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科学史源流:经典与人物

書城自編碼: 409767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科學世界
作者: 陈方正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4842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首发经济:重塑商业生态与消费未来
《 首发经济:重塑商业生态与消费未来 》

售價:NT$ 301.0
中国国家地理 美丽的地球·生命交响(全6册)
《 中国国家地理 美丽的地球·生命交响(全6册) 》

售價:NT$ 2897.0
前世今生: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
《 前世今生: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 》

售價:NT$ 301.0
出瀛海:晚清诗人的海外观察与体验(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外交流史力作! )
《 出瀛海:晚清诗人的海外观察与体验(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外交流史力作! ) 》

售價:NT$ 296.0
制造规则 : 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
《 制造规则 : 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 》

售價:NT$ 449.0
货币与政府
《 货币与政府 》

售價:NT$ 602.0
昨日今朝(网络原名:今朝欢愉)
《 昨日今朝(网络原名:今朝欢愉) 》

售價:NT$ 254.0
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
《 靖难之役:明朝初年的改革、削藩、政争与叛乱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文津图书奖获奖作者陈方正先生最新力作 全面的科学史视角亮点:本书从古代科学经典到现代科学趋势,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科学史概览。包括对科学经典的内涵与传播、科学发展的宏观鸟瞰,以及诺贝尔奖所反映的当代科学发展趋势和现代科学哲学的评析。卖点:对于希望一站式了解科学历史演进的读者,本书是一个难得的资源,帮助他们梳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科学脉络。深入的经典分析亮点:书中详细讨论了《周髀算经》、《几何原本》及《大汇编》等科学经典的内涵及其传播影响,揭示了中国数学与西方动力学发展的源流。卖点:对于对中国古代科学或西方科学传统感兴趣的读者,本书提供了深入的学术视角,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经典如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重要的科学家评析亮点:本书从多角度评析了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杨振宁、高锟、霍金这五位当代物理学巨匠,探讨他们的科学贡献与思想影响。卖点:对于关注科学史及科学家生平的读者,本书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些科学巨匠的机会,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灵感与启示。
综上所述,《科学史源流:经典与人物》以其全面的视角、深入的分析和对重要人物的精彩评述,成为一部值得推荐的科学史佳作。
內容簡介:
《科学史源流:经典与人物》是一部有关科学发展脉络的文集,题材涵盖古代科学经典、科学发展鸟瞰,以及现代重要科学家评析。全书分为“科学经典与史论”与“科学家评析”两辑。第一辑讨论《周髀算经》、《几何原本》及《大汇编》等经典的内涵与传播,中国数学与西方动力学各自发展的源流,诺贝尔奖所反映的当代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对现代科学哲学的评析。第二辑则从不同角度讨论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杨振宁、高锟、霍金这五位重要当代物理学家。本书适合对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上述科学思想脉络和科学家者。
關於作者:
陈方正,物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系名誉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现任名誉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学术工作包括现代化比较、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以及科学哲学,近年则致力于科学史研究。著有《继承与叛逆 :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在自由与平等之外》等,其中《继承与叛逆》2009年出版当年即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并于2022年出版增订版 ;创办及主持《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主编“现代化冲击下的世界” 丛书,并负责建立“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以及担任“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 与“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两种丛刊的共同主编。
目錄
第一辑 科学经典与史论
《周髀算经》源流及内容初探
从体与用看中国古代科学——评两部西方学者的中国科学史著作
试论中国数学发展与皇朝盛衰以及外来影响的关系
论《大汇编》的源流及影响
《几何原本》在不同文明之翻译及命运初探
好的故事:评吴以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
动力学小史: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
从诺贝尔奖看科学发展
科学进步的历史有规律吗?
第二辑 科学家评析
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从四种传记看爱因斯坦
奥本海默:智力超凡者的悲剧
杨振宁的世界:在物理与对称以外
有幸识荆四十载:记我所知道的杨振宁
对中国科学史家的挑战:杨振宁两部传记读后
以洞见改变世界——祝贺高锟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失童真的科学家——秋日怀高锟
霍金:科学与消费社会的悲剧英雄
內容試閱
将近四十年前,我到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其时主要兴趣在各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又进入科学史领域。这开始于我1987年访问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无意中看到钱文源讨论中国科学停滞原因的著作《巨大的惯性》(The Great Inertia: Scientific Stag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后又听到何丙郁教授极力表扬中国传统数学的演讲。我对二者都颇有感触,却不为所动。其后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为学生讲天文学,追寻其历史,因而读到《周髀算经》,深为其构思和数学推论吸引。此时恰逢李学勤教授邀请我到海口参加国际汉学会议,于是花了些功夫将之分析整理,写成论文《<周髀算经>源流及内容初探》,跟着西方学者研究此经典的专书以及论列中国传统数学的名著英译相继出版,遂发表书评合并论之,是为《从体与用看中国古代科学——评两部西方学者的中国科学史著作》;数年后北京大学为庆祝建校百周年而举行汉学研讨会,躬逢其盛,遂又写成分析和讨论中国传统数学整体发展的文章《试论中国传统数学发展与皇朝盛衰以及外来影响的关系》以应命。
然而,对中国学者而言,科学史中最富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当莫过于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首先提出来的问题:“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其后李约瑟对此提出独特见解,问题遂被冠以其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炽热,引出了无数讨论和答案。我对它们不感兴趣,觉得无非是议论而已,都没有确切根据。我感到,真正重要乃至令人迷惑的是:现代科学到底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它最早的源头在哪里?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所谓“万物皆数”的观念,那又是怎么一回事?明乎此,方才可能得到中国科学发展问题的线索。在1997年春间,汤一介先生邀我到中国文化书院演讲,于是我把思考这些问题所得初步看法做了个综述,其后讲稿在乐黛云先生的《跨文化对话》创刊号上发表题为《论<大汇篇>的源流及影响》,后经扩充后复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由是涉足西方科学史。但这些想法头绪纷纭,一时难以贯通,所以不久就索性抛开,任由它在心底酝酿。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刘钝兄邀我主持“竺可桢讲座”,我这才重新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西方科学自远古至近代的发展做了个鸟瞰式综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张艳华女士听完一个月的课后,建议我把讲稿出版,我轻松愉快地答应了。不料这竟然是个艰困、漫长旅程的开端,要经过整整五个寒暑的摸索、挣扎和奋斗,《继承与叛逆》一书方得以面世,而我从接触以至全力投入科学史,不知不觉也已二十余载。
此后遂不时有机会参加像纪念《几何原本》中译四百周年那样的学术会议,认识像吴以义那样专注和认真的科学史家,乃至为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同事做专题演讲,这就是其中几篇相关论文(《<几何原本>在不同文明之翻译及命运初探》《好的故事:评吴以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动力学小史: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之由来。至于有关科学哲学之文(《科学进度的历史有规律吗?》),则起源于读到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有感,又适逢新创办的《香港联合报》约稿,于是以《不可爱的真理》为题发表了多篇轻快的短文,评论它以及波普的《科学发现之逻辑》这两部科学哲学经典。它们后来经汇集和重写,蜕变成目前的版本。这也是我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整体看法:它试图为科学发展寻找规律是不智的,因为不但所得结果有诸多缺陷,不能成立,而且在方向上是舍本逐末,这在科技飞跃发展之今日诚为可惜,但也可能是无可奈何之反映。
至于本书第二辑所收,则是对当代科学家的记载、探讨、评论。我很幸运,虽然早已经放弃物理学的工作,却因缘际会,得以认识两位大科学家。其中高锟远在成名之前已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成为相熟同事,后来他接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与我公私交往都不少(《以洞见改变世界——贺高锟得诺贝尔奖》《不失童真的科学家——秋日怀高锟》);杨振宁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经常来港中大访问,由我负责接待,故此得以相熟,无所不谈,成为忘年之交(《杨振宁的世界:在物理与对称之外》《有幸识荆四十载:记我所知道的杨振宁》《对中国科学史家的挑战:杨振宁两部传记读后》)。本辑所收文章大多与他们二位直接有关,至于议论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那两篇文字(《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从四种传记看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智力超凡者的悲剧》),则分别是受杨先生以爱因斯坦的两本传记相赠,以及《奥本海默》那部具有震撼力的电影所触发的。最后,霍金是物理学天才、天生残障和商业炒作“三位一体”的不可思议结合。到21世纪初,他不但在西方,而且在中国,都一样被捧得通红。由于《人民日报》的盛邀,我写了本辑末那篇短文(《霍金:科学与消费社会的悲剧英雄》)以应命。
在17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对人类社会影响不大:它只是极少数人对于宇宙奥秘锲而不舍的追求。从那时以迄20世纪50年代三百年间,它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的动力,科学家群体不断扩大,但关键人物、思想、论文和书籍的脉络仍然很清晰,有迹可循。然而,在过去半个世纪间,科学的加速发展使得它牵涉人类文明越来越多的方面和层次,再也无法和工业、技术、医药、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外交等无数领域清楚分别开来。换而言之,科学带来了人类整体的融合与蜕变,而后者又反过来推动它的发展,两者构成了不可遏制的正反馈,也就是不断加速的连锁反应,至终后果如何,无人能够逆料。不到两年前,人工智能通过“大语言模型”(LLM)的应用而获得突破,由是能够应用自然语言学习、思考和对话的所谓“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GPT)横空出世;而今日,它竟然已经跨越“语言模型”,亦即仿真阶段,发展至具有推理能力的更高层次了,那当是人类文明已经非常接近蜕变“奇点”的最好说明。在如此时刻来为这本文集写几句话委实令人感慨,因为我们所熟悉、所了解的那个秩序井然的世界正在快速变异乃至消失,而溯本追源,人类之所以面临如此难以想象的剧变,正是由于本集所论述和分析的那些在其初大部分是出于好奇的探索。

《周髀算经》(《周髀》)为我国现存最古数学及天文著作,近代中外研究者很多,对其成书年代、版本源流、数学发现(主要是勾股弦定理,即商高定理)、所用天文数据及其理论(主要是所谓陈子宇宙模型)都做过详细考证和论述。然而,《周髀》本文简略,总共只有6000余字,可以引证的相关资料亦复不多,所以这些研究留下不少疑点和困难。本文试图从与前稍为不同的两个角度来讨论《周髀》:其一,根据整体结构和体例来推测其性质和源流;其二,对个别疑难提出解决的设想(Hypothesis),而不是用直接推理方法,寻求证明解决。
在1920年代,《周髀》的成书年代曾经钱宝琮和刘朝阳两位先生详细考证,判断为西汉末至东汉初之间,即公元1世纪初前后,这在目前似乎已为多数人所接受。但古代著作之最后成书和书中观念、论据的形成并非同一件事,二者年代可以相差很远。这一点许多论著都已提及,但又似乎不甚重视,特别是没有对其所涉及的意义加以正面讨论。
例如,李俨在判定上述成书年代之后补充说:“不过书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在成书之前早已产生。”钱宝琮在讨论“盖天说的产生时代“时承认“至迟在春秋时期,中国天文家已有立表观测日影……的科学方法。盖天说中勾股测量方法的起源可能还在春秋以前”。近年许多作者以《周髀》的整体等同于盖天说,并且据以详细比较浑、盖二说的优劣,似乎也并未对《周髀》的时代和内部结构问题加以注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