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史·剧作卷Ⅲ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工人戏剧(1978-2000)

書城自編碼: 411670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戏剧
作者: 郭富民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00885368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6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香乘(珍藏版)
《 香乘(珍藏版) 》

售價:NT$ 1010.0
何以为名
《 何以为名 》

售價:NT$ 265.0
时刻人文·1723:世界史的10扇窗(从全球史中的10位人物,管窥18世纪世界的格局与变化)
《 时刻人文·1723:世界史的10扇窗(从全球史中的10位人物,管窥18世纪世界的格局与变化) 》

售價:NT$ 347.0
躺椅和舞台
《 躺椅和舞台 》

售價:NT$ 434.0
甲骨文丛书·日本社会的历史
《 甲骨文丛书·日本社会的历史 》

售價:NT$ 556.0
最后的捕鲸部落
《 最后的捕鲸部落 》

售價:NT$ 296.0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

售價:NT$ 500.0
国家及其废墟:希腊的古代、考古学与民族想象
《 国家及其废墟:希腊的古代、考古学与民族想象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镌刻工人心声,钩沉时代舞台
熔铸抗争、理想与集体记忆的戏剧史诗,见证中国工人文艺的百年峥嵘
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100周年
中国工人戏剧首次集结成册
內容簡介:
“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史”丛书是国内首 部系统梳理中国工人戏剧百年发展历程的大型文献集成,以剧作汇编与史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全景式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戏剧从萌芽、发展到繁荣的壮阔图景。丛书共五卷,以历史分期为脉络,精选代表性工人题材剧作,辅以珍贵史料与深度理论阐释,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的艺术记录,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实践的重要见证。

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工人戏剧,是近一百年的事。
过去一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工人戏剧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艺术精品,这些作品记录了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历程,也是我们当代中国工人乃至当代中国人的重要精神食粮。此外,工人戏剧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工人戏剧运动多种多样的形式给我们今天开展工人戏剧活动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样板,对我们的戏剧思维有多方面启发。
——郭富民
關於作者:
郭富民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创作总监。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编辑兼撰稿人。1991年开始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在中国话剧教学、研究、评论和创作领域深耕近四十年。著有《中国现代话剧教程》《插图中国话剧史》《世界当代文学史》《元首传》《世界史通俗演义?当代卷》等,创作、制作舞台剧《美人鱼》《断腕》《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目錄
001 报春花
093 灰色王国的黎明
179 谁是强者
275 我肯嫁给他
373 血,总是热的
463 黑色的石头
537 OK,股票
621 人跟人不一样
673 工人世家
內容試閱
序 言
郭富民

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工人戏剧,是近一百年的事。
在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治国理念中,工人是主体,是主导力量。中国人能否生存,要看农业,而中国社会能否发展,要看工业,要看工人阶级的状况。从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关于工人阶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历来是头等大事之一。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戏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初步考察,二十世纪的工人戏剧作品就有500部以上,题材来自工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可见其规模之大,波及面之广。这里面有大量工人作者的作品,还有大量戏剧名家之作,比如曹禺、老舍、夏衍、田汉、陈白尘、丁玲、李伯钊、沙可夫等人都写过工人戏剧,其中有的还是工人戏剧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因此,中国现代工人戏剧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不可小看。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戏剧研究的权威机构,一向非常重视工人戏剧。1962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选的《工人戏剧选》,就是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欧阳予倩作的序。欧阳予倩在序言中对中国工人戏剧的成就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工人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有感而发,台词都比较生活化,同时也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生活提炼不够,但是可以看出在不断进步。欧阳予倩对工人戏剧创作的未来抱有很大希望,可惜当年他就去世了,未能看到此后进一步的发展。这本《工人戏剧选》收的是“大跃进”期间三年的工人创作,只收了短剧。在这前后,各地的工会组织也编辑出版过一些当地当时的工人戏剧作品,但是从未出版过一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百年中国工人戏剧集,这与中国工人的社会地位、影响力和工人戏剧的发展状况是很不相称的。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这个方针到了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从当今世界的产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趋势看,机器人正在大规模地代替人类从事程序化的劳动,替代传统的工人。而那些更多涉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机器无法替代的社会劳动,对未来的工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未来社会的生产领域,工业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农林牧副渔等传统农业生产也将逐步实现工业化,而这工业化也是未来方式的工业化。在全面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情况下,工人这个身份将意味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意味着身心健康的极佳状态。所以党和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工人阶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建设最有效、最有活力的方式之一是——戏剧。
过去一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工人戏剧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艺术精品,这些作品记录了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历程,也是我们当代中国工人乃至当代中国人的重要精神食粮。此外,工人戏剧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工人戏剧运动多种多样的形式给我们今天开展工人戏剧活动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样板,对我们的戏剧思维有多方面启发。因此,现在出版一套“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史丛书”,恰逢其时。
从大量现存的工人戏剧作品看,它的独特价值不可替代,它的思想内容不可替代,它的艺术价值也不可替代。
从思想内容看,工人戏剧与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反侵略战争密切相关,它是被压迫者的呼号与反抗,它是呐喊的艺术,是反抗的艺术;它与左翼思潮密切相关,它是底层社会躁动不安的写照,是推翻旧政权、打破旧秩序的意志展示,是战争年代的杀伤性武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革命武装的兴起与工人运动密不可分,而工人运动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就是工人戏剧运动,戏剧是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手段。三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工人戏剧运动组织是蓝衫剧社,蓝衫剧社旗下的戏剧活动在当时覆盖了很大一部分地区,蓝衫剧社的分支机构和剧团名目繁多,非常活跃。
早期到工人中间去开展戏剧运动的人,基本上都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派出的。金山在《回忆蓝衫剧社》一文中,详尽叙述过他在1932年至1933年间,接受中共上海地下党的任务,到松湖铁路机厂开展工人戏剧活动的经历。金山的经历自身就很有戏剧性。他从铁路机厂的学校入手展开工作。学校的校长对共产党的活动自然有高度的警觉,但是这校长却是个戏剧爱好者,同时又是个官迷,他希望他所领导的这个学校在厂里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影响,使他能够在仕途上更有竞争力。而他如何才能把学校办得有特色、有影响呢?就是借助戏剧。这时候,本来对戏剧一窍不通的金山,被学校的进步人士推举到校长面前,说是请来的戏剧专家,可以帮助学校搞戏剧。金山的工作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此时的金山,虽然不懂戏剧,但是他本能地有个看法:演戏就是以夸张的动作在台上大喊大叫,并且作为导演,必须以身作则,一招一式都要给演员做出样子来。于是他和他的演员们的排戏就成了纯粹的体力活,一场戏排下来,所有人的嗓子全都喊哑了,并且所有人的招式和叫喊方式都跟导演金山一模一样。当然,每场戏结束后,全体人员也都汗如雨下,精疲力竭了。好的一点是,大家感情都很充沛,态度很诚挚,校长来看了排练,也肃然起敬。首场演出有田汉编剧的《一致》,一开场就是一群涂满油腻与煤烟的赤裸的奴隶,蓝光打在身上像饿鬼一样沉默,对面是按照金兀术脸谱化妆的奴隶主,手持金银怒视着奴隶们,这时一个年少的女奴被拖到奴隶主面前,奴隶主随心所欲地侮辱、蹂躏她,女奴苦苦求饶,奴隶主身边的丞相不但不帮助女奴,反而拿皮鞭抽打女奴,要她恭顺地配合奴隶主的折磨。在这过程中奴隶们渐渐躁动起来,发出低沉的呻吟,随着皮鞭的抽打,奴隶们的呻吟渐渐变成了怒吼,最终全部挣脱了锁链,扑向奴隶主和丞相,尽情地痛打。此时此刻,台上台下的喊打喊杀声混成一片,随即是雷鸣般的掌声。这部戏本来是要连演三场,但是首场之后无法为继了,因为所有演员的嗓子均已喊哑不能出声,扮演奴隶主和丞相的两位演员也都被打得遍体鳞伤,需要治疗休养几天。这次演出效果之好,远远超出预期。工人师傅中有位彪形大汉看得非常专心,演出结束后他对剧组说,你们演得不错,但是那些赤裸的人看起来不太像工人,另外你们喊叫得太厉害了,一边喊叫一边打,其实不用喊,一拳就打倒了。他用手指向扮演奴隶主的演员说,真打的时候没人喊叫,只要一拳就够了。这演员当时心想:幸好这个工人没有在台上扮演反抗的奴隶。
金山从此走上了戏剧道路,后来成了载入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的人物。
这是工人演剧的普遍情况:初心是要在工人群众中进行政治宣传,演戏只是宣传的方式而已,同时也是掩护政治宣传的手段,但是在这过程中,工人群众自身的戏剧天性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观演关系中发自内心地倾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表情和动作渐渐纳入了戏剧表演的形式,随着后来的专业进修和专业指导、学习提高,他们这些人反倒成了对表演最有心得体会的一批人,而戏剧的种子也在工人群众当中逐渐传播开了。
在战争年代,戏剧不仅被用来做宣传鼓动,甚至直接用作对敌斗争的战术。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一开始就形成了军事斗争和文化宣传两个战线,戏剧成了文化战线的生力军。正如张惠良在《导演工人演剧的兴趣及方法》(《抗敌周刊》)中所写:“话剧跟着敌人的炮火在突飞猛进着。它从一般唯美的艺术家和享乐主义者们的手里挣脱出来,投入了大众的怀抱。舞台上固然演剧,铺板搭成的草台也演剧;没有台的街头巷尾还是演剧。有钱的看戏,没有钱的一样看戏。更进一步的是一向只有从事戏剧工作的人才演戏,而如今是连观众甚至是一般知识低落的劳苦大众也跟在一块儿演戏了。这戏不是咖啡、可可,而是一种武器!宣传民众、组织民众、教育民众的一种武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很多戏剧家在指导工人演剧的同时,也深为工人群众自身的戏剧天分所激动,一些工人不仅能表演,也能编剧。在一次讨论会场,很多人谈了自己的感受。戏剧家丁皑说,有一次在工厂,有个年轻女工被工头搜身,刻意地在身上乱摸,引起骚动,随后这个女工又被日本监工毒打,整个车间的工人停工抗议,日本监工受到震慑,只好赔礼道歉。工人们随即把这件事编成小戏上演,全厂工人看得群情激昂。另一次,为纪念五卅演剧,演一个工人家庭的生活,演出形式像化装演讲一样,没有剧本,只是分派了角色:谁是糊涂老太婆、谁是“好人”老头子、谁是明白的姑娘、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矛盾、后来如何全家都觉悟了。上台后大家演得有声有色,入情入理,观众都看不出舞台上是现场发挥,并没有剧本。
在参加工人演剧的活动中,内行经常需要向外行学习。崔巍谈到自己的见闻时说,“有一次到浦东高桥去演《工人之家》,演得极好,台上哭了,台下的农民倒哈哈大笑起来”。专业的戏剧工作者往往打不破与观众的隔阂,而工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往往大受欢迎。他甚至说,现在“女工的演技真了不起,我想有公开的机会来卖卖票的话,真会骇倒有组织有训练的演员的”,所以要向工人学习。他后来编过一个有象征色彩的哑剧,全用动作表现,必要时用简单的声音来表示,这样观演之间没有方言的障碍,效果不错。在农村演话剧,特意用旧戏的手法,打破四堵墙的拘束。工农观众一般都有观看旧戏的传统,所以更容易接受。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戏剧又是鼓舞工人劳动热情、促进生产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戏剧家凤子曾经著文记录了北京市工人戏剧演出的盛况(《记首都十八单位工人联合演出》):
“从十月十六日至廿一日,参加工厂有十八个单位。演出节目有歌咏、话剧、秧歌、活报剧、快板剧、腰鼓、霸王鞭、工人舞等。六个晚上,在只容几百人的小礼堂,前后观众几达五千人,而百分之九十是工人。此外文艺界戏剧专家前辈们欧阳予倩、田汉、赵树理、丁玲、王亚平等几十位,都担任了评判委员。”
上海的工人演剧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风起云涌。解放初期,全市就迅速成立了一千三百多个工人业余剧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工人话剧团激增,戏曲组织更多。国棉十五厂、申新九厂这样的工厂,戏剧组织甚至已经按车间和生产班次建立起来了。戏剧成了工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天然饭店演出过一部叫作《服务态度》的小戏,几乎是全体职工上台表演他们服务态度的变化,他们自己说:“我们每演一次这个戏,等于我们的服务态度做一次深刻检查。”演剧成了工作回顾、工作总结,在游戏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的戏剧会演也很多。1953年5月,举行了工人文艺观摩演出,包括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等项。1954年12月,又举行第二次工人文艺观摩演出,形式繁多,百花齐放。1958年5月,15个区和海员、铁路、医务三个产业工会举行话剧会演,有300多个单位、450多个剧目参加,70%以上是由工人创作的。在各区会演选拔的基础上,由上海市工会联合会从6月2日到17日,举行工人话剧(活报、朗诵)展览周。演出的57个话剧和活报中,有52个是由工人创作的。同年12月,又举行了1958年上海市群众文艺创作会演。有些活报剧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素、明朗、自然、亲切,各有其独具的风格。有些演出从真人真事的活报剧,发展到艺术加工较为完整的独幕剧,艺术上更为成熟了。工人演剧虽然都是业余行为,但是并不满足于业余水平,有的演出还能运用不同的题材,吸收民族传统,有所革新。如一〇六工厂的《伙食房大跃进》,把相声和戏剧结合;国营第一毛纺织厂的《拷花大衣呢》,用拟人手法把呢绒形象化,吸收戏曲的传统,配合敲击乐器,展开故事情节,并且自如地用了独白、走圆场、自报家门等旧程序表现新生活。有的演出随着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时而是快板剧,时而是相声剧,时而演变成方言话剧、塑像剧、朗诵剧,有的是话剧加唱、话剧结合戏曲,各尽巧妙。工人阶级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在戏剧舞台上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武汉的工人演剧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工人演工人”“工人演生产的事迹”的口号,工人在戏剧舞台上也当上了主人。1950年5月2日起至6日止,第一次工人献剧观摩会演上,全部已实行了“工人演”“演工人”,有28个工人单位参加演出,近千名工人做了演员,从34个节目中,有14个剧本是经过改编的,12个是工人自编的。在日常生活中,各工厂间的文娱活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秧歌剧、快板剧、歌剧、话剧、京剧。在随后的几次观摩会上,演出内容越来越丰富,参加的单位也更多,自编自导自演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人们自豪地说,咱们工人在生产上做模范,在舞台上也要做个能手。
仅以以上几个城市为例,可见1949年后,演剧已经在工人群众中被广泛地普及,并且成了工人阶级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行业演剧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十年,就已经成立了专为各业工人服务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话剧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建筑歌舞剧团和中国地质部文工团。这些剧团上山下乡,哪里有工人,他们就到哪里演出。中国铁路文工团跑遍全国各铁路线,甚至到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里,为修建共青团铁路的工人演出。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里,他们经常背起服装乐器,步行十几小时,为森林工人和铁路工人跳舞演戏。建筑歌舞剧团为建筑工人演出。有一次,刚下火车他们就遇上八级大风,刮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见五指,鹅毛大雪扑面飞来,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但他们仍坚持演出;晚上就跟工人同住在窑洞里,工人把他们当作中央派来的亲人看待,纷纷给他们送大衣、被窝御寒。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话剧团在三门峡的现场上,即时把现场的新人新事编成节目登台表演,工人看了戏说:“感谢文工团,献礼有两样:五百光脊梁,六十万斤汗。”中国地质部文工团长年累月到深山荒野去为勘探工人演出。在柴达木盆地一带,有些地方是苦水区,有些地方甚至是无水区,每天早上每人只能有一碗水漱口洗脸。他们有一次到镜铁山去慰问勘探队,白天在帐篷里演出,热得喘不过气来,晚上却穿上皮袄还感到冷,他们就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在广场上演出。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话剧团曾上吕梁山为山上的炼钢工人演出。工人们跑出几里路迎接剧团,又放鞭炮又喊口号,锣鼓喧天。剧团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在庙台上演出。演出《把一切献给党》的时候,由于台子太小,演员一不留神摔下舞台,观众七手八脚把他抬到台上,继续演出。山上天气冷,下着小雨,观众一面烤着火,一面打着伞看戏,台上演出不停,台下观众不走。
北京举行的铁路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中,张家口铁路业余文工团的话剧《火焰千里》获得一致好评,后来才知道编剧之一是一个售票员。剧本虽然还不够完整,但气势磅礴,生活气息浓郁,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精神面貌都真实、生动,很有感染力。表演上,也突破了一般的业余演出水平。虽然还是工人演工人,但他们已不完全是本人上台,依靠生活本色感人了,他们有意识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些形象已经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色彩。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大连船渠锻工厂工人王水亭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幕三场秧歌剧《二毛立功》受到广泛欢迎,出了单行本,还被收到了劳动出版社出版的《戏剧集》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十余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工人戏剧已经从零散的演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大范围的,普及全国的戏剧艺术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牛马一般的苦力,而是享受丰富精神生活的新型劳动者,不仅是欣赏文艺的主人,并且渐渐学会了掌握戏剧这个工具,成了舞台艺术的创造者。同时,专业戏剧工作者也在努力适应新社会的新生活,有的作品既能适应时代要求,又能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比如鲁煤等人创作的《红旗歌》,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个性鲜明,台词也很有时代特色。此剧在北京、天津、南京、重庆、兰州等城市陆续演出,受到观众,特别是工人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居然能连续演出将近二百场,在南京的演出也突破了当地话剧演出的卖座纪录。
“文化大革命”中,虽然社会处在大动荡之中,但是工人演剧并未停顿,除了一系列《海港》这样专写码头工人的戏剧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几次全国性的文艺会演,也给工人演剧提供了大量机会。这一时期,舞台演出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但是普及程度却前所未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六亿中国人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跳、人人会表演,工人演剧、工人文艺活动仍然非常活跃。从这个角度看,戏剧的生命力,包括民众的戏剧天性和热情、戏剧适应社会环境的灵活性,都是难以磨灭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文化复苏的浪潮,工人演剧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报春花》(1979年发表,编剧崔德志)、《灰色王国的黎明》(1980年发表,编剧中杰英)、《谁是强者》(1980年发表,编剧梁秉)、《我肯嫁给他》 (1980年发表,编剧洪晖、杨欣)、《血,总是热的》(1981年发表,编剧宗福先、贺国甫)、《双人浪漫曲》(1983年发表,编剧王正)、《阿混新传》 (1983年发表,王辉荃执笔)、《黑色的石头》(1987年发表,编剧杨利民)等作品都曾长演不衰。这些作品如“反映处于改革、调整时期工业战线沸腾生活的《血,总是热的》《谁是强者》《灰色王国的黎明》等剧,摆脱了抽象地描述方案之争、上马下马的俗套,敏锐地抓住了因社会变革所激发起来的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紧紧地把握住现实生活的各种复杂现象和内在本质的有机结合,着力去表现规模宏伟的历史进程中的各个不同侧面。”对于这样的作品,剧作家、评论家林克欢给了很高的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工人戏剧与其他领域的戏剧一样,市场意识日渐浓厚,政府和企业主导创作演出,更强调主旋律,主旋律戏剧也在努力追求市场效应。与此同时,工人戏剧的民间团体也开始崭露头角,2002年五一劳动节,有个名叫“打工青年艺术团”的民间机构宣布成立,后来改名为“新工人艺术团”。“新工人艺术团”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值得关注的一笔,因为剧团关注的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独有的一个群体——新工人群体。这个“新工人”最早的称呼是“民工、农民工、打工人”,但这些称呼一直被这个群体所拒斥,直到后来称他们为“新工人”,这才固定下来。这个团体做音乐、做电影,也做戏剧,在皮村还建立了“新工人剧场”“打工艺术博物馆”“工人大学”“工人之家”。艺术团演出的两部话剧《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和《城市的村庄》,不仅受到新工人的欢迎,也受到了学术界、戏剧界的关注。
“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史丛书”所收的戏剧作品,主要是工人题材的作品,有工人创作的,也有戏剧专业工作者创作或者编剧、工人联合创作的。在工人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伴随着工人戏剧的创作演出活动,资料浩如烟海,选目难免有遗漏,民国时期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仍,散佚比较严重,因此搜罗不易。万事开头难,此事尤其难,但是也必须有人开这个头。这套“百年中国工人戏剧史丛书”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被学界、戏剧界和工人群体所关注,能在资料上有新贡献,并且对当代工人戏剧运动能有借鉴和启发。
有一首传唱已久的歌叫作《咱们工人有力量》,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而未来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证明工人的力量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也表现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上,戏剧将助力工人群体在未来社会始终处在主人翁的地位,始终是世界的主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主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