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本草纲目》里的博物学(全6册)(给孩子的309堂本草博物课,全景展现“东方博物大百科,6大卷本草,41大体系分类,350余幅手绘图谱)
》
售價:NT$
1010.0

《
95%的不舒服,呼吸能解决
》
售價:NT$
459.0

《
新加坡史:从夹缝求生到奇迹崛起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克里米亚战争
》
售價:NT$
571.0

《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
售價:NT$
1010.0

《
大学问·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部三代造神指南,重构夏商周祖先神话)
》
售價:NT$
449.0

《
俗说矩阵——线性代数详解(Python+MATLAB)
》
售價:NT$
505.0

《
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普列汉诺夫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最初是在1908年出版的,后来曾再版过不止一次。列宁在1921年曾说,普列汉诺夫的所有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书籍,该列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教科书之内。这本小册子就是这一类著作中的一种。
|
內容簡介: |
本书写于1907年11月,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25周年而做,1908年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是普列汉诺夫著作中传播最广的名著之一。本书同作者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等著作相比,更鲜明更精确更成熟地表述和论证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例如: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的影响是一种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可变的量;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五项主要因素,它们之间有一种起源关系,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等等。本书最重要的理论成就是:以完整的形式提出了有名的五项式论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
關於作者: |
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革命家,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
译者简介:
王荫庭,翻译家,研究普列汉诺夫的哲学家,曾为我馆翻译过多部汉译名著。
高敬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著有《普列汉诺夫评传》《普列汉诺夫年谱》《列宁传》等。
|
目錄:
|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附录1 论唯物主义历史观
附录2 马克思哲学的进化
附录3《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1959年俄文版序言 伏·福米娜
普列汉诺夫生平简介 王荫庭
译后记 高敬增
|
內容試閱:
|
王荫庭在“译者序一”中,较详细地评述了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高敬增在“译者序二”中,介绍了普列汉诺夫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和列宁对该著作的高度评价,较详细地叙述了开头、普列汉诺夫这部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并全文刊登了该著作各种中文译本的编者和译者写的序言。
在翻译普列汉诺夫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分工方面,王荫庭翻译了第六一十四节,高敬增翻译了开头、第一一五、十五、十六节。王荫庭还翻译了作为此书附录的普列汉诺夫的文章《论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哲学的进化》,以及俄国研究哲学的专家伏·福米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俄文版写的序言。王荫庭、贾春增校正了高敬增的译稿。李清贤女士打印了全部译稿。最后,由高敬增校对了全部书稿。王荫庭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因视力低,已无法阅读译稿。在翻译和校正书稿时,由王子博将文稿制成音频,王荫庭戴耳机听完录音,说出译稿文字,再由王子博写在稿纸上。王荫庭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感动。读者知道此情况后,定会十分感谢王荫庭一家人。
高敬增翻译他分担的该著作有关部分时,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地参考了老翻译家张仲实的译文,并对这位老人家表示感谢。
高敬增在查阅书籍时,给予很大帮助的同志有:国家图书馆龚浩,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刘艳、温莉莉、侯小波和吕利芳,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王学东。高敬增对帮助他完成翻译任务的上述同志,真诚地表示感谢。
同时,欢迎专家和广大读者对我们的译文提出批评和指正。
高敬增
2021年11月14日
我国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教科书一开始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全书的内容基本上讲的是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规律几乎没有讲什么。比如对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发展的等等未置一词;对国家的发展也只讲了一头一尾:国家的起源以及国家的消亡,而中间一大截国家是如何变化发展的没有讲。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提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893年,普列汉诺夫在《唯物主义史论丛》中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上述原理,提出了五项式,但他觉得这个五项式并不很完美。他在1908年发表的《基本问题》中正式提出完整的“五项式论”。他把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力量概括为五项公式:(1)生产力的状况;(2)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一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部分由生长在经济基础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他提出这个公式时特别做了三点重要说明。第一,这个公式十分广泛,对于历史发展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给予相当的位置。第二,这个公式只从起源方面对五种社会因素做了规定。其所以如此,目的在于反对折中主义,强调唯物史观的一元论性质。第三,这个公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见解的进一步“说明”。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这个五项公式,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理论。在他前后写的许多哲学论文中,都对这个理论做了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