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NT$
296.0

《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
售價:NT$
296.0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NT$
915.0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NT$
347.0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NT$
305.0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NT$
653.0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NT$
347.0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收录海伦·凯勒震撼全球的励志经典,以《我生命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核心,完整展现一位盲聋女孩用文字冲破黑暗的传奇人生。21岁处女作即被誉“无与伦比的杰作”,百年间激励无数人直面困境。她的笔下没有自怜,唯有炽热的生命力与永不言弃的信念,堪称照亮残障者与健全者共同精神世界的永恒灯塔。翻开它,触摸一颗在绝境中绽放光明的心。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海伦?凯勒如下作品:《我生命的故事》《我生活的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她的自传《我生命的故事》出版于1902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我生活的世界》出版于1913年,也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933年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在这篇文章里,海伦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本书为“译文经典”丛书一种
|
關於作者: |
海伦?凯勒
(1880-1968)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19个月大时因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一生著有14本作品。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
目錄:
|
目 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001
我生命的故事 ………………………………………………………017
我生活的世界 ………………………………………………………155
看得见东西的手 …………………………………………………155
他人之手 …………………………………………………………161
人类之手 …………………………………………………………167
触摸的力量 ………………………………………………………172
细微的振动 ………………………………………………………179
气味,坠入凡间的天使 ………………………………………185
感官的相对价值 …………………………………………………192
五重感官的世界 …………………………………………………195
心灵的风景 ………………………………………………………199
感官的类比 ………………………………………………………204
灵魂破晓之前 ……………………………………………………208
更大的制裁 ………………………………………………………213
梦的世界 …………………………………………………………218
梦境与现实 ………………………………………………………229
一场白日梦 ………………………………………………………234
|
內容試閱: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都曾经读过这样一些动人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将不久于人世。余下的生命,有时长至一年,有时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小时。但我们仍会好奇,这么一位临死之人,会选择如何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或最后的数小时。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有选择权的自由人,而非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犯人。
这类故事发人深思,让我们不禁去想,假若我们有了类似的遭遇,又当如何自处?我们该在这一生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做些什么,经历些什么,联想些什么?在回首往事时,什么让我们开心快乐?什么令我们追悔莫及?
有时,我在想,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过,该是多好的生活法则。用这样的态度去生活,生命的价值方可得以彰显。我们应该优雅、积极、感恩地度过每一天。然而,当岁月静好,眼前的日子,似乎一眼看不到尽头时,我们又将这种生活态度抛在了脑后。当然,有些人,听从了伊壁鸠鲁学派的座右铭“吃喝玩乐”,纵情享乐;而大多数人,仍无法摆脱死亡将至的恐惧。
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关头,被突如其来的好运拯救。不过,他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他更加珍惜生命,更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精神价值。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正处于或曾经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人,会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增添一份甜美甘醇。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死去,可那一天,我们总认为是在遥远的未来。一个人在身体健壮时,是难以想象死亡的。我们极少考虑死亡的问题。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仿佛无穷无尽。于是,我们忙于种种琐事,丝毫未曾察觉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竟是那般冷漠。
恐怕,我们在对待身体的各项官能及感官时,也存在同样的漠然。唯有耳聋的人,才懂得听力的可贵,唯有失明的人,才明白拥有视力的种种幸福。尤其是那些成年之后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但那些未曾尝受过失去视力或听力之苦的人,很少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美好的官能。他们虽有看着、听着,却从未真正地留意、欣赏。所以,他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全是模糊一片,耳朵听见的声音也含混不清。还是那句老话: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生了病才意识到健康的
宝贵。
我常常在想,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在刚刚成年的那几年,都被暂时夺去视力和听力,体会几天又聋又哑的滋味,或许也不失为一件幸运之事。黑暗将促使他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享受声音。
我会时不时地测试我那些视力正常的朋友们,看他们究竟用眼睛看见了什么。就在最近,我的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前来看望我。她刚刚从树林里漫步归来。我问她,她都看见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道。若非我早已习惯了这类回答,我肯定难以置信。很久以前,我已经明白了,看得见的人,其实对许多事物视若无睹。
怎么可能呢,我问自己,在树林里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没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连我一个看不见的人,仅仅通过触觉,就发现了成百上千样让我感兴趣的事物。我感受着一片叶子精致的对称之美。我用双手爱抚一株白桦光滑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粗糙的树皮。春天,我摸着大树的枝杈,满怀期待地寻找初绽的花蕾,寻找大自然从冬眠中醒来的第一个迹象。我欣喜地触摸一朵花丝绒般柔滑的质地,发现花瓣层层叠叠,奇妙无比;从中,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奇迹。有时,幸运的话,我把手轻轻放在一棵小树上,可以通过树枝感受到一只歌唱的小鸟的快乐颤动。我喜欢清凉的泉水涌过指间的感觉。对我而言,厚厚的松针,绵软的草皮,比最奢华的波斯地毯,还要舒适惬意。在我心中,四季更迭,犹如一部精彩纷呈、永不落幕的戏剧,戏中的一幕幕,淌过我的指尖。
有时侯,我的心在呐喊呼号,我多么渴望亲眼看见这一切。仅仅通过触摸,就能得到如此多的乐趣,如果我看得见,定能得知更多的美好。然而,那些看得见的人,显然对很多美好视而不见。世间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天性:得到的,毫不珍惜;得不到的,渴望无比。不过,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作方便之用,而未能为生活增添美满,则实在可惜。
假如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会设立一门必修课,名为“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给学生们讲授,如何擦亮眼睛,看见平日里忽视的东西,从而为生活增添乐趣。他将想方设法,唤醒他们沉睡怠惰的感官。
或许,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想象:假如上天开恩,让我重获光明,哪怕只有三天,我将在这三天里最想看见什么?在我想象的同时,请你也想想这个问题吧,假如你也只剩三天光明,你该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如果你知道,在第三天的夜晚,夜幕降临,太阳将再也不会为你升起,你该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你最想让你的目光停留在哪些地方?
我自然最渴望看见,那些陪伴我度过了黑暗的岁月,于我已变得无比亲近的人和物。你也同样想再多看几眼自己心爱的人和物,以便带着对他们的记忆,走进眼前的漫漫长夜。
假如奇迹降临,给我三天光明,之后重归黑暗,我会将这段时间分成三部分度过。
第一天
第一天,我想看看那些给过我温柔陪伴的人们。这些善良的人们,他们的仁慈、温厚和友谊,使我的生命有了意义。首先,我要久久地凝望我亲爱的老师——沙利文小姐的脸。她在我小时候,来到了我的生命中,为我打开了外部世界的大门。我不仅要看清楚她的脸部轮廓,以牢牢记在心中,更要仔细端详她的脸,并从她的脸上,找出体贴、温柔和耐心的影子。她正是凭借这些品质,攻克了教育我过程中的一道道难关。我希望从她的目光中,看见她不惧困难的坚强品格,以及时常流露的悲悯之心。
我不知何为通过眼睛这扇“心灵之窗”,窥见一位友人的内心。我只能用手指来“看”。通过指尖的触碰,我“看见”脸庞的轮廓,察觉到欢笑、悲伤和许多其他明显的感情。我可以通过触摸脸颊,认出我的朋友。但触摸却无法使我真正了解他们的个性。当然,我知道每位朋友的个性,通过其他途径,通过他们向我表达的想法观点,通过他们向我展现的举止行为。但我却缺乏对他们更深层的了解,而我相信,在我亲眼看见他们,看见他们如何应对种种思想和境况,看见他们一闪而过的眼神和表情时,我便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他们。
那些最亲近的朋友,我十分了解。因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往中,他们所有的方面,已向我展露无遗;但普通朋友,我了解得并不全面。我对他们的印象,来自偶然的一次握手,或是他们讲话时,我把手指放在他们的唇上,或是他们在我的手心拼写的只言片语。
而视力正常的你,了解一个人,则要容易得多,方便得多。你只需观察微妙的表情、肌肉的抽搐、手的颤抖,即可迅速掌握一个人的基本品性。然而,你可曾想过利用双眼去洞察一位朋友或熟人的内心?多数视力正常的人,难道不是随便看一眼某张脸的外部特征,便不再多想了吗?
比如,你能否准确描述五位好友的脸部特征?有些人可以,但大多数人做不到。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问结婚多年的丈夫们,他们妻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十之八九,他们会尴尬地承认自己并不知道。而且,巧的是,妻子们也常常抱怨自己的丈夫注意不到她们穿的新裙子、戴的新帽子,以及家中陈设的变化。
常人的眼睛很快便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他们只看得见奇景异象。然而,即便在面对最神奇的景观时,眼睛也会偷懒。法庭记录每天都在显示,那些所谓的“目击证人”的所见,有多么不准确。同一个事件,在不同证人眼中,版本各不相同。有些人比其他人看见得多些,但很少有人能够将视力范围内的事物全部看在眼里。
哦,假如我拥有三天光明,我将看见多少事物啊!
第一天,是忙碌的一天。我会召集所有密友,并久久注视他们的面庞,将体现他们内在之美的外在之形牢记于心。我还将凝视一张婴儿的脸孔,欣赏人在未经风雨之时的天真无邪之美。
我还想看看我的狗儿忠实、真诚的眼睛。我有两只狗儿,一只叫小黑,是一条神情严肃、性格狡黠的苏格兰梗,另一只叫海尔格,是一条高大健壮、善解人意的大丹犬。它们活泼顽皮、温柔体贴的陪伴,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在那繁忙的第一天,我也应当仔细观赏家里那些简朴的居家小物。我想看看脚下地毯的温暖色彩、墙上悬挂的美丽图画、以及一切把房子变成家的小物件。我会满怀崇敬地将目光投向我读过的书籍,它们是用凸出的文字印制的。不过,我更急切地想看看视力正常的人们阅读的图书。因为,在我人生的漫漫黑夜里,我所读过的书,以及他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日积月累地筑成一座闪闪发光的灯塔,为我烛照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最深邃幽微的角落。
008 在拥有光明的第一天下午,我要在森林里做一次长途漫步,让眼睛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我要在短短数小时内,竭尽全力饱览自然丰富绚烂的美,而这可是常人一直都可以看见的。在结束森林漫步,回家的路上,我要经过一座农场,看勤恳耐劳的马儿在田间犁地(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一台拖拉机!),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平静、知足的生活。我还会为能够看见一次绚丽多彩的落日而祈祷。
待暮色四合,我将有幸体验人造灯光带来的光明。大自然让人类陷入黑暗,人类却凭借智慧,发明了灯光,在黑夜中延续自己的视力。
在享有光明的第一天夜晚,我必定难以入眠,因为脑海中挤满了白天的见闻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