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通古斯人的心智丛(全三册)
》
售價:NT$
1639.0
《
帝国潜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
》
售價:NT$
490.0
《
鲨鱼大图鉴:世界现生536种鲨鱼完全解读
》
售價:NT$
2189.0
《
世界美食丛书:面包+咖啡(2册)
》
售價:NT$
1000.0
《
化学工程发展战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
售價:NT$
2540.0
《
新冠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导 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及康复
》
售價:NT$
230.0
《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
》
售價:NT$
1474.0
《
遇见清朝
》
售價:NT$
653.0
編輯推薦:
该书堪称学术巨擘。作者团队凭借深厚学术功底,为我们还原西方语义学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往昔论著的深度挖掘,展示语言学史的多重价值,不仅梳理史实、彰显史论,更能提供新线索,激发读者新思考,构建起 “原著展示—提要述评—读者思考”的学术时空。
內容簡介:
本书为李葆嘉学术团队“重建西方语言学史”三部曲的第二部,依据一手文献,参考二手资料,基于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展示西方语言学史150年的恢宏画卷。
传统语义学的诞生与哈雷大学的古典学、阐释学氛围有关,与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紧密联系,其成长得益于语文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和人类学,其历史取向突显语言知识积淀,心理取向突显概念认知变化,语境取向突显交际话语行为。现代语义学的三大基石是心智语义场、语义解析法和关系语义学。当代语言学的若干新理论可以追溯到这些往昔论著中。
關於作者:
李葆嘉,江苏东台人。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现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章黄学派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南京语义科技学派的奠基人。秉持用中国传统方法研治西方学术,近年来合作完成“重建语言学史三部曲”:《尘封的比较语言学史:终结琼斯神话》《失落的西方语义学史:重建恢宏画卷》《揭开语言学史之谜:基于语言知识库重建历史的21世纪使命》。
刘慧,江苏南京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合作管理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语言学史、教育管理学。
殷红伶,江苏泰兴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句法语义学。
目錄 :
凡例 001
引论 走进西方语义学史
第一节 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004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004
二、欧洲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005
三、世界语言学史的研究轨迹 007
四、中国学者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 009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西方语义学史研究 010
一、开拓性专著:戈登的《语义学史》 010
二、丰富化专著:聂利奇的《欧洲语义学理论》 012
三、相关性专著:吉拉兹的《词汇语义学理论》 013
四、早期的勾勒:乌尔曼的“语义学简史” 014
五、失落的历史:对当代英国学界误说的澄清 018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025
一、贾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025
二、束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026
三、张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027
四、徐著的西方语义学史简介 027
第四节 西方语义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030
一、探索创说者及其学术背景 030
二、倡导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 030
三、译介西方语义学代表论著 031
四、寻绎语义学传入中国路径 031
第五节 西方语义学史研究的关键术语 032
一、汉语的“语意”和“语义” 032
二、外语的“语义学”及其研究者 033
三、地域:“西方”和“欧美” 034
四、时间:19 世纪20 年代—20 世纪60 年代 036
第六节 西方语义学史的研究框架 037
第一章 德国语意学的开创及传承
第一节 莱斯格开创语意学 042
一、莱斯格的语法学三分 043
二、修辞手法是词义变化的途径 045
三、语意学研究的逻辑—历史取向 046
第二节 《语意学或语意科学》述评 047
一、意义演变的原理 048
二、据义选词的原则 063
第三节 哈泽的历史—哲学语意学研究 076
一、意义演变的三种途径 076
二、哈泽和莱斯格观点的异同 077
第四节 赫尔德根的逻辑—历史语意学研究 079
一、区分形式和功能的语法系统 080
二、语义演变类型和词汇实例分析 080
第二章 德国传统语意学的发展
第一节 语意学研究的心理转向 085
一、民族心理学与意义研究 086
二、赫克特的心理语意学 090
三、海伊的心理语意学 092
四、冯特的心理语意学 093
五、罗森斯泰因的心理语意学 096
六、古斯塔夫·巴利的命名心理学 097
第二节 语义演变的类型及原因 098
一、托布勒的语义演变分类 098
二、波特的语义演变类型和认知语义探索 099
三、托马斯的语义演变类型及原因 101
四、卡尔·施密特的语义演变原因 102
五、斯托克莱因的语义演变三阶段 104
六、斯特恩的语义三角和语义演变理论 107
第三节 不同维度的开拓性研究 112
一、保罗的正统语意学 112
二、魏格纳的交际语意学 116
三、魏兰德尔的理解语意学 119
四、埃德曼的多义性研究 122
五、师辟伯的情感语意学 125
六、琉曼的语义演变矢量及其力量 127
第三章 法国语义学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语言有机体学说和语言自然主义 138
一、本哈迪、施莱格尔、洪堡特、葆朴的论述 138
二、贝克尔的语言有机体学说 140
三、缪勒、施莱歇尔的语言自然主义 141
四、生物学对语言学的学术反哺 142
五、从生物学方法转向心理学方法 143
第二节 查维的词汇观念学研究 145
一、基本词语的自然家族 146
二、词汇学和观念学 146
三、查维学派与布雷亚尔学派的争论 147
四、舍瓦莱的语义演变类型及其原因研究 148
第三节 利特雷的词典语义学研究 148
第四节 达梅斯泰特尔的词语生命及意义研究 149
一、语义演变的生物—修辞特性 150
二、围绕语义学创新的讨论 152
第四章 布雷亚尔再造心智语义学
第一节 语言心智规律的探索 159
一、布雷亚尔的早期研究 159
二、布雷亚尔的中期努力 161
三、布雷亚尔的晚期集成 162
第二节 《语言的心智规律:语义学简述》译介 166
一、表否定的肯定词 168
二、引导条件的连词 171
三、表转折义的连词 175
四、分词的及物力量 176
五、意义的专化原则 178
第三节 《语义学探索·研究旨趣》译介 180
一、试图探索的内容 181
二、语言研究的目的 182
三、语言研究的危机 183
四、语言变革的原因 186
五、心智规律的普遍性 189
第四节 《语义学探索》述要 190
一、语言的心智规律 191
二、词义如何界定 196
三、句法如何组构 205
第五节 布雷亚尔的学术遗产 213
第五章 法国传统语义学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语义学研究的进展 217
一、梅耶的语言和社会结构研究 217
二、查尔斯·巴利的风格学与语义研究 224
三、尼洛普对语义学观点的梳理 227
四、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心理—社会行为研究 229
第二节 心理语义学研究的进展 233
一、波朗的心智和语言理论 233
二、罗德特的语义变化心理分类 236
第三节 格拉塞列的完整语义学探索 237
一、语义学的基本观点 238
二、动态语义学、静态语义学和比较语义学 239
三、首次为社会语言学命名 243
第四节 卡努瓦的语义变化类型研究 245
一、语义变化的三种类型 245
二、两种语义变化系统的对比 246
第六章 英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第一节 意义语境观的形成 259
一、洛克的意义观和符意学 259
二、从词源意义观到词语关联意义论 261
三、斯马特的符意学与意义语境观 262
第二节 围绕词典的词汇语义研究 265
一、加尼特批评“词源义垃圾” 265
二、特伦奇的词汇语义研究 266
三、穆雷的符意学研究 268
第三节 赛斯的历史语义学 270
一、语义变化的类型 270
二、语义变化的原因 271
第四节 斯托特的心理语义学 273
一、词语意义的相互作用形成句子意义 273
二、偶然意义取决于话语域 276
三、对韦尔比夫人的影响 276
第五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语义学 278
一、话语行为与情景 278
二、原始语义学理论 282
三、情景性语境理论 285
第六节 加德纳的意义域理论 286
一、言语是情景中的行为 286
二、意义域和家族相似性 287
第七章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 弗斯的情境—功能语义研究 293
一、转向情境中的功能 293
二、典型语言环境和情境意义 294
第二节 乌尔曼的结构—功能语义学 295
一、《语义学原理》简介 296
二、《语义学导论》述评 297
第三节 韩礼德的精密词汇语法 301
一、语法学家之梦 302
二、语境组合的变量 305
第四节 英国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线索 306
第八章 美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第一节 德法语义学的早期传入 315
一、美国的第一位语义学家 316
二、吉布斯的《语文学研究:以英语为例》 318
三、《论语言的主要观念》述评 319
第二节 辉特尼基于普通语言学的语义研究 328
一、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 328
二、语义变化的两种方向 331
三、对德国语言学的批判 333
第三节 对德法语义学的再次关注 335
一、威廉斯首次对译Semantics 336
二、兰曼关于意义映射的研究 337
第四节 厄特尔宣讲德法传统语义学 344
一、词态学与语义学 346
二、词语元素与动态语义理论 347
三、语义变化的四种类型 348
第五节 沃尔波宣讲英国语境语义学 350
一、词语意义与语境 351
二、词语意义的转移模式 352
第六节 语义悲观情结和其他领域的语义研究 355
一、形式描写主义的语义悲观情结 356
二、哲学领域的通用语义学研究 358
三、翻译学领域的语义描写系统 360
第七节 美国语言学研究的语义转向 365
第九章 俄国传统的语义学研究
第一节 俄国的语义学史研究概况 373
一、西欧语义学传入俄国的途径 373
二、俄国学者对语义学史的看法 374
三、中国学者对俄国语义学史的简介 376
第二节 俄国的早期语义学研究 377
一、波捷布尼亚的词汇语义研究 378
二、博杜恩引进并倡导语意学研究 382
三、亚历山大罗夫的词汇语意学研究 390
四、波克罗夫斯基的历史语意学研究 400
第三节 俄国的中期语义学研究 420
一、彼什科夫斯基的词位和词义成分 421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语义学研究 422
三、维诺格拉多夫的词汇—语义系统 425
四、斯米尔尼茨基的音义联系约定论 430
五、兹维金采夫的词汇语义研究 433
六、布达哥夫的词汇语义学理论 438
七、阿赫曼诺娃的词义描写分析 450
第四节 词汇学的特色与语义学的曲折 454
一、词汇学的特色及其影响 454
二、关于语义学的两派意见 456
第十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一块基石:心智语义场理论
第一节 心智语义场理论的形成过程 466
一、伊普森首倡语义场 466
二、特利尔的语义聚合场 469
三、波尔齐希的语义组合场 471
四、魏斯格贝尔阐述场理论 473
第二节 心智语义场理论的学术背景 476
一、语言世界观与中间世界论 477
二、民族精神论和民族心理学 480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场论 481
四、澄清索绪尔结构主义的影响 482
五、不可回避的时代思想背景 486
第三节 心智语义场的两个经典模式 488
一、关于伊普森提出的马赛克模式 488
二、关于特利尔提出的星光状模式 493
第十一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二块基石:语义解析方法
第一节 词汇语义解析的思想渊源 500
一、音素论、原子论和概念基元 500
二、义位、义素和内涵形素 502
第二节 基于社会结构—功能的美国流派 502
一、关于古迪纳夫的成分分析 503
二、戴维斯的基元要素和矩阵图分析 503
三、词汇语义分析的天然切入口 509
第三节 基于语言结构—功能的法德流派 510
一、鲍狄埃的语义分析 510
二、格雷马斯的语义分析 511
三、考赛里乌的语义分析 512
第十二章 现代语义学的第三块基石:关系语义学理论
第一节 形式结构主义的关系语义学 518
第二节 系统意义关系的常见类型 521
一、同义关系 521
二、反义关系 522
三、上下义关系 523
四、部分—整体关系 525
第三节 系统意义关系的联想本质 527
一、系统意义并非独立于指称意义之外 527
二、系统意义的纯粹结构描写并不存在 528
三、系统意义是特定语义关系的心理联想 528
四、与系统意义类似的其他词汇语义关系 529
第十三章 西方语义学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一节 “师辟伯Bedeutungslehre →章士钊”的德国路径 533
一、《情为语变之原论·译序》简述 534
二、《情为语变之原论》所涉“语意” 536
第二节 “安藤正次semantics →王古鲁”的日本中介路径 537
一、王古鲁将semantics 译为意义学 538
二、雷通群将semantics 译为意义学 539
三、张世禄、蓝文海从英语翻译semantics 540
第三节 “瑞恰慈significs →李安宅”的英人来华路径 541
一、瑞恰慈阐述符义学 542
二、李安宅编译《意义学》 543
第四节 “布雷亚尔sémantique →高名凯”的法国路径 545
一、高名凯的《中国语的语义变化》 545
二、王力列出的词汇演变三种方式 546
三、傅东华《文法稽古篇》中的“语意” 547
余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语义学史的忽视原因 551
二、语义学史的主线梳理 553
三、语义学史的开拓推进 555
参考文献 560
《西方语义学论著选译》目录 588
人名汉译表 592
后 记 601
內容試閱 :
前言:曲终奏雅
《失落的西方语义学史:重建恢宏画卷》即将付梓,“重建西方语言学史”三部曲,曲终奏雅……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踏上西方语言学史探索之旅,不放过蛛丝马迹,寻觅资料,总是爱无中生有,草拟陋文,由此逐渐形成新的思路。2010年,将这一旨趣表述为重建西方500年语言学史。从起初的寻寻觅觅、一意孤行到2010年以后的热热闹闹、结伴同行,分为三段旅程,由今及古,穿插漫游,2016—2018年,三部曲陆续成稿。
第一段旅程,“重建现代语言学史”(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手文献50多种)。1998年启动,2010年以来相继参与者有刘慧、邱雪玫、孙晓霞以及叶蓓蕾等。主要论文辑集为《揭开语言学史之谜:基于语言知识库重建历史的21世纪使命》,2021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该论文集前有总论,所收论文除了现代语言学史专题外,还包括比较语言学史、西方语义学史的最初心得。
第二段旅程,“重建西方语义学史”(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一手文献80多种)。2002年启动,2010年以来相继参与者有刘慧、殷红伶、祁曼婷,以及邱雪玫、孙晓霞、司联合、李炯英、陈秀利、朱炜等。2016年完成初稿,此后反复修改,终成《失落的西方语义学史:重建恢宏画卷》。
第三段旅程,“重建比较语言学史”(16世纪到19世纪,一手文献90多种)。2007年启动,相继参与者有李艳、邱雪玫、王晓斌、孙晓霞、司联合、殷红伶、孙道功、刘慧、颜明、刘林,以及张高远、袁周敏等。2018年完成初稿,此后三易其稿,主要成果《尘封的比较语言学史:终结琼斯神话》,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三本书稿搁笔,思考仍未停息……近几年草成的一系列专论,辑集为《作舟篇:基于西方原典的学术史追溯》(包括比较方法论和文化总体观、现代语言学史论、西方中国语
言学史论三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出版。
也许,作为教材的语言学史和作为专著的语言学史存在差异,当然也有第三种。一般而言,教材通常是基于所见相关论著编织而成,需要的是慧眼精选、巧手剪裁、交错成纹,乃至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教材面向的是课堂,具有学术知识的普及功能,其中的论述一般采自学界通常认为的,几乎无须展示所涉历史上语言学家原著的引文,甚至也不必深究所引内容的真伪。以至于有的语言学史读起来饶有趣味,但其弊在于,多闻高谈阔论,未见原著引文(也许有暗引或转述),则难免令人捉摸不透。甚而至于,向壁虚构,于逻辑言之凿凿,于史实空空如也……
罗宾斯的《语言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缺少语义学史的内容,但在批评青年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倾向”时却顺带一笔:
保罗的《语言史原理》(1880,第四章)就是如此例证,而布雷亚尔《语义学探索》(1897)的做法更为明显,尽管他可以凭借把如今广泛使用的术语“语义学”(sémantique)引入语言学而载入史册。(Robins 2001:209)
且不论布雷亚尔“历史主义倾向”的证据何在,先查查sémantique首次见于何时。根据文献,1883年,布雷亚尔在法国希腊研究促进协会上的演讲首次公开提出“sémantique”这个术语,题目是《语言的心智规律:语义学简述》(Les lois intellectuelles du langage:fragment de sémantique)。尽管布雷亚尔采用历史上的例子来阐述语义的感染和专化定律,但是布雷亚尔的研究旨趣或倾向十分清楚。
我们的简述到此结束了,希望有朝一日,如果我们能用少数的例子成功
地展示语言心智规律的知识和语义学的重要性,这将令人高兴。(Bréal 1995
[1883]:282)
1897年出版的《语义学探索》[Essai de Sémantique(science des signifi cations)],第一部分的标题同样是“语言的心智规律”。在“本书旨趣”(英译本 1900)中,布雷亚尔一再强调“心智取向”。
虽然若干世纪以来,人类在语言中已经储存了物质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大
量收益,但是仍然有必要从诉诸心智(the mind)的方面来探索这些。(Bréal 1900:1)
对我而言,其进步就在于,把所有的次要原因撇在一边,而直接诉诸唯
一的真正原因——人类的智慧和意志(human intelligence and will)。(Bréal 1900:6)
既然我试图提出的定律主要是心理规则(the psychological order),所以我毫不怀疑,它们在印欧语系之外也可以得到验证。(Bréal 1900:8)
显然,布雷亚尔语义学研究的旨趣是“语言的心智规律”(当然涉及语言的历史追溯,但是在共时的看台上观看历史的表演)。由此推测,罗宾斯没有研读过布雷亚尔的论著(尽管有英译本)。与之有别,帕尔默认识到《语义学探索》主要不是谈论意义的发展演变:
1897年,M. Bréal 的《语义学探索》在巴黎出版,1900年这本书的英译本问世……鉴于这本书把语义学看作研究意义的“科学”,而且主要不是谈论意义的发展演变,所以是论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的最早著作之一。(Palmer 1976:1)
罗宾斯这样的侃侃而谈,难免想当然。至于“历史主义倾向”这种看法的可能来源,见拙著引论第二节之五(失落的历史:对当代英国学界误说的澄清)。不过,我们也无须苛求,因为这本语言学史属于教材类。只是读者对于“别人咀嚼过的馍”要持审慎态度。
与之有别,作为专著的语言学史,虽然也要参考现有语言学史研究论著(二手文献),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基于历史上的语言学家原著(一手文献)进行研究,才能有新的发现,从而补漏订讹,甚至颠覆陈说。换而言之,作为专著的语言学史,要努力挖掘或首次披露历史文献,对学术史正本清源,才能建立新的或原创知识体系。
基于一手文献研究学术史,需要在一定框架内呈示原著(外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对照方式)。一方面,表明其述评或对其定位言之有据;另一方面,以期读者能从阅读引文中自有心得,避免被语言学史的作者“牵着鼻子走”。当然,原文呈示方式,可能使人觉得冗长。而之所以如此,还因为:一是若干文献都是首次披露(甚至以前闻所未闻),早期文献难以觅见;二是学术史要有“述而不作”的质朴,与其转述或暗引,不如明引。
我们不习惯于自说自话、洋洋洒洒,难免借题发挥,甚至代人立言,而是力求重建历史语境,就原文而识解原意,就学术史线索对其学术定位。作为历史上的学者和当今读者之间的摆渡,拙著要提供的是围绕原著的背景知识(学术氛围、学缘关系、理论来源、疑难注解、学术影响等)和适当的评点和提示,以激发读者共同思考。基于一定框架建构“原著展示—提要述评—读者思考”的学术时空,应是重建学术史的基点。
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西方语义学史之旅……
西溪散人 李葆嘉 谨识
时在2021年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