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企业 ESG 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
售價:NT$
383.0

《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
售價:NT$
551.0

《
潮起潮落: 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思潮
》
售價:NT$
500.0

《
疗愈经济2
》
售價:NT$
250.0

《
养育是一生的课题
》
售價:NT$
352.0

《
博伊德传:改变战争艺术的战斗机飞行员
》
售價:NT$
449.0

《
苍生渡(共2册)
》
售價:NT$
356.0

《
万千心理·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原著第三版)
》
售價:NT$
643.0
|
編輯推薦: |
1.同类书较少,学术性强。
2.具有学术的延续性,作者在该领域有一定知名度。
|
內容簡介: |
城市环境暴露是一种与城市治理、环境污染、气候等息息相关的概念,城市环境与人民身体健康关系紧密,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书从缓解城市居民环境暴露风险视角切入,研究城市空间建成环境对空气污染、热岛效应多重环境暴露要素的影响机制,为城市更新改造与空间治理提出针对性策略。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健康城市规划理论,完善建成环境与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多种环境暴露风险之间的理论模型;在实践中,能够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标准,提出减小环境暴露风险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有效地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空间治理过程。
|
關於作者: |
袁 满 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注册城乡规划师,入选武汉英才(城市建设领域)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近年来,参与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等省级重点规划项目,获得多项全国及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单卓然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注册城乡规划师。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担任湖北省青联委员、教育*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秘书长、湖北省国土空间低碳生态智能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是华中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纵向课题。发表期刊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是10余种核心期刊审稿专家。
|
目錄:
|
目录 1
目? 录
1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1.1 高温灾害暴露 002
1.2 空气污染环境暴露 005
1.3 轨道交通与环境暴露 010
1.4 社区生活圈与空间治理 012
2 高温灾害暴露
2.1 高温灾害暴露数据与模型 024
2.2 社区高温灾害暴露风险评估 025
2.3 高温灾害暴露影响机制 045
2.4 空间治理策略 063
3 空气污染暴露风险
3.1 空气污染暴露数据与模型 072
3.2 PM2.5 污染暴露的街区空间格局 075
3.3 PM2.5 污染暴露的社区人群分异 098
3.4 空间治理策略 115
4 轨道交通与环境暴露
4.1 轨道交通数据与模型 124
城市环境暴露与空间治理研究 2
4.2 TOD 指标体系 126
4.3 轨道交通的影响评估 148
4.4 空间治理策略 166
5 社区生活圈的评估与优化
5.1 社区生活圈数据与模型 178
5.2 社区生活圈的影响机理 179
5.3 社区生活圈评价模型 188
5.4 空间治理策略 210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本书对城市环境暴露的理论基础、实证案例和空间治理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供对城市环境暴露问题的空间治理方案。中国在过去的4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工业废弃物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暴露研究理论探讨人群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环境污染暴露途径、暴露水平及健康效应,已成为地理、城市规划及公共卫生等学科共同的焦点。要提升我国城市空间治理水平,降低城市环境暴露引发的健康风险,就需要详细调查和分析我国城市环境暴露与空间治理问题,通过实证数据和案例进行问题诊断与机制解释,为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实践指导,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基于武汉市案例研究,以探寻环境暴露的规律以及有效的空间治理策略为研究目标,以遥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数据支撑,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热岛效应、空气污染、轨道交通、社区生活圈等不同类型城市环境暴露特征及其原因和影响,并遵循城市空间治理的基本原则,从空间布局、蓝绿网络、服务设施和健康生活圈等视角提出了空间规划策略,旨在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读者提供实证基础和借鉴。例如,本书在城市热岛研究中,发现热岛暴露受到建筑覆盖、植被覆盖、水体覆盖、建筑密度和建筑形体系数的影响,呈现出高风险区多轴向延展、低风险区沿江环水的空间格局,要针对不同地理区位特点开展差异空间优化,缓解热岛效应。
在地铁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中,发现地铁对沿线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空气质量受到地铁沿线建成环境的配置与空间布局的影响。在低密度城区,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而高密度城区的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反而加剧了空气污染。因此可根据地铁沿线密度选择差异化的开发模式,合理引导中心城区降低人口密度,不宜片面追求沿线高密度开发模式。
本书从城市空间治理角度来认识和处理环境暴露问题,符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充分体现规划的人民性,并能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或建议,增强其可实施性。本书研究对象涵盖多种暴露风险。城市中多种环境暴露风险往往并存且交织,受到多种建成环境要素的混合叠加作用,单一要素、片段式的研究结论未能形成综合性的环境暴露影响机制。本书将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置于同一框架中,创新提出缓解多重环境暴露风险的城市空间优化策略。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以下研究生承担了数据收集、计算分析、图表绘制等方面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张清俞(第1章、第5章)、李尚卉(第1章、第2章)、徐蕾(第2章)、李鸿飞(第3章)、林慧珍(第3章、第4章)、严明瑞(第4
章)、潘浩澜(第5章)、姜浩(第5章)。
4.4.1 改善空气质量的 TOD 规划
首先,TOD模式应确保站点地区合理的土地混合利用,即将不同的用地功能按一定比例有机组合于城市空间之中。因此在进行站点地区详细规划时,应根据城市总规划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及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合理组织用地结构及用地布局。将商业、商务办公等公共服务属性用地布置于核心区内,确保站点地区的用地混合功能最大化及居民外部交通需求*小化。在站点地区外围,主要为连片居住用地,可根据站点功能定位灵活布置部分公共设施或产业设施用地,鼓励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产业项目,并以公园、广场等形式提升蓝绿空间规模。由于站点所处区位及承担的城市功能各有侧重,因此针对不同功能定位的站点地区,外围地区也可采用多种用地类型的组合方式及比例构成。
其次,开发集聚度的提升有利于核心区城市功能的高效率使用、各项设施的高度共享,可减少居民长距离出行需求。因此对于各类型站点而言,都应考虑在站点核心区内布置满足区域范围内居民各项生活需求的高层综合体。同时,分析表明高层建筑区或低层建筑区过多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核心区外应分圈层合理控制建筑高度,避免单一地块内建筑普遍偏高或偏低。在核心区向边缘过渡中布置高层与多层相结合的公共建筑与住宅,通过建筑高度的阶梯式排布,优化站点地区内的风环境,加速空气污染物的扩散,也可以保持适度的人口密度,减小交通流量。
对于道路交通而言,路网密度过低、公交换乘不便捷,是影响站点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需细化路网系统,采取“小街区、密路网”形式,减少交通拥堵情况。增强公共交通设施供给,通过提供共享单车等便捷交通方式,在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中综合考虑轨道交通与非机动交通之间的衔接互补,降低居民对机动交通出行的依赖,确保轨道交通的主导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