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前世今生: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
》
售價:NT$
301.0

《
出瀛海:晚清诗人的海外观察与体验(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外交流史力作! )
》
售價:NT$
296.0

《
制造规则 : 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
》
售價:NT$
449.0

《
货币与政府
》
售價:NT$
602.0

《
昨日今朝(网络原名:今朝欢愉)
》
售價:NT$
254.0

《
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
》
售價:NT$
398.0

《
斗罗宇宙全解:斗罗大陆IP官方设定集百科全书
》
售價:NT$
760.0

《
新民说·我也只是一个人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响应时代与国家战略需求: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顺应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方向。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发展战略,满足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与人才储备指引。
2. 专业团队联合打造:由湖南大学一线资深学者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一线资深工程师共同编写。融合学术理论深度与企业实践前沿性,确保知识体系既具系统性,又紧密贴合生产实际,让读者学到的知识能直接应用于产业实践。
3. 内容全面且体系完整:作为“新工科·智能电动车辆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教材”之一,与系列其他书籍共同涵盖智能新能源汽车设计、控制、制造与系统工程多方面。本书聚焦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全方位覆盖新能源汽车冲压、焊装、压铸、涂装、总装五大工艺,以及电池和电驱两大系统的制造技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制造相关知识。
4.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仅阐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础理论,还引入企业真实设计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制造工艺、装备和工具,解决高校新能源汽车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侧重于系统介绍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及应用案例,内容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工艺以及车身压铸技术,三电系统关键零件(电池、电驱)的制造技术等。为了丰富教材知识体系,同时增加了尺寸工程相关内容,并聚焦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的原理和应用,尽量展示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本书每个章节都从技术概述、工艺流程、设备规划、新技术等方面展开说明,内容新颖、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智能电动车辆、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张卫国,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技术中心主任。199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汽车专业,英国威尔士新港大学EMBA学历。在中日合资汽车企业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从事技术和质量工作三十年,有着丰富的汽车行业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规划管理和制造管理经验。曾任国家产品缺陷与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63)专家委员、广东省汽车及零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65)委员,现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多次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广州市产业高端人才。企业内部培训讲师。
张冠军,男,山东金乡人,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一直从事车辆工程、汽车安全、人体损伤生物力学、损伤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内的多项纵向、横向课题,同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46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排名第3)、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1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等。国家级一流课程《汽车理论》主讲人,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汽车理论》负责人,系统讲授了《车身结构与设计》、《人体损伤生物力学》、《汽车安全仿真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指导车身综合课程设计和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负责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转向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第四届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会委员,《汽车技术》青年编委会委员。
|
目錄:
|
丛书序
前言
二维码清单
第1章 概述1
1.1 汽车制造的发展简史及趋势2
1.1.1 世界汽车制造发展的重要阶段2
1.1.2 中国汽车制造发展的重要阶段2
1.1.3 汽车制造的特点3
1.2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构造4
1.2.1 车身5
1.2.2 底盘系统7
1.2.3 动力系统7
1.2.4 电气设备9
1.3 整车制造工艺流程9
1.4 三电系统的典型制造工艺13
1.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14
1.5.1 路线图的编制背景及过程14
1.5.2 我国汽车技术的发展目标14
1.5.3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14
1.6 汽车制造发展趋势16
本章小结18
练习题19
第2章 冲压制造技术22
2.1 冲压制造概述22
2.1.1 汽车冷冲压生产的特点24
2.1.2 冲压件在汽车上的应用25
2.1.3 汽车冲压生产流程25
2.2 冲压生产核心要素26
2.2.1 冲压材料26
2.2.2 冲压设备29
2.2.3 冲压模具31
2.3 汽车零件冲压工艺设计34
2.3.1 冲压工序的分类34
2.3.2 冲压工艺的设计要点35
2.3.3 冲压工艺同步工程38
2.3.4 车门外板冲压工艺方案39
2.4 冲压质量管理41
2.4.1 冲压件的质量管理41
2.4.2 在线质量检测技术43
本章小结44
练习题44
第3章 焊装制造技术47
3.1 焊装制造技术概述47
3.1.1 汽车焊装简介47
3.1.2 车身主要连接方式48
3.2 车身的焊装制造流程48
3.2.1 地板总成制造流程49
3.2.2 上车体制造流程53
3.2.3 门盖制造流程56
3.2.4 车身装配流程56
3.3 车身主要连接工艺及工装设备59
3.3.1 电阻点焊工艺59
3.3.2 弧焊工艺61
3.3.3 激光焊工艺62
3.3.4 门盖包边工艺64
3.3.5 车身焊装工装65
3.3.6 焊装制造装备68
3.4 焊装制造工艺流程的实现74
3.4.1 产品设计74
3.4.2 产线规划要素74
3.4.3 工艺设计76
3.4.4 工艺约束79
3.4.5 同步工程81
3.5 焊装制造先进技术83
3.5.1 焊装制造先进技术概述83
3.5.2 自穿铆接工艺(SPR)84
3.5.3 流钻自攻螺接(FDS)85
3.5.4 柔性伺服定位技术85
3.5.5 离线/仿真技术87
本章小结88
练习题89
第4章 车身压铸技术92
4.1 车身压铸技术概述92
4.1.1 压铸技术简介93
4.1.2 热室压铸的基本原理93
4.1.3 冷室压铸的基本原理94
4.1.4 压铸工艺的应用94
4.2 压铸生产的基本要素95
4.2.1 压铸岛95
4.2.2 压铸模96
4.2.3 压铸合金98
4.3 车身一体化压铸技术99
4.3.1 一体化压铸生产的特点100
4.3.2 一体化压铸在汽车上的应用100
4.3.3 一体化压铸生产流程100
本章小结101
练习题101
第5章 涂装制造技术104
5.1 汽车涂装工艺简介105
5.1.1 汽车涂装简介105
5.1.2 汽车涂料和涂层106
5.1.3 汽车涂装工艺流程107
5.2 前处理工艺107
5.2.1 前处理工艺概述107
5.2.2 脱脂工艺108
5.2.3 表调工艺109
5.2.4 磷化工艺110
5.2.5 前处理各工序管理参数111
5.2.6 无磷前处理工艺111
5.3 电泳涂装工艺112
5.3.1 电泳工艺概述112
5.3.2 电泳原理及作用113
5.3.3 电泳槽系统113
5.3.4 电泳整流器系统116
5.3.5 电泳工艺参数的管理116
5.3.6 电泳漆膜的评价指标117
5.4 涂胶工艺及设备118
5.4.1 涂胶工艺118
5.4.2 自动涂胶系统120
5.5 喷涂工艺及设备122
5.5.1 汽车车身喷涂工艺122
5.5.2 自动喷涂系统123
5.5.3 喷漆室128
5.5.4 烘干工艺和设备130
5.5.5 漆面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133
5.6 涂装车间“三废”处理137
5.6.1 涂装废水处理138
5.6.2 涂装废气处理139
5.6.3 涂装废弃物处理141
本章小结142
练习题142
第6章 总装制造技术145
6.1 总装制造技术概述146
6.1.1 汽车总装简介146
6.1.2 汽车总装制造的特点146
6.2 汽车总装工艺流程147
6.2.1 总装工艺流程及设定原则147
6.2.2 内饰线工艺流程148
6.2.3 底盘线工艺流程149
6.2.4 终装线工艺流程149
6.2.5 分装线工艺流程154
6.3 汽车总装的工艺规划157
6.3.1 总装工艺布局规划158
6.3.2 总装物流规划161
6.3.3 工艺规划对产品设计需求162
6.4 总装常见设备165
6.4.1 输送设备165
6.4.2 单机设备168
6.5 总装通用工艺要素171
6.5.1 工时171
6.5.2 人机工程174
6.5.3 连接176
6.6 整车质量检测180
6.6.1 整车质量指标180
6.6.2 整车终检流程及内容182
6.7 总装新技术及发展趋势184
6.7.1 总装技术发展趋势184
6.7.2 总装新技术介绍184
本章小结189
练习题190
第7章 动力电池制造技术193
7.1 动力电池概述194
7.1.1 动力电池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94
7.1.2 动力电池与分类195
7.2 电芯的原理及制备技术197
7.2.1 电芯的构造与基本原理197
7.2.2 制造工艺流程200
7.2.3 关键工序与主要设备205
7.3 模组构成及装配210
7.3.1 模组的构造210
7.3.2 装配工艺流程211
7.4 电池包关键组件特点212
7.4.1 BMS技术特征212
7.4.2 箱体技术及设计特点214
7.4.3 水冷板设计选型215
7.5 电池包构成及装配技术216
7.5.1 PACK构造及组成216
7.5.2 制造工艺流程217
7.5.3 关键工序说明219
7.6 动力电池新技术路线221
7.6.1
|
內容試閱:
|
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为这次变革的一大亮点。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制造工艺技术已逐渐渗透到新能源汽车生产中,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制造成本,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本书的编写旨在结合汽车工业发展,详细介绍新能源整车与三电系统的核心制造技术,力求兼顾系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让高等院校学生与新能源汽车制造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关键技术。
本书分为9章,第1章从宏观上介绍了汽车制造的发展历程、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以及新能源汽车基本结构和整车制造流程。接下来的章节分别详细介绍了整车制造技术、三电关键零件制造技术、尺寸工程相关内容。整车制造不仅包含传统4大工艺,更与时俱进地对车身压铸单独成章进行介绍。三电系统则包含了电池、电机、电控及其关键部件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制造技术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加入了介绍尺寸工程的章节。
本书不仅从制造原理上展开说明,更注重与企业实际应用结合,并加入大量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力求呈现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
本书由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和湖南大学共同编写。由张卫国、张冠军任主编,李建鲁、刘建国、刘可伟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张屹、曾平、邓朝阳、徐鹏、刘志强、李庆喜、吴立浩、谭志斌、吴飞、伍雪彪和黄雅婷。广汽集团原副总经理蒋平同志对本书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本系列教材指导委员会中多位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殷切期望使用本教材的高校师生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