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非洲是法国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性战略依托,法国介入非洲有利于维护其世界大国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其在非洲危机和冲突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直至今日,法国在非军事存在仍然庞大且在追求大国地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法国对非军事合作依托法国与独立之初的非洲国家签署的防务协议或军事合作协议展开,这些协议大多涉及法国曾经长期殖民过的西非和中非地区,都位于撒哈拉以南,官方语言以法语为主,也即本书所研究的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国家。法国与这些国家的军事合作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军事合作是否实现了法国追求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这一合作对中国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这些都是本书试着回答的问题。(二)概念的界定1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地区是法国的战略纵深。如果说欧洲是法国全球外交战略的基础,那么该地区则是其基础的基础。要了解该地区对于法国的重要性,就必须要区分“非洲”的概念,以明晰法国如何划分非洲以及对于非洲不同地区的态度。历史上,法兰西殖民帝国版图从北向南包括三大块非洲地区:一是马格里布地区;二是法属西非地区;三是法属赤道非洲,即中非地区。此外,还包括东非“非洲之角”的吉布提,以及马达加斯加岛。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地区对于法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特别是西非、中非和东非地区,这里很多国家都曾是法国的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仍与法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法国历届政府高度关注的地区。很多人都认为,非洲是“黑非洲”的代名词,特指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国家。这些国家与英语国家,特别是马格里布地区,都被法国仔细区分开来。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尽管法国坚持发展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然而,只有在讲法语的“黑非洲”国家(少数例外)内,法国才得以保持其无可争议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持有这一观点。张宏明在《大国经略非洲研究》(上册)第一章“法国对非政策及中法在非关系”中多次提及这一观点。Emeka Nwokedi,“Frances Africa: A Struggle between Exclusivity and Interdependence”,“RI.Onwukaetal”,(eds), Africain World Politics,Shaw 1989加蓬历史学家奥瓦耶将非洲描述为“前殖民宗主国法国军事保护伞下的防务体系”,JFOwaye,“Afrique, Continent Barrière”,Cahier d’Histoire et Archéologie, No1, Libreville, 2000可见法属“黑非洲”对法国的重要性。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国家主要包括两类共计26个国家。第一类是法兰西殖民帝国体系中分布在法属西非和法属中非的17个国家,分别是贝宁、布基纳法索(独立时称“上沃尔特”)、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科摩罗、刚果共和国[也称刚果(布)]、科特迪瓦、加蓬、几内亚、马里、马达加斯加、吉布提、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乍得和多哥。法语非洲网“L′Afrique Noire...”,https://wwwafrique-francophonecom/afrique-noire.html.在词条“黑非洲”下,将从非洲西海岸一直到大湖地区沿线上的17个国家确定为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国家,这17个国家跟上述第一类国家完全吻合。这些国家都曾加入了法国积极推动成立的文化技术合作局,该局后来更名为“法语国际组织”,从而这些国家都成为了该组织的成员国。第二类是后来作为讲法语的非洲国家并入该体系的卢旺达、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 也称刚果(金),独立时称“扎伊尔”]、佛得角、几内亚比绍、毛里求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8个国家,这些国家现在也都已加入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2022年11月29日,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在法国统计网上公布了一份法语非洲国家在撒哈拉以南总人口中的占比示意图“Part de Francophones Par Rapport à la Population Totale de Chaque Pays d′Afrique Subsaharienne en 2022”, Par Pays,https://frstatistacom/statistiques/1047526/distribution-francophones-afrique-subsaharienne-pays/.,将赤道几内亚也纳入统计范围。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本书将赤道几内亚也一并归入第二类。本书重点研究法国与第一类17个国家的军事合作,兼论与其他9个国家共计26个国家的军事合作。为便于论述,下文将“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简称为“非洲”。2法国对非洲军事合作法国对非军事合作是在法非深厚的历史联系中建立起来的,具有非典型性、特殊性和不平等性。要定义和理解法国对非军事合作,就必须首先了解传统意义的军事合作与国际军事合作的概念。对于国际军事合作的定义,张英利认为,“国际军事合作主要是指一国与其他国家在军事安全领域开展的合作,目的在于促进相互间军事安全利益的实现。其主要形式是国际军事援助、国际军事贸易、国际军事科技合作、国际军工合作、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国际军事情报合作等”。张英利主编:《军事外交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他认为,国际军事合作属于军事外交范畴,军事外交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军事外交应是带有军事性质或涉及军事安全的外交活动;二是以军事力量从事外交活动,或以军事力量通过外交的手段来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张英利主编:《军事外交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郭新宁的研究指出:“军事外交主要是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和武装力量及经两者授权的团体或个人旨在增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以国防安全为目标,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的相关部门进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动,是一国对外关系和总体外交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国国防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郭新宁:《论军事外交与当代中国实践》,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学科分册《国际军事关系》为军事外交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定义:“国家或军事集团间在军事及相关领域所进行的外交活动的总称。以维护、实现和扩大国家利益为根本目的,直接服务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战略。它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是国家外交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防政策的对外延伸。军事外交在平时与战时、友好与对抗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以及军事外交的政策原则,建立并发展同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关系,同外国国防机关和武装力量保持接触、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处理国际军事矛盾和争端,塑造国际安全环境,扩大国家的对外影响力。”顾德钦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学科分册《国际军事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202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将国际军事合作定义为,“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在军事领域针对某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而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是军事外交的重要内容为他国提供军事基地和陆海空通行便利是指,军事强国获得他国军事基地的使用权或获取在他国的陆海军通行便利,可以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优化自己的战略部署,并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弱小国家通过提供军事基地或通行便利,争取获得相应的军事和经济利益。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官网……由此可知,首先,国际军事合作是国家的外交活动,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是两个国家在独立自主、平等协商基础上的活动。其次,国际军事合作是国家行为,其实施主体范围宽泛,不仅包括军事人员,还包括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官员。再次,国际军事合作实施的对象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还包括国际组织。最后,国际军事合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合作要实现的国家利益较为宽泛,不仅包括国家的军事安全利益,还包括国家的软实力利益,有利于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促进国家利益的拓展。法国对非军事合作主要通过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签署的相关协定得以实现。对于法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军事类协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给出了如下界定:“军事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签订防务协定,规定法国在缔约国保留军事基础、驻扎军队以及可应缔约国政府邀请进行军事干预等;其附件还规定了法国控制对铀、钍、锂等战略物资的勘探、开发和销售的机制。二是签订军事技术合作协定,法国承诺为缔约国组建国家军事和警察提供顾问、教育和装备。”《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官网,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83331&Type=bkzyb&SubID=51482。法国对非军事合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有必要对其属性进行辨析。首先,法国对非洲的军事合作是殖民主义的产物,它继承了殖民主义的衣钵,是法国在非洲独立后维系对非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基于殖民历史的考察,法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不对称、被附属、依赖与被依赖的复杂关系。军事关系不仅从属于法非整体关系,而且是法非特殊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法非双边关系中,法国往往是施动者和主导方,非洲国家则是受动者和接受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国对非军事合作更多地出于法国国家利益的考量,法国在非洲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是法国对非洲的军事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合作中,法国力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非洲的利益往往退居从属地位,有鉴于此,从独立至今,非洲国家的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非洲乃至国际社会对双方合作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成为法国历届政府都要直面的一大问题。其次,法国对非军事合作是一种军事援助,是法国对非援助母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子体系。在《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对“合作”词条的解释中,有一条指出,合作特指法国对特定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在西方,援助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外交实践的一项创造”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6,No2,1962,p301转引自余南平:《法国在南部非洲国家的影响力塑造——以法国对非洲援助为视角》,《欧洲研究》2012年第4期,第90页。,“一种控制和发展影响力的圆滑手段”Steve Weissman,“Inthe Trojan Horse: A Radical Look at Foreign Aid”, Ramparts Press,1975转引自余南平:《法国在南部非洲国家的影响力塑造——以法国对非洲援助为视角》,《欧洲研究》2012年第4期,第91页。。有美国学者甚至进一步提出,“应将对外援助与其国际影响力、国际投票权结合”Larry Diamond,“Foreign Aid Inthenational Interest: The Importance of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in Louis Picard eds,Foreign Aid and Foreign Policy:Lessons for the Next Half Century, MESharpe,2008转引自余南平:《法国在南部非洲国家的影响力塑造——以法国对非洲援助为视角》,《欧洲研究》2012年第4期,第91页。。这与法国力求通过对非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合作(援助)维持其在非影响力,进而维护和拓展其全球影响力的做法如出一辙。军事手段作为最有力的国家机器无疑是最重要的工具。法国历来高度重视军事力量在维系法非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对军事合作的职能和作用进行定义和再定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最后,尽管法国对非军事合作是法国主导下的不对称合作,但它仍然具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属性。冷战期间,法国把对非洲的军事合作作为国家内部事务来对待,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后冷战时期,迫于形势的压力,法国不断放权。至少从表面上,法国不断重申把非洲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并通过一系列机构调整改革双边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国对非洲的军事政策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内涵,它从属于法国的外交战略,具有外交属性,是实现法国全球外交战略目标的工具之一。本书所研究的军事合作是指以戴高乐总统确立的以对非军事合作制度安排为基础的军事合作。军事合作是戴高乐对非合作总体系的子体系与核心内容。根据戴高乐的设计蓝图,法国对非军事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结构合作和行动合作。对于结构合作,我们可以参照2017年12月14日欧盟首脑峰会签署的“永久结构性合作”协议。“永久结构性合作”协议是欧盟的框架性协议,旨在共同发展防务能力、投资防务计划及提高军事实力,合作内容涉及军事培训、网络安全、后勤支持、救灾和战略指挥等多个方面。“Consolidated Version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2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结构合作是指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合作,即通过特定的组织结构、社会规范,将相关个人、群体或组织联系起来完成既定任务,各国政府根据协议构建合作框架和结构,在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稳定的双多边合作。具体而言,合作内容包括对非洲的军事培训、军事研讨与交流、派遣军事顾问、武器和装备援助、缔结并组织实施防务合作协议等,现由法国外交部防务与安全合作总局负责。行动合作则是与法军对外军事行动相关的合作,包括联演联训、国际反恐、人道主义救援、联合国维和行动等诸多方式,由法军总参谋部和内政部国际警察技术合作处负责。需要指出的是,法国对非洲的行动合作是在法非特殊关系框架下的产物,与传统的行动合作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法国对非洲军事干预行动尽管广为国际社会质疑和批判,但从法国与非洲的特殊历史关系背景来看,此类行动应被视为双方合作的一部分,上述各种形式的军事行动都属于法国对非军事行动范畴,是法国对非军事存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法国对非军事合作的主要内容。从法国对非洲的结构合作与行动合作各自的内容与职能机构来看,法国对非军事合作体现了外交与军事的辩证关系,外交与军事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结构合作属外交范畴,为法国对非军事合作制定法律框架、创设合作机制、提供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必要条件;行动合作由军队负责实施,既担负实现国家军事安全利益的天职,又具有实现国家总体外交目标的职责。正是通过外交与军事的配合,法国才得以成功维系其对非强大影响力,一步步推进法国大国战略目标的实现。3“中等强国”国际关系中尚未形成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中等强国”的定义。“中等强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6世纪后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波特罗将世界划分为三种国家:帝国、“中等强国”和小国。“Middle Power”,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Middle_power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第一次评估各国在现实世界政治中相对地位的全球性尝试。二战后,在旧金山会议上,国际关系中的“中等强国”概念引发争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一些国家主张“中等强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和权利。自称“中等强国”的代表利用这一概念将本国与其他小国区分开来,都认为本国是世界政治中更强大、更有影响力的参与者。加拿大总理路易斯·圣劳伦特就称加拿大是“中等强国”,因为“它是更大联盟(如北约)的基础性伙伴,积极参与解决本地区以外的争端(如苏伊士运河危机);不是一个前殖民大国,因此在反殖民斗争中保持中立;在联合国积极工作,代表较小国家的利益,并防止超级大国的统治(通常由于这些原因被选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参与了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行动和维持和平的努力”。“Middle Power”,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Middle_power.哈尔布拉德根据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将日本、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巴西等18个国家列为“中等强国”。Carsten Holbraad,“Middle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1984, pp89-90,https://doiorg/101007/978-1-349-06865-4.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