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永恒与时间: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
售價:NT$
500.0

《
现代科学史(学术界和大众市场都难以超越的科学史范本,跨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
》
售價:NT$
551.0

《
明末清初那些年
》
售價:NT$
296.0

《
亚洲文明(第二辑)
》
售價:NT$
347.0

《
小津安二郎大全
》
售價:NT$
704.0

《
帛书老子校注析
》
售價:NT$
500.0

《
国家、社会与大学:1700—1914的德国
》
售價:NT$
439.0

《
经纬度·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如何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现实之需,是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各地区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全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出台了单独的综合素质评价文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呈现出“稳中有变”“稳中有进”的气象与格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利益主体更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更可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更凸显。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作为一个分层次、多类型的评价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劳多维度的素质表现,兼顾了可测量的客观性指标与难以测量的主观性指标。本书以清华附中为基点,逐步在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推进校本化,在全国各地探索可持续实施的路径。
|
內容簡介: |
世界各国都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强调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注重以学生行为为依据,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注重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结果呈现和发展趋向的多元性;注重数据的动态量化和真实性。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实现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级学校人才选拔的双向共赢,发挥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导向与评价选拔的双重功能。
本书面向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研发背景、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及其他省市地区的实践探索经验和成果等内容。适合基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阅读。
|
關於作者: |
杜毓贞,清华大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任清华附中广华学校书记兼执行校长。先后获评全国科研杰出校长、首批国培计划专家、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等,主持课题曾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
目錄:
|
1 引言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1
1.1.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3
1.1.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7
1.2 研究综述 8
1.2.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政策中的变化 8
1.2.2 各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 12
1.2.3 国内文献综述 14
1.2.4 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现状综述 16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
1.3 研究过程 24
1.3.1 第一阶段:通过聚类和相关性分析 ,确定“高影响力 ”活动类型 24
1.3.2 第二阶段:结合相关教育理论 ,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 24
1.3.3 第三阶段:利用大数据分析 ,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 26
1.3.4 第四阶段:依据国家政策完善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26
1.4 主要内容 27
1.4.1 评价指标细化的思路 27
1.4.2 系统记录方式的思路 27
1.5 创新点 28
1.5.1 过程性 28
1.5.2 多元性 28
1.5.3 实测性 29
1.5.4 因地制宜、动态量化 29
2 各范围的实践探索 31
2.1 清华附中本部的实践 31
2.1.1 早期初探(2009—2012年) 31
2.1.2 探索时期(2012—2017年) 33
2.1.3 规范与完善时期(2017—2019年) 36
2.1.4 进一步发展时期(2019年至今 ) 55
2.1.5 清华附中师生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故事 64
2.2 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的实践 74
2.2.1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的实践 74
2.2.2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实践 87
2.2.3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的实践 98
2.2.4 清华附中广华学校的实践 109
2.2.5 清华附中望京学校的实践 121
2.2.6 清华附中管庄学校的实践 142
2.2.7 清华附中广华幼儿园的实践 151
2.3 其他区域的实践 157
2.3.1 QZ中学的实践 157
2.3.2 B市的实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促进校内督导工作 163
2.3.3 其他省市的实践 ———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地化 172
3 系统平台 206
3.1 迭代过程 206
3.1.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验版 1 206
3.1.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验版 2 207
3.1.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正式版 209
3.1.4 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232
3.1.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新系统 235
3.1.6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新系统高招模块设计 242
3.1.7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3.0版、4.0版功能优化与升级 248
3.1.8 统一平台设计 251
3.2 系统平台介绍 252
3.2.1 中学校级平台架构 252
3.2.2 中学区域级平台架构 261
3.2.3 高校招生平台架构 264
3.2.4 小学、幼儿园平台架构 272
3.3 运维实施 277
3.3.1 实施办法 277
3.3.2 校级层面实施 279
3.3.3 区域级层面实施 289
3.3.4 B市实施 290
3.4 应用成果 299
4 研究成果与影响力传播 311
4.1 研究成果 311
4.2 组织教育评价高峰论坛会议 311
4.2.1 2018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高峰论坛邀请函 311
4.2.2 2018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高峰论坛通知 312
4.2.3 2018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高峰论坛流程 313
4.2.4 2018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高峰论坛现场 313
4.2.5 2018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高峰论坛新闻报道 314
4.3 建设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314
4.3.1 举办“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评价改革 ”论坛 314
4.3.2 教育评价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 316
4.3.3 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 319
4.3.4 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五年发展规划 (2022—2026年) 319
4.3.5 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2022年度工作要点 323
4.3.6 举办“2022年‘未来教育与学习科学 ’系列学术讲座 ” 324
|
內容試閱:
|
国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政策精神 ,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现实之需 ,是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各地区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相继出台 ,全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出台了单独的综合素质评价文件。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呈现出 “稳中有变 ”“稳中有进 ”的气象与格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利益主体更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更可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更凸显。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实施 ,课题组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第一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课题组对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发现运行中还存在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分解、达成目标素养情况有待测量等问题。课题组坚持科学性、可评价性和全面性三个原则 ,充分研究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相关理论 ,如伯恩斯坦的 “表意性秩序 ”理论等 ,完善了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保障指标内容的切实可行。
第二 ,升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技术与方法。课题组经过不断的调查、抽样试验、多方面反馈和调整 ,升级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平台。一方面 ,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测量指标与技术的适切性。统筹兼顾各类指标及其等级与比例划分的合理性、不同指标测量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不同指标测量结果的整合性。另一方面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合理规划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数据的功能模块 ,注重统计分析和反馈指导 ,为学生全面且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倾向性能力判断与升学指导建议。
第三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本土化实践。课题组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北京市相关教育政策文件 ,进一步完善了评价系统。升级后的系统在清华附中十余所一体化学校和近十个地区使用。使用过程中 ,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人员从各自角度对系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系统不断优化 ,逐步完善。基于学生行为的大数据 ,系统不断反演推理 ,从而找出行为背后的思想内核 ,给予学生较有针对性的引导 ,最终实现评价的全覆盖。
第四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学段范围。教育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学段 ,要建立全过程、全时空的进阶性评价 ,所以课题组在初中、高中学段研究的基础上 ,向小学和学前阶段进行了延伸 ,开发设计了适合低学龄段的评价模型 ,在设计上具有可操作性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
教师、家长、学生都易于、乐于参与。在评价内容上 ,更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品德发展、体育健康、艺术审美和个性特点等。
从学校和区域的实践来看 ,进一步印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
第一 ,有效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一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 ,发掘自身潜能与特长 ,逐渐寻找到自身生涯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发展 ,实现同伴学习与朋辈激励。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 ,调整到最佳的发展状态 ,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自主、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第二 ,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 ,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 ,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一项日常性、规范性的工作 ,落实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可以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功能 ,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第三 ,有效服务各级各类学校选拔人才的工作。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高校在招录学生时 ,有了更全面的信息。不仅能够获取学生的成绩单 ,更能看到学生整个的成长记录 ;不仅能获取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水平 ,更能了解学生全面的素质状况 ,以便遴选理想的生源。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更是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基础与核心。本课题研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作为一个分层次、多类型的评价体系 ,涵盖德、智、体、美、劳多维度的素质表现 ,兼顾了可测量的客观性指标与难以测量的主观性指标。课题研究以清华附中为基点 ,逐步在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推进校本化 ,在全国各地探索可持续实施的路径。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 :一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总结丰富的典型案例 ,将学校的育人目标转化为学生看得见、看得懂的成长追求 ,用符合学生的方式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成长 ;二是探究如何在更多学校、更多地区进行校本化、本土化开发 ,因地、因校制宜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三是研究如何借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更好地把小学和学前阶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 “五育 ”并举育人目标更好的落地、落细、落实。
作者
2024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