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成人心理治疗计划
》
售價:NT$
500.0

《
通胀的教训
》
售價:NT$
352.0

《
婚礼的前一天 穗积漫画作品集
》
售價:NT$
218.0

《
狂野的希望:在灰暗的日子里找到光亮
》
售價:NT$
305.0

《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精华选编)
》
售價:NT$
296.0

《
峰值体验2
》
售價:NT$
347.0

《
经纬度丛书·财与兵:中国近代化与晚清政治博弈
》
售價:NT$
347.0

《
AI生图变现100例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成为能选择未来之善而非一时之善的人,成为能选择人格之善而非顷刻之善的人,成为能选择利他之善而非利己之善的人。
你可能觉得你曾有过两颗心完全重合的瞬间,这样的瞬间让你觉得非常幸福,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边重视人格与人格交汇的部分,边互相尊重对方独自拥有的部分。
当一个人在金钱上自由、拥有很多闲暇、拥有精神上的独立和自己的名字,并作为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的独立女性活出自我时,她肯定活得生机勃勃。
|
內容簡介: |
于1965年开始使用、沿用了近四十年的圣母清心女子大学“人格论”讲义,渡边和子结合自身体验讲述“作为人格,该如何生活”“人活着应重视什么”等内容。如何超越性别、作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人格生活,如何在仅此一次的人生中活出自我,如何珍爱自己,这些是贯穿“人格论”的内容。同时渡边和子分享了女性的成熟与自我意识的扩大:这是一种走出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对“自己以外的人或物”感兴趣的能力。这是一本探讨追寻自我,扩大自我的疆域的女性之书。
|
關於作者: |
渡边和子(1927—2016)
日本教育家,演说家,社会活动家,百万级畅销书作家。
1951年毕业于圣心女子大学,1954年上智大学研究生毕业。1956年进入修道院,随后赴美,在波士顿学院进修。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本,进入圣母清心女子大学(冈山)担任教授,仅仅一年后,36岁的她被任命为校长。在校长的岗位上工作至1990年,后出任圣母清心学园理事长。她曾获冈山县文化奖(学术领域)、山阳新闻奖(教育领域)、三木纪念奖以及由冈山县社会福祉协议会颁发的济世奖等奖项。
|
目錄:
|
第一讲 在上课之前 /001
第二讲 人格 /013
第三讲 人格与人格性 /083
第四讲 关于理解人类 /091
第五讲 爱 /131
第六讲 人的尊贵 /169
第七讲 人格性的特征 /187
第八讲 精神洁净 /215
第九讲 成熟 /265
|
內容試閱:
|
写在序言前
于昭和40年(1965年)开始使用的“人格论”讲义,如今依然被用于圣母清心女子大学的课堂上。
距今约15年前,有位听过“人格论”课程的毕业生——她毕业后在冈山的一家报社工作——建议我将这份讲义出版成书。她说她会先将我的授课内容用磁带录下来,再根据录音写成文字。在她的热心帮助下,这份讲义最后作为《渡边和子著作集》(共5卷,山阳报社出版)的第4卷《道路》出版。
这份讲义自昭和63年(1988年)出版以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最近,在PHP研究所的帮助下,这本已成绝版的讲义,再次被出版成册。由于我几乎没有改动书中的内容,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书中所举事例,均为15年前的例子。
现在,每年我都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为两百多名学生讲授“人格论”。在我讲课时,每个学生都认真听讲,从不会私下小声说话。为了不辜负学生们的热情,即使内容没有任何变化,我每年也会重写讲义。
“人格论”是我以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学的讲义为基础,结合自身体验讲述“作为人格,该如何生活”“人活着应重视什么”等内容的一份讲义。
有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曾如此写道:“听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考试而做笔记。在这期间,还曾因为觉得老师说的都是漂亮话而心生排斥。但是,在这之后,在我工作、结婚、育儿的过程中,我多次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话,而且这些话在不知不觉间都成了我心灵的支撑。”
不过,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毕业生中也有离婚的人。当我收到“某位毕业生已离婚”的消息时,与我住在一起的修道院的修女曾笑着对我说:“是不是修过‘人格论’的缘故啊?”
如何超越性别、作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人格生活,如何在仅此一次的人生中活出自我,如何珍爱自己,这些是贯穿“人格论”的内容。这样的内容也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吗?
进入21世纪后,不仅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可代替人工作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正是这种时候,我们才更应该多多思考“人的不可替代性”“人人都渴望得到的爱、自由”等问题。若本书可以让读者想起“现代人容易遗忘的东西”,我将深感荣幸。
平成15年1月(2003年1月)
渡边和子
两个人之间,或者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亲近程度,不一定和开放(openness)的程度有关,但一定与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uniqueness)的程度有关。确实,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亲密与开放程度有很深的联系。当心灵被“关上”的时候,爱就不可能存在。说爱不可能存在,可能说得有些过头,但不向彼此敞开心灵的大门,总是隐藏自己的两个人之间是否有真爱,我对这个问题持消极态度。因为真爱都存在于如实接受对方之时。只有一方主动给对方看自己存在的问题,而对方也能如实接受,这两人之间才存在爱。但是,毫无保留地说出,并不意味着亲密度就高。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我觉得,相信并尊重你爱的人还留有你无法完全了解的部分,并承受由此所带来的孤独感,才是一个人拥有成熟的、可长久持续的爱的表现。而想拥有和了解对方的全部姿态,是充满孩子气的爱的表现。为了拥有成熟的爱,为了长久地交往下去(如果你爱某个人,你就会想一直爱下去),我们就必须拥有彼此不了解的部分或无法了解的部分。
当你了解对方的全部后,你就会觉得对方没有吸引力。而如果保留着未知部分,你就总能在对方身上发现新东西,感受到对方的魅力。在你感叹“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原来他有这样的一面”或“自己培育的孩子,原来也会说这样的话”时,伴侣间的新鲜感、为人父母的感动,便能从你的心底涌现。我觉得朋友间也是如此,我们也不可过于鲁莽地踏入对方的世界。如果我们已彻底了解对方,我们就会因没有新鲜感而厌倦对方。我觉得,如果我们想经常体验紧张的新鲜感,就必须承受由无法完全了解所带来的孤独感。由无法完全了解带来的孤独感分两种:一种是想了解对方的人因无法完全了解而感受到的孤独,另一种是想全盘说出却又努力控制自己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我认为,当彼此尊重对方身上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时,真正的爱和信任才会存在于这两人之间。
我很少参加毕业生的结婚典礼,偶尔参加的时候,我会想:“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里一直过着完全不同生活的两个人,今后要生活在一起,不努力了解对方可不行啊!”夫妻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既有看上去互相理解实际上有分歧的时候,也有在一起生活后发现对方与之前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时候;既有被误解的时候,也有误解对方的时候。人际关系这种东西,交往不深的时候你觉得很容易处理,交往得越深入,你会觉得越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