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的叛逆少年
》
售價:NT$
454.0

《
草木有灵
》
售價:NT$
1367.0

《
哈布斯堡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和18世纪欧洲的权力博弈(王权与革命交织的时代,哈布斯堡家族四位权势女性的治国、磨难与沉浮)
》
售價:NT$
653.0

《
首发经济:重塑商业生态与消费未来
》
售價:NT$
301.0

《
中国国家地理 美丽的地球·生命交响(全6册)
》
售價:NT$
2897.0

《
前世今生: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
》
售價:NT$
301.0

《
出瀛海:晚清诗人的海外观察与体验(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外交流史力作! )
》
售價:NT$
296.0

《
制造规则 : 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从彼得大帝、太阳王到一战,高卢雄鸡与俄国巨熊200多年的爱恨情仇! 是对手,但真正大打出手的次数并不多;是伙伴,但真正结盟的时间并不长;是师生,但老师一直鄙视学生。俄国既仰慕法国,学习法国的制度和文化,又在政治上与法国对抗;法国一直蔑视俄国,试图拒俄国于欧洲的门外,但又多次与俄国结盟。战争与和平、仰慕与蔑视、对抗与合作,200年里,两国关系一直高潮迭起,反转不断,推动着欧洲地缘政治的转变!
●欧陆两端两个巨人的激情碰撞,一段决定中东欧乃至全欧洲命运的大国关系! 波兰王位的继承、瑞典政局的走向、巴尔干各国的独立、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乃至世界大战的爆发,背后都有俄法两国竞合的影子!从瑞典到巴尔干到土耳其、从德意志到波兰到乌克兰,北欧、中欧、东欧、巴尔干地区乃至中东地区的命运皆受俄法两国关系影响!
●纵横捭阖于欧洲列强之间,新兴的俄国如何通过大国博弈成为列强的一员? 以俄国为故事主角、法国为故事配角。在论述俄法关系的同时,也论及俄国与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其他欧洲列强的关系。新兴的俄国游走于四大欧洲强国之间,通过不断变化的盟友关系提升自身地位,终成为列强一员。这既是一个新
|
內容簡介: |
1717年5月,仰慕欧洲的彼得大帝造访了他日思夜想的巴黎,从此开启了两个欧陆强权正式交往的历史。
彼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去世还不到两年,法国依然笼罩在“太阳王”的余晖下,它的绝对君主制被欧洲各国模仿,它的文化流行于整个欧洲;而俄国,正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它迫切想学习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技术、制度和文化。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法国的外交一直是俄国外交的头等大事。俄国宫廷流行讲法语,叶卡捷琳娜大帝甚至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有着大量书信往来。
但是,法国人觉得俄国只是蛮荒之国,不太愿意和俄国接近。而法国为了对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构建的“东方屏障”(瑞典-波兰-奥斯曼土耳其),正处在俄国扩张的方向上。因此,法国在历次俄瑞战争、俄土战争中都支持俄国的敌人;在历次波兰王位继承危机中,俄法两国也分别扶持相互竞争的候选人。整个19世纪,两国虽然曾在七年战争中结盟,但在多数时候分属敌对阵营。
拿破仑崛起后,俄国加入反法联盟,两国头一回大打出手。反法联盟取胜后,俄国成为“欧洲宪兵”。1830年和1848年的欧洲革命期间,俄国多次干涉波兰等地的革命,从而激起了法国的怒火。1853—1856年,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帮助奥斯曼土耳其抗击俄国,俄法两国在一个世纪中的第二次交手以俄国失败告终。1863年,俄国镇压波兰大起义后,俄法关系进一步恶化,俄国随后与普鲁士结盟,坐视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但迅速崛起的德国打破了欧洲均势。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等地区与俄国竞争,俄德关系终于破裂。俄国不得已与法国结盟并与英国和解,随后冲向了导致俄罗斯帝国解体的世界大战。
本书回顾了从彼得大帝时代到“一战”期间俄法两国200多年的关系史,其中有战争、对抗、冷漠和排斥,也有缓和、结盟、仰慕和接纳。在这2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一直是欧洲实力和光芒的象征,因此这段时期的俄法关系,可以说是俄欧关系的一个缩影,也是今日俄罗斯与西方恩怨的前奏!同时,观察这段时间俄国与法国等欧洲列强的博弈,也为我们观察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
關於作者: |
[法]埃莱娜·卡雷尔·唐科斯(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1929—2023),1929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格鲁吉亚裔移民家庭,1963年在巴黎政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在巴黎一大获得国家博士学位,1990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第三位女院士(院士席位编号14),1999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头一位女性常任秘书。她曾任教于巴黎政治学院、索邦大学和布鲁日的欧洲学院,也是蒙特利尔大学、鲁汶大学和布加勒斯特大学的荣誉博士。
唐科斯毕生致力于俄国史、苏联史的研究,已出版相关作品30余部,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分崩离析的帝国:苏联国内的民族反抗》《苏联:从革命到斯大林去世,1917—1953》《尼古拉二世:中断的变迁》《列宁传》《叶卡捷琳娜大帝:俄国的黄金时代》《欧亚大陆的帝国:从1552年至今的俄罗斯帝国史》等。其中,《分崩离析的帝国:苏联国内的民族反抗》获得了法国重要的文学奖项今日奖,《尼古拉二世:中断的变迁》获得了法国外交部支持的历史学奖项大使奖。
在学术研究之余,唐科斯女士还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1992年,她受邀担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顾问。1994—1999 年,她担任欧洲议会议员。她还曾担任法国外交档案委员会主席和法国国家图书中心人类科学委员会主席。
唐科斯女士1998年获得俄罗斯“友谊”勋章,2008年获得俄罗斯科学院的罗蒙诺索夫大金质奖章,2011年获得波兰共和国功绩勋章大十字星勋章和法国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2023年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她还是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准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和雅典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和格鲁吉亚科学院的荣誉院士。
2023年8月,唐科斯女士在巴黎逝世。她逝世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称她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表示她留下的遗产将是不朽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希望唐科斯的“遗产”有助于改善莫斯科和巴黎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深刻记得与这位伟大的法国女性的对话。她的葬礼在荣军院举行,马克龙总统出席葬礼。
|
目錄:
|
序一 一部俄法关系史,半部欧洲史
序二 透过俄法关系“发现”大历史
前言
第一章 彼得大帝,朝向欧洲……以及法国的窗户
第二章 从法国梦到德意志人的统治
第三章 伊丽莎白一世:一个法国的选择
第四章 彼得三世:普鲁士的诱惑
第五章 俄国的启蒙时代
第六章 保罗一世:改换门庭
第七章 亚历山大和拿破仑:无法共存的两人
第八章 尼古拉一世:监视下的欧洲
第九章 克里米亚战争
第十章 亚历山大二世—拿破仑三世:俄法和解?
第十一章 终于结盟了!
第十二章 尼古拉二世:法兰西岁月
第十三章 经历现实考验的联盟
第十四章 冲向深渊
第十五章 联盟从巅峰跌落谷底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这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它讲述了俄国与法国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关系:二者时而相互吸引,时而联合一致,时而彼此敌对,时而又重归于好!
不过在一开始一切都进展顺利。11 世纪,一位来自远方的美丽公主—基辅的安娜—嫁给了法兰西国王亨利一世。公主的父亲雅罗斯拉夫一世(Iaroslav le Grand)是位声名远播的君主。在其治下,以拥有四百座教堂(饰有华美的壁画)而闻名于世的国都基辅成了能与君士坦丁堡媲美的城市。地方富庶,加之君主本人威望卓著、宽宏大量(他欢迎逃离祖国的被驱逐的王公),这一切都令雅罗斯拉夫得以跻身当时颇为显赫的君主之列。这就是为什么在全欧范围内,各位君主都对这个名门望族青睐有加。将其中一个女儿嫁给法兰西国王后,雅罗斯拉夫又将另外两个女儿伊丽莎白(élisabeth)和阿纳斯塔谢(Anastasie)分别许配给挪威国王和匈牙利国王。当时的基辅是欧洲大陆的灯塔之一,位处非常耀眼的城市之列。安娜公主来到贡比涅后的一席话就是见证,法国宫廷的粗野习性让她悒悒不乐,她不禁怀念起基辅的壮丽辉煌。
然而,基辅的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雅罗斯拉夫刚一断气, 瓜分土地的传统就使得先王的遗产损失殆尽。两百年中,近两百位王公争抢雅罗斯拉夫一度聚拢起来的土地;基辅不再统一,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当然,这样的灾难并非俄国一家所独有。在那个时代,西欧自身也备受封建无序之害。不过,另一场灾难,持续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侵略,使得基辅和俄国东北部的分裂雪上加霜。俄国从一度身处其中的欧洲脱离出来。然而,就当俄国在数个世纪中踽踽独行时,欧洲却在觉醒。在法国,一些可圈可点的君主,如查理七世、路易十一,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法国的君主之外,西班牙的天主教双王、英格兰都铎王朝的君主和奥地利的君主都使得欧洲文明熠熠生辉。
在这一欧洲复兴的进程中,俄国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只是到了15 世纪中叶,才有一位君主挺身而出整饬旧日河山,并着手有朝一日驱除外敌。伊凡三世是这一缓慢重建的工程师,他一开始做的就是降伏反叛的王公。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Sophie Paléologue),并因此宣称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人。这场婚姻不仅巩固了伊凡三世的权力,也使俄国受益良多。此后,来自各地的外国人,尤其是希腊人和意大利人络绎不绝。他们是建筑师、工程师、军人、炮兵,给俄国人带来了其所欠缺的知识,并为俄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他们一无所知的外部世界的大门。
伊凡三世(人们经常将其功业与路易十一的相比较)及其继承人瓦西里(Vassili)成功地使俄国恢复独立,建立了一个实力迅速增强的国家,并重获了在鞑靼人统治的几个世纪中失去的身份。这一壮举本应确保俄国得到欧洲的承认,并重返欧洲。
然而,这一承认迟到了。欧洲人不太在意这个国家。对于他们来说,俄国早已是个“不名之地”(terra incognita),而且俄国人也不敢前往欧洲。俄国君主不允许臣民出境,也不鼓励外国商人来俄国。欧洲方面的漠然处之,加之俄国方面的怀疑谨慎,便是俄国与欧洲错过的原因。不过,自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于1505 年登基伊始,他就谋求结束俄国的孤立状态。他向除了法国和英格兰之外(原因不得而知)的其他欧洲国家派遣大使。终于,打开国门的事业落在了瓦西里的继承人伊凡四世身上。这位君主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恐怖的伊凡”,他“朝着欧洲开了一扇窗”。他尤其注重波罗的海,因为这是俄国当时仅有的出海口。在伊凡四世的布局中,商人和冒险家云集的岛国英格兰位列其他各个国家之前,当时这些商人和冒险家已经涉险踏足俄国的边境。伊凡四世向伊丽莎白女王提议,给予英格兰商人与俄国的垄断贸易权,用以换取英格兰支持俄国与它的两大邻国死敌波兰和瑞典的斗争。这一提议没有得到回应。正是在法国那边,伊凡四世成功地发起了更有希望的对话。亨利三世给沙皇派去了法国批发商,作为对俄国提议的回应。他们随身携带着法王的一封引荐信,信中明确提出了法王想要在两国之间建立有效关系的意愿。此事的结果虽不像预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但也绝非无关紧要。法国批发商被俄国以及接待他们的话语吸引了,他们决定在莫斯科驻留下来。这是法兰西元素在俄国存在的开端吗?
不幸的是,抛开王室联姻不谈,法俄之间的初次接触很遗憾地没有后续。这是因为俄国内部的纷争再次将整个国家拖到深渊的边缘。在“恐怖的伊凡”统治后期,国家前期的进步与架构已被摧毁。伊凡四世甫一驾崩,各种纷争便开始了。这一阶段的各种糟糕事中还得加入一个日后影响深远的大问题—俄国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农奴制。
不过这一混乱时期随着俄国国家的觉醒结束了,国内恢复了和平,一个新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随着罗曼诺夫王朝于1613 年登上历史舞台,俄国再度重生,其向西方开放的意愿也即刻显露了出来(尽管在一开始开放得很谨慎)。西方国家也同样转向了俄国。首先开始行动的是英格兰,它向沙皇请求让它控制通往波斯和印度的道路。沙皇米哈伊尔(Michel)咨询了莫斯科的商人,而他们对此表示反对。他们声称如果英格兰人攫取了这样的特权且不需要承担关税,那么他们就竞争不过英格兰人了。由于英格兰人不打算支付任何关税,此次协商破裂了。
俄国再一次在法国那边找到了建立关系的渠道,且发展势头良好。1615 年的时候,沙皇向法王路易十三派遣了一名信使来宣告自己登基,并请求法王协助对付瑞典和波兰。1629 年,法国使者迪盖—科尔默南(Duguay-Cormenin)来到莫斯科,就通往波斯的道路一事进行协商(此前英格兰商人已被拒绝),并提及建立政治联盟的事。使者说:“沙皇陛下,您是东方各国和东正教信仰的主人。法兰西国王路易则是南方诸国的主人。如果沙皇陛下和法国国王建立友谊并结成联盟,这会大大削弱两国的敌人。因为既然皇帝和波兰国王同穿一条裤子,那么沙皇就需要和法国同心同德。”
俄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联盟缺乏进一步明确的意向,二者从未设想过一个俄法联盟。它们倒是讨论过商贸关系,只是也没有后话。不过,在路易十三之前,亨利四世曾希望与俄国建立关系。然而,谨慎的苏利公爵打消了亨利四世的念头。
1645 年,沙皇阿列克谢继承了父亲米哈伊尔的皇位。如同父亲一样,沙皇阿列克谢也是冲龄即位,同样缺乏经验,但也同样对向欧洲打开国门心心念念。阿列克谢得到了哥萨克人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Bogdan Khmelnitski)把“小俄罗斯”(乌克兰)纳入俄国的统辖之下的许诺,从而将沙皇的领土拓展至欧洲。他树立了俄国对基辅这一东正教摇篮的统治。根据1667 年俄国与波兰签署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波兰是受害者),基辅将在两年内归俄国管辖,而且莫斯科不允许他人质疑自己的这一征服成果。当波兰因乌克兰归属俄国而与俄国开战时,沙皇米哈伊尔已经向法国国王派遣了使者,期待法王知晓此事后可以提供支援。1668 年,另一位使者代替了先前的使者负责与路易十四就维持两国之间稳固的关系,以及向法国船只开放阿尔汉格尔斯克(Arkhangelsk)港口进行洽谈。这位使者名叫彼得·波将金(Pierre Potemkin),他竭力向科尔贝(托尔西侯爵)证明回应俄国的需求符合法国的利益,但无功而返。俄国的热脸贴了法国的冷屁股,法国的商人也对俄国的提议意兴阑珊,那么沙皇转向德意志人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莫斯科市郊的德意志人聚居区日益兴盛就证明了德意志影响的与日俱增。
要想理解法俄在推进双方关系方面的犹豫不决,我们得考虑两个国家对对方的看法。
对于俄国来说,法国乃是欧洲实力和光芒的象征,这种观念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达到了高潮。俄国的君主们一旦执掌权力,就转向法国,想要谋求法国的认可,并尝试与其建立关系。亨利一世与基辅的安娜的联姻被俄国视为它想要建立的关系的模范和榜样。然而,尽管俄国的君主们已经竭尽所能(重建内部秩序,复建国家,再次获得独立),但他们所受的欢迎仍极为有限。对于法国人而言,俄国是迥异于欧洲及其文明的国度。根据一小群涉险踏足这些遥远之地的人的言论,俄国即便不是蛮荒之地,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国家。
二者对对方的看法迥然不同且难以调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法国和俄国各自与某些欧洲国家的关系。自三十年战争以来,法国密切关注着哈布斯堡王朝日益增强的实力。为了对抗哈布斯堡王朝,法国和三个国家,波兰、瑞典与奥斯曼帝国,构建了联盟体系。对法国来说,这些国家是它抵抗哈布斯堡王朝的东方屏障,它们能牵制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注意力,从而可以使法国在欧洲放开手脚。
然而,这三个国家是俄国的邻国,且长期以来是它的敌人。一句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三个国家也将成为法俄对抗的前哨阵地。
阿尔贝·旺达尔(Albert Vandal)在其有关路易十五外交政策的著作中呈现了法王所面对的困境,关键就在于与俄国的关系。他写道:“俄国似乎被一种天生的好感吸引。”旺达尔在这里化用了圣西门讲述彼得大帝造访凡尔赛宫时的话:“彼得大帝被一股与我们联合的激情推动着。”从此以后,法国要么选择“与俄国明确地联合起来”,用它取代体系中的瑞典、土耳其和波兰;要么坚定地站在传统盟友这边,“将俄国赶至不毛之地,并关闭其通往文明世界的大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一直举棋不定,这反映了法国国王面对一个如此遥远且始终被视为欧洲异类的国家时的困惑。不过,这种困惑无法抵御时间。差不多在彼得大帝造访法国的一个多世纪后,维克多·雨果对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法国、英国和俄国是当今欧洲的三巨头。从它们近来在欧洲引起的震荡来看,每个巨人都有各自的姿态。英国维持着,法国在复兴,俄国在崛起。后面这个帝国在旧大陆中还很年轻,且一个世纪以来疯狂扩张。俄国的未来对我们的前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一天,这个野蛮帝国反过来淬炼我们的文明也未可知。”
从一个应被“赶至不毛之地”的野蛮国家到一个能给欧洲带来活力的年轻帝国,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啊。这条道路是彼得大帝开拓的,是他那想要同法国联合的热切之情(尽管总是受到冷落) 促使俄国得到了欧洲身份并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