修築經過以及海寧、杭州境內海塘地理情況。本書既是研究有清一代浙江地區海塘修築曆史的重要資料庫,又是我國古代海塘工程史上的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與參考價值。
本書底本采用1934年出版的《海塘錄》影印本。
|
關於作者: |
胡正武,浙江臨海人,教授。長期從事漢語史、文獻學、浙東唐詩之路教學研究,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獻》《辭書研究》《古漢語研究》等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著有《訓詁闡微集》《浙東唐詩之路論集》《浙東唐詩之路名物遺蹟研究》等書;校點出版《耿天臺先生文集》《天台山記 天台勝跡錄》《見聞隨筆》《水道提綱》《洪頤煊集》《全芳備祖》、民國《台州府志》《漢志水道疏證》《治河通考》《杜清獻公集》《夷白齋稿》等十餘種古籍。主持《洪頤煊文集》《民國台州府志》《台學統》等古籍整理項目等。主編《台州學院志》《台學研究》《台州人文研究選集》等書。《洪頤煊集》獲得第二十二屆(2018年度)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評獎會二等獎。
|
目錄:
|
整理說明1
海塘録提要7
海塘録卷首一 001
詔諭 001
海塘録卷首二 020
聖製 020
海塘录卷一 047
疆域一 047
海塘録卷二 083
疆域二 083
海塘録卷三 097
建築一 097
海塘録卷四 112
建築二 112
海塘録卷五 125
建築三 125
海塘録卷六 140
建築四 140
海塘録卷七 150
名勝一 150
海塘録卷八 172
名勝二 172
海塘録卷九 196
古蹟一 196
海塘録卷十 216
古蹟二 216
海塘録卷十一 234
祠祀一 234
海塘録卷十二 248
祠祀二 248
海塘録卷十三 262
奏議一 262
海塘録卷十四 279
奏議二 279
海塘録卷十五 294
奏议三 294
海塘録卷十六 310
奏議四 310
海塘録卷十七 322
奏議五 322
海塘録卷十八 339
藝文一 339
海塘録卷十九 355
藝文二 355
海塘録卷二十 371
藝文三 371
海塘録卷二十一 391
藝文四 391
海塘録卷二十二 407
藝文五 407
海塘録卷二十三 434
藝文六 434
海塘録卷二十四 456
五言律詩 456
海塘録卷二十五 487
藝文八 487
海塘録卷二十六 512
雜志 512
後 記 525
|
內容試閱:
|
清人翟均廉所撰《海塘録》二十六卷,卷首兩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河渠小類中,爲清朝水利著作中重點記載浙江最大水流錢塘江防江防海名著。清人編《皇朝文獻通考》著録於地理類河渠。翟均廉字春沚,一作春阯,清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人,或載爲錢塘人,見《四庫全書總目· 易傳辨異提要》。乾隆乙酉(1765)舉人,官内閣中書舍人。因碑傳資料缺乏,其生卒年無考,僅據《海塘録》卷首一於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之後、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初五日奉上諭之前,有一段翟均廉所作編者案語云:原書所載諭旨截止於乾隆二十八年,謹續載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至四十九年“節奉諭旨於左,庶於海塘大備之模有所考云”,則其卒年當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後,而此書編成殺青亦當在乾隆四十九年之後。有人以爲“遂於乾隆年間著成此書,但未經刊刻。乾隆四十六年(1781)收入《四庫全書》時,略有增補”云云,豈有乾隆四十六年著成之書,預收乾隆四十九年諭旨之理?
蓋此書主體部分著成於乾隆四十六年或之前,以翌年正月爲《四庫全書》首。部編成之年,然而《海塘録》還有在嗣後補充加寫之事,亦即《四庫全書》謄寫七部工程一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方告完成。上述論者蓋未注意翟均廉所作案語,更未注意書中所收乾隆四十九年所頒諭旨所致。杭州志乘所載其事蹟亦甚稀少,民國李榕、王棻等纂《杭州府志》卷一百十二只有“翟均廉,仁和人。國子監學正”十一字之記載。蓋與“官署案卷,悉遭毀滅”有關,而翟均廉應當是杭州府仁和縣人則得到進一步證明,其所任官職亦在内閣中書舍人之外,復有國子監學正。據清錢大昕(1728—1804)自編《錢辛楣先生年譜》乾隆三十年乙酉条載:是年六月任浙江鄉試副考官,由於正考官曹秀先臥病一月,批改考卷就由錢辛楣(錢大昕字曉徵,號辛楣)一人承擔,“校閱之事,皆一人任之”。此年所選拔之才子共九十四人,“邵晉涵、潘庭筠、翟均廉、嚴城,皆一時之傑出者也”。下有案語:“翟舍人字春阯,仁和人。”
翟均廉供職内閣、國子監,爲飽學之士,其傳世著作除《海塘録》二十六卷之外,還有《周易章句證異》十一卷、《易傳辨異》四卷,三種著作均收入《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民國杭州府志》中;前兩種收入《四庫全書》,亦收入《清史稿· 藝文志》;後一種收入《四庫全書存目》。私家藏書目録中,晚清杭州大藏書家丁仁《八千卷樓書目》著録“《海塘録》二十六卷”。民國鄭肇經《中國水利史》第七章《海塘》就專門爲江蘇、浙江海塘水利工程而設,《海塘録》亦列爲本章參考書目之第三種。c《海塘録》傳世版本除《四庫全書》寫本系統外,南京圖書館收藏一種古泉草堂清代鈔本。浙江圖書館於1956 年所編之《浙江圖書館藏浙江省海塘水利書目》中即收録有《海塘録》,稱此書有利於海塘水利。21 世紀以來,《海塘録》陸續被收入數部大型叢書和工具書中。如符寧平、閆彦《海塘歷史文獻集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年版)、陳雷《中國水利史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年版)、鄭翰獻《錢塘江文獻集成》(杭州出版社2014 年版)、哈佛燕京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等。此外,还有《四庫全書》系列新印本,如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等。
《海塘録》既無序,亦無跋,加之撰者生平記載過於簡略,難以知曉其究竟因何而作,作於何地。特别是就現有材料來看,翟均廉似乎未嘗擔任過浙江、杭州地方官員,與錢塘江江塘、海塘没有直接交集。由此推測,翟均廉在内閣中書舍人與國子監學正任上,接觸許多“中樞”文件,以杭州人之鄉情予以收集鈔録,故此書中諭旨、詔勅、硃批等文件檔案十分豐富,信息量大;再結合與杭州錢塘江水利關係密切之事件,尤爲關注涉及杭州府錢塘、仁和、海寧諸縣,以及嘉興府海鹽、平湖諸縣,錢塘江南岸紹興府蕭山、山陰、會稽、上虞、餘姚諸縣,寧波府慈溪、鎮海諸縣海塘工程建築、維修保護、工程改建、加高培厚諸事務。遂將此兩方面材料遴選剪裁,編輯成書。翟均廉從乾隆三十年中舉,到乾隆四十九年之後編成《海塘録》,應當是在内閣中書和國子監學正任上即已著手編著。由於不知其致仕於何時,故是否延及於告老還鄉,乃綴集久存於箱篋之史料,成此事關重大之治水名著,則目前尚難斷定。本書所收内容在詔書、諭旨之外,涉水藝文材料占比很大。卷首一載録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所頒聖旨,其中康熙皇帝聖旨最少,只有一篇;雍正皇帝聖旨較多,從雍正元年到十三年(1723—1735 年);乾隆在位時間長,所頒聖旨最多;還有“藝文”作品收録其中。卷首二則集中收録康熙、乾隆親臨視察時所作詩文聯等作品,雍正皇帝僅有兩篇作品。康、乾均好吟詩、作賦、題匾、撰聯,出經入史,運用典故信手拈來,文采風流,並皆可觀。《海塘録》還有一種重大作用,就是揭明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下江南之動因是什麼,視察江南江塘海塘建設究竟有無“帑不虛糜”,“塘有實效”,沿江沿海民生免昏墊之苦,浙省官員在修築海塘江塘中表現勤惰如何,是否借築塘工程中飽私囊,水利工程修築是否有所創新,等等,亦於無意之中,爲吏治史、築塘史留下真實而值得重視之史料,爲社會大眾留下全出意料之外之冷點題材,更以冷而實在之工程記載史料,還原康、乾皇帝屢“下江南”之真面目。
在本書中,翟均廉還收録大量前賢時人詩文,而今有不少詩人之别集不存,選集和總集亦未收録之作,竟賴此治水之書得以保存。又此書所收與水災水利有關詩文,實爲今人從事水利文學研究取資之府庫。即以兩浙唐詩之路而言,此書中收録唐宋以來歷朝才子所作浙西杭州、錢塘江、運河(可納入“錢塘江詩路”中)詩文作品甚多,既可爲浙西詩路提供材料,爲運河詩路提供材料,還可以爲兩浙合成浙江唐詩之路提供十分有用之材料,助推兩浙文旅融合與浙江大花園建設。當年翟均廉編輯此書可謂無心插柳,而今卻成爲珍貴之文化資源。
《海塘録》二十六卷問世以後,在當時已經引起學者關注。乾嘉學派大家、浙江巡撫阮元在其《揅經室集》二集卷八《浙江海塘攬要序》(案楊鑅撰《浙江海塘攬要》成書於嘉慶十三年春)即嘗論及此書:“元嘗虞治河有書,而治海無書。治河如潘、靳諸書,雖用力不必盡同,皆能發明水理,確然措諸施行;而治海自翟均廉《海塘録》一書之外,新志缺而未備,是亦未窺今廟謨之所在矣。爰于嘉慶六七年間,屬門生陳編修壽祺纂成《全志》三十卷。”《全志》實即《兩浙海塘新志》。可見此書爲阮元撫浙時編纂《兩浙海塘新志》所取資。岳慶《浙江海塘攬要序》曰:“嘉慶四年,儀徵阮大中丞節鉞是邦,閱三年,政通人和,輯《新志》十六卷,續《(兩浙海塘)通志》後五十餘年事,皆補前志所未備,真防海之圭臬,不徒集二志之腋已也。”楊鑅《海塘攬要凡例》曰:“嘉慶八年,阮中丞新修《海塘通志》書成,未刊。”此書阮元稱《全志》,或稱《新志》,實即《兩浙海塘新志》十六卷,王章濤《阮元年譜》繫於嘉慶八年十二月成書,惜未刊刻行世,原稿亦未見。a《臺灣噶瑪蘭廳志》卷七《雜識》中亦提及翟均廉《海塘録》之體例:“若以雜記而綴於書末,則如韓五泉之志朝邑,翟均廉之録海塘,博求掌故,收拾零星,允爲一書中體制所不可少。”可見,《海塘録》之體例亦得到後人之肯定,并作爲模式採用。
此次整理,乃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海塘録》爲底本。整理中遇有疑問處,以本書前后文互校互證;若無本書文例可校,則以《中國基本古籍庫》本及相關水利文獻、方志、别集、選集、總集等加以校勘。凡遇底本文字爲避諱字者,如“玄”避諱改作“元”或者“玄”字缺末筆,“弘”字改作“宏”或者“弘”字缺末筆等,均予以回改,并於始見處出校,之後逕改不再出校。凡遇底本中因字形相近而梓工混刻之處,如“已己 巳”三字則以上下文義加以確定,一般不出校說明;遇有前賢書寫習慣渾然通用之字,如從扌、從木之字常相混通,像“揚州”也寫作“楊州”,“挑溜”也寫作“桃溜”之類,一般據其語境改定爲通用字形,視情況不同或出校或不出校。對於前賢出於謙敬禮節而用小字示謙,用空一至兩字或換行并隆起一至兩字示敬,均改爲正常格式,示謙之小字改回正文字體(原書中隨文夾註之注文,仍保留小字)。底本中個别衍文、脫文,無版本依據則不予改動。點校者雖從事古籍整理有年,并出版整理古籍多部,每以臨深履薄之心對待本書之整理點校,然仍難免挂一漏萬,期待方家通人批評指正。
整理者
二〇二二年三月九日於菊筠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