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NT$
301.0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NT$
398.0

《
钱生钱:低利率下的银行理财与基金投资手册
》
售價:NT$
352.0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NT$
2030.0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NT$
305.0

《
经纬度系列丛书·帝国陨落:君士坦丁堡的40次围城
》
售價:NT$
347.0

《
浪客剑心:东京篇(全6册)
》
售價:NT$
1163.0

《
人生法则:33条商业和生活指南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美国“讽刺小说巨匠”“幽默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代表作。海明威、毛姆、王小波挚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方言体文学的典范。以深情的笔触勾勒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土人情;以诙谐的语言呼唤人类社会的平等与自由。
2、不可错过的儿童文学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叙事简洁明快,对话生动风趣,情节跌宕曲折。哈克贝利纯真、勇敢、活泼、热情、富有正义感,一百多年来深受全世界小读者的喜爱。
3、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汝祉先生根据诺顿出版社权威底本译出,并参考企鹅版、文库版及其他可靠资料,译文准确流畅,注释详尽。
4、精彩译序:从作家生平出发,探讨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结合文本细节,解读艺术特色与绵延不绝的思想价值。
5、丰富的辅助阅读材料:附录中收录曾被作家删减的著名段落“在木筏子上”;附作家年表,细致梳理马克·吐温的创作与生平;附哈克贝利探险路线图表,跟随主人公一起沿大河流浪。
6、随文附马克·吐温的同时代人——美国插画家E. W.Kemble所绘著名插画,身临其境感受经典人物与场景。
|
內容簡介: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著长篇小说,是优秀的儿童探险小说。作品反映的时空背景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通过讲述白人男孩哈克贝利在密西西比河冒险时经历的有趣事件,以及他与黑奴吉姆之间的真挚情谊,表达了对美国的蓄奴制、种族歧视、金钱至上等不合理社会现状的反对;寄托了对平等自由精神的追求,对受迫害的黑人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从儿童视角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将美国南方民间的俚语、俗语进行了巧妙提炼,自然生动,成为英语文学的范本。现实主义描写和浪漫主义抒情浑然一体,是马克·吐温艺术风格的绝佳体现。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擅长以幽默讽刺的笔法,表现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透视人性的弱点。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译者简介】许汝祉(1914—2002):江苏太仓人。曾任安徽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于外国文艺理论研究与外国文学的翻译。主要译著有美国作家德莱赛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马克·吐温自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
目錄:
|
第一章 1
第二章 7
第三章 16
第四章 21
第五章 25
第六章 31
第七章 39
第八章 47
第九章 60
第十章 66
第十一章 70
第十二章 79
第十三章 88
第十四章 95
第十五章 102
第十六章 110
第十七章 121
第十八章 133
第十九章 148
第二十章 159
第二十一章 170
第二十二章 182
第二十三章 190
第二十四章 198
第二十五章 207
第二十六章 215
第二十七章 225
第二十八章 233
第二十九章 246
第三十章 258
第三十一章 263
第三十二章 274
第三十三章 283
第三十四章 292
第三十五章 300
第三十六章 309
第三十七章 316
第三十八章 324
第三十九章 333
第四十章 340
第四十一章 347
第四十二章 355
最后一章 366
附录
(一)在木筏子上 371
(二)马克·吐温年表 387
(三)1840年代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示意图 395
(四)木筏子的行程 396
|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许汝祉
马克·吐温(1835—1910)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简称《哈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年前,美国文坛为《哈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哈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
这是因为《哈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 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其他的名家像艾 略特、特里林、巴灵顿、福克纳等,都有类似的评价。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哈克》之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世界名著,殆已成定论。
《哈克》的意义,事实上已经超出文学的领域而成为美国文化的珍品。在20世纪。电影、电视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其影响之大,常使世人为之惊叹。这在美国尤其如此。而回顾美国的电影史,自从第一架活动电影机于1895年发明,百年来一直偏爱马克·吐温迷人的小说,尤其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 记》。美国电影界在1900 年便拍了《汤姆·索亚历险记》黑白片。1917年拍了《哈克与汤姆》黑白片。 1920 年又拍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 记》黑白片。拍片的公司为著名的派拉蒙电影公司,导演为著名导 演威廉·特蒙特·泰勒。哈克由路维斯·索斯卡勃扮演,“国王”由汤 姆·奥·贝茨扮演,“公爵”由考拉尔·亨佛莱扮演,杰姆由乔治·李特扮演。当时的《纽约时报》对影片做了好评。
在市场经济国家,观众、票房情况决定电影公司的选题。观众并未满足于看过一次《哈克》就算了。于是在第一部黑白片上映以后的十一年,同一家公司再一次拍了《哈克》,全长七十三分钟。在这以后八年(1939),另一家公司米高梅又拍了《哈克》,这一次扮演哈克的 乃著名童星密克·隆尼。
同一家公司(米高梅),在二十一年后(1960),第一次把《哈克》拍成彩色片,由埃迪·霍格斯扮演哈克。又十四年以后(1974)美国《读者文摘》拍了彩色片《哈克》。从1920 年到1974 年,历时半个世纪,同一部小说《哈克》,在美国拍成黑白片与彩色片,前后达五次。一部文学名著,成为文化领域如此被热爱的珍品,也许还不多吧。
意味深长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包括《哈克》,不仅成了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的珍品,也为苏联人所喜爱。据一份资料记载,从二十年代的早期到四十年代,在苏联发行的马克·吐温的作品,达三百万册之多。美国的苏联文学专家第明·勃朗教授说:“在苏联,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有意思的是苏联还把《哈克》拍成电影,那是1973年的事。虽然当时还是冷战的年代,苏联著名的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把《哈克》拍成了电影。导演为著名的乔治·纳·丹尼莉娅。哈克由小学四年级学生、十一岁的卢马·马第亚诺夫扮演。场景摄于第聂伯河 上和波罗的海地区(原立陶宛)。当地的大河及河上市镇,颇类似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
此外至少有两次拍成电视剧,一次是1975 年,又一次是 1978 年。另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影公司在1965 年把《哈克》拍成三集的彩色教育电影。1975 年,ABC 电影公司拍了九十分钟的《哈克》彩色片。1978 年,西克—苏恩名著出版公司拍了九十七分钟的《哈克》彩色片。
这些都表明了《哈克》既是美国文学珍品,又是美国文化珍品,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国。而且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哈克》的影响早已超越文学本身,超越了某些政治考虑而成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美丑善恶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产生强大影响的东西——这种文化审美的观念正逐渐风靡世界。
是什么样的艺术魅力使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如此喜爱《哈克》呢?是它给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富于美国式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一个西部开发时期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进行豪迈拓殖时幽默的心灵世界。幽默逗人发笑,幽默蕴含着智慧,幽默乃 机智的闪光。这样的幽默与塞万提斯笔下没落骑士阶级战风车的幽默又不一样,乃是美国“西进”与“南下”声中千千万万勤劳的老百姓——这些强者在生活中的表现。它启发人笑着面对人生,面对坎坷 曲折,怀着活泼的生机,开拓前进,因而是独特的,是美国式的、平头百姓的。作品迷人的奥秘也许正在于此。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哈克》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上的反差,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书一打开,就读到哈克、汤姆这些孩子结成“强盗帮”,写了血书,效法罗宾汉这 类英雄好汉,敢于“拦路抢劫”,敢于“杀人”。一次得到密报,有西班牙商人和阿拉伯富翁,要带着二百头大象、六百头骆驼、一千多头驮骡,载满珍宝,经过附近一座山岭。这伙“强盗帮”便埋伏在林中,一声令下,冲下山去。可是哪里有什么大象、骆驼的影子,只是一群教会 办的主日学校的小学生在野餐,被他们冲散了。原来“强盗帮”成立了一个月光景,“既没有抢人,也没有杀人,只是当作那样罢了”。可这“当作那样”的幽默, 既是孩子们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当年开拓者的孩子们粗犷、豪迈的心灵世界的光芒,多么令人神往。
儿童如此,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当年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粗犷的幽默气质,更是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哈克从自己的木筏子上跳下 水去,泅近一个大木筏,偷偷爬上去,在一片黑暗中偷听到一个水手 在边跳边唱,“喔——嚯!我是当年从阿肯色州荒野上来的铁下巴,铜 肚子,骑铜马,杀人不偿命的老牌魔王!……一顿早饭要吃十九条鳄鱼,一桶威士忌酒。有病的日子里一顿要吃一筐响尾蛇, 外加一个 死人!我瞧一眼,能叫千年岩石裂成两半。……”“西进”声中流传于边疆的歌词,何等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拓殖者与水手们豪迈、粗犷的气 概与幽默的气质。
从原文欣赏《哈克》的读者,也许可以仔细琢磨一下“国王”把那个Bridgewater 公爵(勃里奇华特公爵)念成了Bilgewater公爵(毕奇华特公爵)有何等魔法般的妙用。两三个字母之差,“桥下之水公 爵”被念成了“舱里之水公爵”——桥下的活水清又清,可船舱里的 积水——水手们和水上人家都知道,那是又脏又臭。这样的幽默叫人发笑,给人愉悦,又表现了鄙弃之情,叫人在幽默中潜移默化,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这种马克·吐温式的、当年美国式的幽默,在世界文学史上曾独领风骚,现在有些人也许还体会得不足,因而重温一下马克·吐温当 年独到的见解,可能是有益的。马克·吐温在写完《哈克》后的一年(1885),在其《怎样说故事》这个名篇中说:我并不自夸懂得一个故事应该讲些什么,我只是能自称懂得一个故事应该怎么个讲法。因为这么好多好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和那些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在一起。故事有各种各样,不过其中有一种最难驾驭——幽默的故事。我主要谈的正是这么一种故事。幽默的故事是美国的,喜剧的故事是英国的,机智的故事是法国的。
试读《哈克》,从儿童们结成“强盗帮”开始,接着写杰姆的迷信与自吹,哈克“爸爸”的酒疯,哈克假死与逃到河上,哈克失散重聚后对杰姆的作弄,河上巡逻队的盘查和哈克的妙计,男扮女装,“国王”与“公爵”的洋相,“打冤家”,哈克的告发信与拼着下地狱,“国王”“公 爵”欺侮弱女子与棺材藏银,汤姆导演的效法王公贵族式的越狱。幽默的插曲,有如夏夜的星星布满天空,读者时而微笑,时而大笑,时而苦 笑,人间烦恼为之一扫,而智慧的闪光,在愉悦中把读者的心胸照亮。
也许有些读者不理解马克·吐温在卷首写的出于虚构的《通令》:“本书作者奉兵工署长 G.G.的指示……任何人如企图从本书的记叙中寻找写作动机,就将对之实行公诉;任何人如企图从中寻找道德寓 意,就将把他放逐;任何人如企图从中寻找一个情节结构,就将予以 枪决。”有的读者或者由于缺乏幽默感,或者对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 缺少了解,对这样的《通令》可能感到莫名其妙,感到迷惑。殊不知这正是马克·吐温开宗明义向读者披露的情怀:这将是一个幽默的故事。言在此而意在彼,原本是一种幽默的手法。
马克·吐温的幽默,只是为了逗人发笑,为幽默而幽默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有什么驰名世界的大作家马克·吐温? 反话正说,恰 恰是为了点出幽默中一片苦心。
恰恰是马克·吐温,而不是别人,在《自传》中说:“有人说,一本小说纯粹只是一部艺术品,如此而已。在小说里,你决不要布道,决不 要说教。也许小说是这样,但幽默却并非如此。幽默绝不可以教训人自 居,以布道者自居,可是如果要永远传下去,必须两者兼而有之。”
《哈克》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十四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马克·吐温说得好:“……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内在内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
这是马克 ·吐温在写《怎样讲小说》这个名篇的同一年写的,也就是写了《哈克》以后的那一年写的(1885)。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是美国文论史上的珍宝,题目叫作《保尔·布尔热关心我们 什么》。美国有些研究者反倒对此不大重视,而苏联学术界倒是很重 视。认为是马克 ·吐温文论的另一个名篇,这是对的,并且以这篇文 章来照亮有关《哈克》的探索与研究,那才是正路,而文本主义与庸 俗社会学就对此无能为力了。
要理解《哈克》为何不朽,自然并非易事,一部经历了百年的《哈克》批评史,其中有大量的论争性文章为此而发。意味深长的是一次著名的论争 :“《哈克》的伟大在哪里?”论争的一方为两位名家:美英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荒原》的作者 T.S. 艾略特和新批评派理论家莱昂纳尔 ·特里林 ;论争的另一方是莱奥·玛克斯等一批后起之秀。特里林的文章题目便是《哈克贝利·费恩的伟大之处》(1948),说《哈克》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书,是因为它“写的一个(密西西比河之)神——一个有自己的心、自己的意志的那种力量,对有道德观念的想象力来说,它仿佛蕴含着一个伟大的道德观念,而哈克乃是这河神的仆人”。《哈克》可说是“与人的卑琐相比,对河之神的美、神秘、力量的一曲伟大高尚的颂歌”。T.S. 艾略特对此表示同感(1950):“全书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孩子,一个是大河……那个孩子正是大河的精神所寄托的。”两位大师还为全书结尾写得差而辩解。莱奥 ·玛克斯敢于对两位大家的观点提出质疑,说特里林和艾略特“对大河的作用那种不无夸张的想象,表现了他们对全书主题所在、中心所在何等忽视”。
还说他们为结局的败笔辩解,那是没有看到,结尾这种写法,使得“全书中最为严肃的寓意成了儿戏。总之,结局成了一场滑稽戏,而全 书的其余部分则并非如此”。玛克斯指出,两位大师“对全书所写的对自由的追求何等轻视”。这场论战启人心智,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新批评派这种过于侧重文本、技巧的评价标准在方法论上的狭隘性,而新批评派称霸美国文坛达半个世纪,至今仍影响不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