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廷臣论(汉译22辑)
》
售價:NT$
332.0

《
王安石传(白话版)
》
售價:NT$
286.0

《
大模型智能推荐系统:技术解析与开发实践
》
售價:NT$
658.0

《
外资与俄国社会经济变迁(1861—1914)(结合一手俄文史料和统计数据,分析俄国近代转型之路上的关键因素。)
》
售價:NT$
449.0

《
成长手册随即一本+米歇尔家庭教育百科 父母育儿方法指南大全书籍 影响全球百万家长的科学育儿法一站式解决孩子爱顶嘴有逆反心理TS
》
售價:NT$
1038.0

《
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柒)
》
售價:NT$
347.0

《
别字之辨
》
售價:NT$
653.0

《
AIGC革命-产业升级与商业创新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从扁鹊到张衡,从祖冲之到黄道婆,从华罗庚到蒋筑英,前人的英气勃发,后者的青出于蓝,古今中国科学家们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
內容簡介: |
从古至今,中国拥有一大批科学方面的杰出人才,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科学家们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科学家们在数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书精选了30位中国著名科学家,从蔡伦到祖冲之,从李善兰到华罗庚,等等,用他们的故事告诉现在的我们,学贵精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自己确立人生努力的方向,以一身之正气,为建设中华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關於作者: |
梦溪,多伦多大学校报(中文版)主编,自由撰稿人。
康桥,上海市语文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1985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几十种。
|
目錄:
|
目 录
1. 古代神医 扁鹊 2. 测量天地的人 张衡 3. 世界地理学的先导 郦道元 4. 造纸神工 蔡伦 5. 外科专家 华佗 6. 精确测算圆周率的人 祖冲之 7. 第一个实测子午线长度的人 一行 8.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昇 9. 一个人的“科学院” 沈括 10. 棉纺革新家 黄道婆 11. 给草木排序的人 李时珍 12. 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 13. 用脚步丈量山川 徐霞客 14. 编写17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人 宋应星 15. 近代科学的先驱 李善兰 16. 近代启蒙化学家 徐寿 17. 铁路设计师 詹天佑 18. 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 19. 地质科学的旗帜 李四光 20. 气象专家 竺可桢 21. 桥梁专家 茅以升 22. 万婴之母 林巧稚 23. 实验胚胎学创始人 童第周 24.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华罗庚 25. 几何之家 陈省身 26.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27. 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钱伟长 28.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钱三强 29. 当代毕 王选 30.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蒋筑英
|
內容試閱:
|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会(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张衡的祖父张堪,曾经出任过蜀郡太守和渔阳(今天津蓟州区一带)太守。可是,他却没有什么丰厚的家业,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在张衡年少时,家里的生计时常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维持。虽然家境贫困,但张衡天资聪颖,又能刻苦学习,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文章也写得非常出色。他好读书,却并非是死读书、读死书。随着年岁渐长,书本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他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
于是,张衡17岁始离乡远游,访师求学。他先后到过长安、洛阳等名都大城。在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他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一年以后,他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在洛阳的五六年间,张衡常到太学里去参观,拜访请教各家经师。他没有专门的老师,也不专守一家经师的学说,比较自由,多闻博学,结识了来自各地的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如扶风的马融、平陵的窦章、安定的王符、涿郡的崔瑗等。张衡非常勤敏朴实,经常与朋友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他的好友崔瑗称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张衡从朋友处受益匪浅,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思想与见解。后来,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响的。
100年,张衡由洛阳返回老家。这一年,23岁的张衡应邀出任南阳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在此期间,张衡在公事之余,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写成了《西京赋》和《东京赋》,将他游学时的经历积淀成文字,后又不断改写,不断补充,“精思博会,十年乃成”——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名篇“二京赋”。
108年,张衡辞去主簿的职位,回到家乡专心钻研学问。他志存高远,多次拒绝邀请,一心研究学问而不去营求禄位。后来,张衡开始研读扬雄的《太玄经》。《太玄经》是一本很深奥的书,但张衡在学问上兴趣广博,越是困难,他越要钻研,具有一种不怕苦、不避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不仅读通了《太玄经》,而且写出了《太玄经注解》,绘制了《太玄图》。此后,张衡逐渐转向宇宙间自然现象规律的研究,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理论。
111年,张衡被征召到京师。在尚书台衙门里当郎中,负责起草文书。115年,张衡任太史令。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历法、观测天文气象等,这给他作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他前后两次担任太史令,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这一时期他的建树最为辉煌,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张衡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中运行的规律,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由这些研究结果写成的《灵宪》一书里,他使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他记录了2500颗恒星,并且画出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现在,我们知道在夜间肉眼能够看到的六等星以上的星数,也不过2500颗到3000颗左右。1800年前,张衡就能在天文学上有这样的成就,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在书中说,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对太阳光线的反射的结果。他还根据太阳地天空运行的规律,解释了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道理。他说天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假设在天文学史上叫作“浑天说”。在张衡前多数人相信“盖天说”,认为地是平的,天就像一只碗反扣在地的上方。
根据浑天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天文仪器——浑天仪。其主体是一个装在一条倾斜的轴上的大铜球,上面刻着恒星和南极北极、经度纬度和赤道黄道,可以旋转。另外有一个水平的环,叫作地平线。铜球从东向西旋转,刻在上面的恒星就从东边升到地平线以上,又向西落到地平线以下,正好跟天空中恒星东升西落的情况相符合。
当时的学者对浑天仪这巧妙的构造很是惊奇,但对它是否能准确地演示天象表示怀疑。有的学者问张衡:“张太史,是否能让它演示一下?”张衡说:“我正想请各位大人鉴定一下仪器是否精确呢!”天黑以后,学者们分为两组,一组在关严门窗的屋里看着仪器,一组在屋外观察星空。晴朗的天空繁星点点,不一会儿,屋里的人报告说:“月亮正在升起。”屋外的人也看到天空中升起一弯明月。屋里的人不断报告:某星升起,某星已升到中天,某星转入地下……都与屋外的人看到的实际天象相合。
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这架仪器由铜铸成,形状有点儿像一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这八条龙的龙头分别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每条龙的嘴里都衔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还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铜球便会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138年,有一天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了,铜球落了下来,说明洛阳的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在洛阳的人们却没有感觉到地震,于是人们议论纷纷,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过了没多久,陇西郡(现属甘肃)有人来报告,那一天当地发生了地震。大家这才对地动仪的灵敏度信服了。
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乌。他在五丈高的杆顶上安装了一只衔着花的铜鸟,这只铜鸟可以随风而转,鸟头正对着风来的方向。欧洲曾有一种类似的候风鸡,但比张衡的候风仪晚了一千多年。
张衡晚年受到官僚们的排挤,被调出了京城。此时的他已体弱多病。139年,张衡在洛阳去世,终年62岁。
张衡一生除了有许多发明创造之外,在数学和文学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还是东汉六大著名画家之一。他曾说: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的地位不高,而应该担心自己的道德不高尚;不应当为收入菲薄而害羞,而应当为知识不广博而害臊。张衡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他的学识来源于刻苦钻研,他的成就出自勤奋探索,他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人尊其为“科圣”。
1955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纪念张衡的邮票。1956年,张衡墓与平子读书台得到重修,张衡墓前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有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张衡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1977年,又把太阳系中一个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张衡不仅是我国人民的骄傲,而且也为世界人民仰慕和怀念。
故事中的思考点
1. 张衡在科学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2. 依据张衡的生平事迹,思考他是如何成为一代“科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