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NT$
270.0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NT$
649.0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NT$
545.0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NT$
484.0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NT$
380.0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NT$
6528.0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NT$
254.0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本书遵循教指委相关指导文件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规律编写而成。践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作者以现代观点审视物理学在医学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组织了教学内容,既保持了物理学的系统性,又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突出医学特色,使医学类专业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并使他们看到物理学与他们的生活和将要投入的专业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书可供高等医药类院校临床医学、检验、影像、口腔、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作为医用物理教材使用,也可供医学工作者参考。
|
目錄:
|
目录 前言 绪论/1 第1章物体的弹性骨与肌肉的力学特性 /4 1.1应力和应变4 1.1.1应力4 1.1.2应变5 1.2弹性与塑性弹性模量6 1.2.1弹性与塑性6 1.2.2弹性模量6 1.3骨与肌肉的力学特性7 1.3.1骨骼的力学特性7 1.3.2肌肉的力学特性10 1.4力学在医学中的应用12 1.4.1骨骼系统的力学分析12 1.4.2心血管系统的力学分析13 1.4.3呼吸系统的力学分析13 1.4.4康复工程中的力学应用14 1.4.5医疗器械中的力学设计15 习题116 第2章振动/17 2.1简谐振动17 2.1.1简谐振动方程17 2.1.2描述简谐振动的特征量18 2.1.3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21 2.1.4简谐振动的能量22 2.2简谐振动的合成23 2.2.1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23 2.2.2两个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24 2.2.3两个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25 2.3振动的分解频谱分析26 2.4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28 2.4.1阻尼振动28 2.4.2受迫振动29 2.4.3共振30 2.5振动在医学中的应用30 2.5.1机械振动对人体的生物效应30 2.5.2振动测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32 习题234 第3章波动声波/35 3.1机械波35 3.1.1机械波的产生35 3.1.2波面波线35 3.1.3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36 3.2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37 3.2.1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37 3.2.2波函数的物理意义38 3.3波的能量、强度和衰减40 3.3.1波的能量41 3.3.2波的强度42 3.3.3波的衰减42 3.4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及其解释42 3.4.1惠更斯原理42 3.4.2波的衍射及其解释43 3.5波的叠加与干涉43 3.5.1波的叠加原理43 3.5.2波的干涉44 3.6驻波47 3.6.1驻波实验47 3.6.2驻波方程48 3.6.3驻波的特点49 3.7声波50 3.7.1声压、声阻和声强50 3.7.2声波的反射和透射52 3.7.3听觉区域52 3.7.4声强级和响度级53 3.8声波的多普勒效应55 3.8.1声源和观察者在其连线上运动55 3.8.2声源和观察者的运动不在其连线上56 3.8.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57 3.9超声波及其医学应用59 3.9.1超声波的特性59 3.9.2超声波的作用59 3.9.3超声波的产生和探测60 3.9.4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61 习题363 第4章液体的流动/65 4.1理想液体的稳定流动65 4.1.1理想液体65 4.1.2连续性方程66 4.2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67 4.2.1伯努利方程67 4.2.2伯努利方程的应用69 4.3实际液体的流动72 4.3.1实际液体的黏性与黏度72 4.3.2血液的黏度74 4.3.3湍流和雷诺数75 4.4黏性液体的流动规律76 4.4.1实际液体的伯努利方程76 4.4.2泊肃叶定律77 4.4.3血液的流动及血压在血流过程中的分布79 4.4.4斯托克斯定律80 4.5生物材料的结构特点及黏弹性81 4.5.1生物材料的结构特点81 4.5.2生物材料的黏弹性82 4.5.3黏弹性材料的力学模型83 4.6流体力学在医学中的应用84 4.6.1心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动的关系84 4.6.2血流动力学在医学诊疗中的应用85 习题486 第5章液体的表面现象/89 5.1液体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89 5.1.1表面张力89 5.1.2液体的表面层和表面能91 5.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及液泡内外的压强差93 5.2.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93 5.2.2液泡内外的压强差94 5.3毛细现象气体栓塞95 5.3.1液体与固体接触处的表面现象95 5.3.2毛细现象96 5.3.3气体栓塞98 5.4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吸附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99 5.4.1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吸附99 5.4.2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100 5.5表面活性剂在医学中的应用101 5.5.1表面活性剂的原理和作用101 5.5.2表面活性剂在医药技术中的应用102 习题5102 第6章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定律/105 6.1气体动理论105 6.1.1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05 6.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06 6.1.3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与压强公式107 6.1.4理想气体的能量公式109 6.1.5速率分布函数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112 6.1.6玻尔兹曼能量定律113 6.1.7气体的溶解高压氧疗114 6.2平衡态热力学第一定律115 6.2.1热力学系统与平衡态115 6.2.2准静态过程116 6.2.3功、热量和内能116 6.2.4热力学第一定律118 6.3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119 6.3.1等体过程119 6.3.2等压过程119 6.3.3等温过程120 6.3.4绝热过程121 6.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122 6.4.1人体的能量交换与基础代谢122 6.4.2体温的恒定和控制123 6.4.3卡诺循环125 6.4.4制冷机126 6.5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128 6.5.1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128 6.5.2热力学第二定律129 6.5.3卡诺定理129 6.5.4熵的概念与熵增加原理130 6.5.5生命系统的熵变131 6.6热学在医学中的应用132 习题6133 第7章真空中的静电场/134 7.1库仑定律电场强度134 7.1.1电荷库仑定律134 7.1.2电场与电场强度135 7.1.3电场强度叠加原理136 7.2电通量高斯定理138 7.2.1电场线139 7.2.2电通量139 7.2.3高斯定理140 7.3静电场力的功电势145 7.3.1静电场力的功145 7.3.2静电场的环路定理146 7.3.3电势能电势电势差146 7.3.4电势的计算147 7.3.5等势面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148 7.4电偶极子电偶层150 7.4.1电偶极子电场的电势150 7.4.2电偶层150 7.5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51 7.5.1电介质的分类与极化151 7.5.2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
內容試閱:
|
前言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运动规律的科学,这种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是各种高级复杂运动规律的基础。因此,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物质观、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对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方法,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源泉。 认清物理学的特点,转变教学思想,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教材,编写了本书。 本书基于现代物理思想、概念、方法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根据现代医学技术对物理学的基本需求,力求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上进行编写。本书的任务一方面是使医科类专业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科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是使他们看到物理学与他们的生活和将要投入的专业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试图开发医科类专业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体现出医用物理基础课程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本书在编写上遵循如下原则: (1)加大近代物理教学内容的比重,实现经典物理内容的现代化,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面向现代社会的医用物理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2)突出医用物理的基本特点,注重物理原理、技术和方法在医疗技术中的应用,借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初步树立学科应用意识。 (3)强调物理学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确立医用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4)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易读性。考虑到近几年高考模式的改变,部分医科类专业学生的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本书尽量精简物理公式和减少数学推导,尤其是避免采用难度较大的高等数学推导,力求删繁就简,减轻学生负担。 全书共17章,每章配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教学参考学时为48~72学时。 本书的编写得到河南科技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河南科技大学的李新忠、王晓飞、吕珍龙、刘世杰、王鑫鑫、王开通、于秋红和洛阳理工学院的胡秋波。其中李新忠、王晓飞任主编,吕珍龙、刘世杰、胡秋波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李新忠编写第10章和第11章,王晓飞编写第13章和第16章,吕珍龙编写第14章和第15章,刘世杰编写第2章和第3章,胡秋波编写第7章、第8章和第9章,王鑫鑫编写第4章和第17章,王开通编写第5章和第12章,于秋红编写第1章和第6章。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