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NT$
1010.0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NT$
281.0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NT$
500.0

《
囚笼之家
》
售價:NT$
305.0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NT$
653.0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NT$
500.0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美学价值和美学精神的学术著作。也是戏曲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理论的一部教学论著,有其独创价值。本书在梳理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和实践中的美学因素和美学传统。重在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美学精神之整理与研讨,以求戏曲美学精神传。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将中国戏曲美学理论的讨论放置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于全球视野內,比较中西文化与人性异同,辨戏曲之优劣,以利于戏曲发展与研究扬长而避短,取长而补短。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美学价值和美学精神的学术著作。也是戏曲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理论的一部教学论著,有其独创价值。本书在梳理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和实践中的美学因素和美学传统。重在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美学精神之整理与研讨,以求戏曲美学精神传。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将中国戏曲美学理论的讨论放置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于全球视野內,比较中西文化与人性异同,辨戏曲之优劣,以利于戏曲发展与研究扬长而避短,取长而补短。
|
關於作者: |
黄暾炜,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会员,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理事,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 部中央电话教育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等全国赛事专家评委。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成果两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与艺术理论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策划、制作、编剧的京剧、昆剧、越剧、音乐剧、话剧、木偶剧、潮剧、电影作品二十余部。策划制作项目与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重大项目资助,并参演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审、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
|
目錄:
|
导?论
第一节?美与美感?…………………………………………………………………3
第二节?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5
第三节?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7
第四节?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意义?…………………………………………… 29……
|
內容試閱:
|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论其源头,起自华夏文明祈天地庆丰收之仪式与歌舞,经远古之祭祀仪式至明清时代成文艺瑰宝。戏曲艺术不断演进,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和传统艺术之集大成者。戏曲演进几千年,曾赫赫然于近代文艺百花园,现今仍贴近百姓之生活,被津津乐道。其美学精神,亦成为华夏文化传承
与创新之重要资源。外国人看戏曲,或浅尝辄止,褒贬由之,情有可原,毕竟门槛较高,
程式符号各异,常人理解不易;国人看戏曲,风俗爱好或有不同,然皆大体尊重。究其缘由,为尊祖敬老之传统,欣然喝彩者或许非由衷赞叹。至于戏曲形式内容奥妙之处,以往知之者爱之者逐年趋少,批评者忘却者逐年增多。吾辈有幸深处戏曲院校二十余载,交流于各路戏曲名家大师,经其指点研讨与自身勤学好问,多有实践创作兼评鉴教育以引路后辈学者。对戏曲稍有研究,并以推广戏曲美学精神,培育后辈新人为己任。当代戏曲传承力所不逮处由来颇多,非全人力使然,此一时彼一时,
艺有变,人亦非。放眼未来,戏曲当属历史演进之传统,若将重新架构,或推陈出新,或化春泥护花,其形或将变幻,然其美学精华必将滋养中华文明再发展,再繁荣本书非逐时髦之作,但求朴素通俗接地气,比较现今人工智能艺术之虚拟超越戏曲之虚拟,模型功能比戏曲程式有过之而无不及,然戏曲艺术精神仍为丰碑。明清以降,戏曲重表演,秉承中华美学之表意与表情特征,凝练虚拟与程式手段。其虚拟、程式、意象乃至中华天人合一、以和为美之哲学艺术精神,仍指导今日之艺术创作与人性追求。故此,学演、学研、学创戏曲者,重形无可厚非,重意、重美、重神却是要点。中华千年传统艺术创作之方法,美学之精神,时至今日依然生机勃勃。学演、学研、学创戏曲者,贵在挖掘精华,传承美学之精髓,助力中华文艺未来之发展。缘于此,笔者重在戏曲艺术美学精神之整理与研讨,以求传承戏曲美学精神。
戏曲美学非孤立独行,其深耕于中华传统文化,故学演、学研乃至创作戏曲,当深入其根基,立于传统文化之根解析戏曲艺术之美。是故本书诸多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精神之论述,实非多余,而是根本。传统文化为戏曲之根,人性为戏曲之源,立于人性角度解析戏曲美学亦为笔者之追求,是故本书置戏曲于全球视野内,比较中西文化与人性异同,辨析戏曲之优劣,以利于戏曲发展与研究能扬长而避短,取长而补短。成书仓促,诸多不足真诚期待大方之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