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透过地图看欧洲格局:从拿破仑时代到冷战时期
》
售價:NT$
551.0

《
柳岸居藏日本画
》
售價:NT$
857.0

《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
售價:NT$
1010.0

《
历史深处的南丝路 一部关于南丝路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
售價:NT$
403.0

《
中国航天立体翻翻书
》
售價:NT$
296.0

《
国家工业密码
》
售價:NT$
653.0

《
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所得税:从起源到1820年上下册
》
售價:NT$
1010.0

《
舞乐中国·佳人的长袖舞
》
售價:NT$
204.0
|
內容簡介: |
数字时代,一系列新型权利涌现:隐私权被转型升级为个人信息被保护权;数据相关的数据财产权、数据来源者权、数据公平利用权被提出;人工智能输入端的数据训练权利、使用端的算法解释权、输出端的作品著作权争议不断。本书指出,所有法律权利都不应离开部门法的制度视野;数字新型权利所面对的问题则与传统部门法的典型场景并不一致,因此对其分析还需要突破单维部门法的制度想象。从多维部门法的制度视野出发,本书试图准确理解数字新型权利,实现知识的视角升维与制度的转型升级。
|
關於作者: |
丁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中山大学工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耶鲁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Modern China》等中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信息保护:原理与实践》等著作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高人民法院重大项目等十余项课题。
|
目錄:
|
导言 新型权利的涌现与争议
第一编 个人信息权利
第一章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人际关系与人机关系
一、人际关系与人机关系的法律拟制
二、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差异
三、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适用场景
四、《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五、结语:权利保护的制度模块视角
第二章个人信息权的自决:从告知同意到多维治理
一、告知的性质:合同、声明与权利
二、制度困境:信息过载与决策疲劳
三、告知的另类用途:从二维到多维
四、告知同意的重构:迈向多维治理
五、结语:权利保护的多维主体视角
第三章个人信息权的救济:从个体侵权到公共治理
一、比较视野下的个人信息司法保护
二、迈向治理型的个人信息权利之诉
三、个人信息侵权之诉的不确定难题
四、迈向治理型的个人信息侵权之诉
五、个人信息侵权之诉的制度性重构
六、结语:权利保护的多部门法视角
第二编 数据相关权利
第四章数据新型财产权:从排他性保护到行为保护
一、基于财产权理论的数据权益分析
二、从财产权保护迈向行为主义保护
三、政策法律协调下的行为主义保护
四、结语:作为非排他性的数据权利
第五章数据来源者权:从一般性赋权到沟通型权利
一、数据来源者权的内容与制度目的
二、数据来源者权的困境与法理反思
三、数据来源者权的原理与制度重构
四、结语:作为沟通治理的数据权利
第六章数据公平利用权:从一般性赋权到数据治理
一、数据公平利用权的现有制度方案
二、现有制度方案的问题与法理反思
三、数据公平利用权的法律原理重构
四、数据公平利用权的法律制度建构
五、结语:基于行为治理的数据权利
第七章数据爬虫权利争议:从统一界权到个案判断
一、互联网爬虫与数据权利归属争议
二、数据权利主体性归属的四种观点
三、数据权利主体性归属的法条分析
四、数据权利主体性归属的后果分析
五、数据权利主体性归属的个案判断
六、结语:基于场景案例的数据权利
第三编 人工智能相关权利
第八章人工智能训练中的数据权困境:重构公共性
一、现有数据权利对数据汇聚的挑战
二、原理分析:大规模微型权益聚合
三、人工智能训练中的数据权利重构
四、结语:数据权利的公共领域之维
第九章人工智能决策的算法解释权难题:重构信任
一、算法解释权的不同解释及其争议
二、算法解释权的适用困境及其分析
三、算法解释权的深层法律原理分析
四、算法解释权法律制度的重新建构
五、结语:算法权利的沟通信任之维
第十章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争议:重构人机关系
一、比较法下的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
二、基于自然权利与人格保护的分析
三、基于功利主义与激励理论的分析
四、独创性与作品人格的法理学反思
五、著作权制度的拆解与功能性重构
六、结语:版权权利的人机关系之维
结语 在多维部门法制度中理解权利
|
內容試閱:
|
总序 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
未来已来!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区块链、基因检测与基因编辑技术等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屏障,开始以我们从未预见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普及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整个人类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已经到来的这个未来,令人印象深刻。人生而渴望自由,却无时无刻不身处网络中;人生而渴望平静的生活,却每分每秒都无处躲藏。人类有很多美好的想法,总想“鱼”和“熊掌”能够兼得,我们中国人就此还贡献了一个成语叫“两全其美”。但生活的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一定会失去些什么。如果我们想享受农业社会的田园风光,就一定会付出物资相对匮乏的代价;如果我们想享受工业社会丰富的产品,就一定会牺牲恬淡、自然和舒适的生活;那么如果我们想享受人工智能时代的便利,我们准备付出什么?如何能够让人类的获得最大化,让付出的代价在人类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可能就是未来法治要着重去思考的问题。
2017年9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集中优质资源,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就是为了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法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法治研究院要成为促进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及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具有创新实力、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能够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并力争具备在这些新兴学科领域与世界顶尖法学院平等对话和竞争的能力。目前,未来法治研究院已经会聚了一支具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多元,年龄优势明显,国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学术团队。未来法治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问题,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已先后组织了多期未来法治读书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和前沿讲座,正逐步起到学术引领作用。
未来法治是一个需要充分展现人类想象力的领域。如果说到现在为止,改革开放已经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国人向世界展现的主要是我们的学习能力,那么改革开放未来的四十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段,中国人需要向世界展现的,应主要是我们的想象能力。面对人类还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要给出适合我们的答案;来到人迹罕至的区域,要留下我们的脚印;我们要在还没有路的地方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组织出版这套未来法治研究丛书,就是试图展现未来法治研究院年轻同事们的学术想象力。我一直相信,对于一个百年来不断从人类共同文明中汲取营养的民族,能够对解决相同的问题提出更好的方案,能够对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出我们的回答,才是这个民族能够对人类共同文明作出的最好回馈。
让我们一起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
王轶
于明德法学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