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NT$
398.0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NT$
704.0

《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售價:NT$
500.0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NT$
352.0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NT$
296.0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1826.0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NT$
356.0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本书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心理,进一步探讨创业认知模式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从创业环境、创业者认知及其决策行为的互动关系中考虑创业者这个群体的认知发展与行为表现,对理解创业者创业动机和创业行为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高杰,国家能源集团党校党建人事部主任,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国有企业人才发展、国企改革、国企党建等方面的工作与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08—2018年担任《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工商管理学科编写负责人。先后在《技术经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改革与管理》《企业文明》等国家重点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结构
1.4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创业者创业动机的相关研究
2.2 角色认同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2.3 创业行为理论研究回顾
2.4 研究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模型与假设
3.1 创业角色认同与创业决策行为
3.2 创业动机、创业角色认同与创业决策行为
3.3 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研究方法
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4.2 有效样本结构
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控制变量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5.1 相关性分析
5.2 主效应与中介效应
5.3 创业价值感知和创业者社会网络的调节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 6 章 讨 论
6.1 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者角色认同
6.2 创业者角色认同与创业决策行为
6.3 创业价值感知和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影响
6.4 五个案例的比较研究
第 7 章 结 论
7.1 基本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启示和政策建议
7.4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 录
|
內容試閱:
|
本书基于文献回顾,以自我效能理论、角色认同理论和决策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角色认同—创业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
第一,结合认知心理学与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识别了创业自我效能如何影响创业角色认同,进而影响创业决策行为的过程。通过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分析,将其形成的角色认同划分为三种类型——开发者角色(Inventor Role)认同、改革者角色(Developer Role)认同和投资者角色(Founder Role)认同,并以创业角色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探索角色驱动要素(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决策行为的影响过程。
第二,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索了创业者社会网络影响角色驱动要素对角色认同的作用效率,以及创业价值感知影响角色认同对角色感知行为的作用路径。
本书的研究结论也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提升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有利于创业机会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创业者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基础与资源获取情况,客观评价自身的创业机会与挑战,并对自身拥有的社会网络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与信息反馈进行认真识别,将其与创业要求进行比对,从而做出科学理性的创业决策;另一方面要根据预期的创业目标,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培育自身资源获取、创新进取的创业能力。在面对合适的创业机会时,创业者会根据对创业未来前景的预测来提高自己的创业自我效能,只有当创业自我效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形成创业角色认同,进而促进创业决策行为。
第二,根据创业自我效能水平,建立与之匹配的不同创业角色类型。本书所提出的三种创业角色认同——开发者角色认同、投资者角色认同和改革者角色认同基本涵盖了广义的创业者角色认同类型。在角色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如何理性客观地识别自身的角色认同类型,有助于形成相应的创业决策行为,当这种一致性存在时,来自环境的角色支持提供了证明自我的依据,并且增强了相关的认同感,从而提高相关角色行为的可能性。
第三,优化创业环境,培养创业人才。本书始终围绕态度因素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如创业价值感知在创业角色认同与创业决策行为间发挥的调节作用,创业者社会网络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社会各界开展创业引导和宣传,为教育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提供了方法参考及实践指导,同时也为组织内部创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