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词串起中国史:按照朝代顺序用诗词串起一部中国通史。
》
售價:NT$
1224.0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NT$
403.0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NT$
454.0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NT$
20298.0

《
创建教练文化:十字路口的组织升级
》
售價:NT$
347.0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NT$
245.0

《
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全三集)
》
售價:NT$
2030.0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立足王阳明”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的思想原点,追踪”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的儒学传统,动态展现致良知教从”见在”到”现成”的演变轨迹,揭示致良知教如何从哲学命题转化为社会教化实践,回应”致良知何以为教”这一追问。
|
內容簡介: |
“致良知教”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在16世纪的中国思想转折中掀起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近代以来,学人或从人文宗教,或从政治文化视角定位致良知教的作用与影响,却忽略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致良知”何以为“教”。本书将致良知教视为一种思想史事件,关注从阳明到龙溪、泰州围绕致良知教所展开的教化实践,为何会呈现出“风行天下”与“渐失其传”的张力。这一张力本身是一个教化的突破与折戟过程,其逻辑脉络就在良知从见在到现成的演变之中。探讨此问题不仅关涉阳明学数化困境的根本反思,更是对“致良知”何以为“教”的究竟回答。
|
關於作者: |
孙德仁,内蒙古阿拉善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上,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生导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儒家哲学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编著《<大学>精读》,先后在《中国哲学史》《人文杂志》《周易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
目錄:
|
导论 “良知”的历史境遇与学理进路 1
第一节 明清之际阳明学的三层纠偏 4
第二节 近现代阳明学的话语转型与范式确立 15
第三节 当代阳明学的研究历程及其特征 24
第四节 现代语境下的“真假良知” 33
第一章 作为思想史事件的致良知教 45
第一节 致良知教与王学分化 48
一 从见在、现成良知看王学分化 55
二 致良知教的定名 61
第二节 思想史事件的诠释面向 62
一 何谓“思想史事件” 65
二 致良知教的三种诠释 73
第二章 成德之路:格物悖论与致知重构 76
第一节 “格物”的问题意识 76
一 身心之学与内外背反 73
二 成德悖论与朱子学遗产 83
第二节 成德教化之路的接续 93 一 “心即理”:主体性的方向 93
二 “知行合一”:身心并到的工夫 103
三 “致良知”:个体德性的觉醒 114
第三节讲学实践的价值指向 125
一 讲学与觉民的行道转向 126
二 天性与德性的双重雏度 132
三 尽性.与成物的合一之境
第三章 觉民教化:行道实践与内外困境 145
第一节 觉民方向与教化的实践性格 148
一 为何行道与何以觉民 148
二 心学教化与世俗性格 153
第二节 阳明学派教化之道的逻辑转进 158
一 从阳明到龙溪:见在化的落实 159
二 从龙溪到泰州:现成化的拓展 167
三 从见在到现成:觉民教化走向 173
第三节 致良知教的两难困境及其影响 179
一 龙溪与泰州两系的偏失 180
二 江右王门的毅弊与补正 186
三 朱子学与晚明政治压力 194
第四章 复归良知:心性根源与工夫结构 199
第一节 教化的主体性根源 202
一 道德根源意识的良知 202
二 良知教化何以可能 209
第二节 作为教化工夫的致良知 215
一 致良知的“致”与“化” 216
二 良知见在的“能”与“不能 223
第三节 四句教与德性教化 231
一 无善无恶之至善何以可能 232
二 一“无”三“有”的回环结构 236
三 德性教化的指向 243
第五章 世俗效应:理论限度与现实张力 249
第一节 世俗化:阳明学派致良知教的新动向 251
第二节 致良知教的世俗化限度及其历史效应 257
结语 263
附录 哲理诠释、精神信仰到成德成人
——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研究的基本定位与反思 272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