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论集
》
售價:NT$
857.0

《
简明晚清史
》
售價:NT$
551.0

《
鲜血、火焰与黄金:伊丽莎白一世vs.凯瑟琳·德·美第奇
》
售價:NT$
449.0

《
纹样密语:东方装饰艺术全书
》
售價:NT$
500.0

《
舞乐中国·大师的曲与剧
》
售價:NT$
204.0

《
法教义学的一般理论
》
售價:NT$
760.0

《
百花谱
》
售價:NT$
398.0

《
美国文明观察全三册(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大家钱满素美国文明三部曲,国内一流的美国文明研究著作)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覆盖高中学段全学科,涉及课内外校内外全过程全方位。
本书聚焦于打破青年师生思政教育的隔裂问题,全过程、全方位整合大思政教育资源,激发青年师生在思政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青年师生思政学习共同体”,进而培育兼具深厚家国情怀与扎实品德素养的新时代青年,为高中思政教育的变革注入强大动力,促进青年师生更好地成长发展。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上海市西中学31个优秀项目化学习案例,涵盖活动、学科及跨学科三类,涉及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及不同学段。每个案例从项目背景、设计到实施完整呈现,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模板,解决“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的实践难题。书中详细描述项目实施过程,并辅以学生学习证据,真实展现课堂样态,助力教师参考应用。同时,案例中的实践经验也为教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素材,对推进项目化学习具有启发与借鉴价值。
|
關於作者: |
方秀红,上海市市西中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特级校长(书记),正高级教师。静安区“特级书记工作室”主持人。曾荣获全国优秀德育工作校长、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岗位建功标兵、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育德之星”、静安区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党建、德育、教育管理等领域。曾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项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效,一些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教育 部重点课题结题鉴定良好、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结项优秀或良好等。多篇论文获全国、上海市一等奖,或发表在期刊杂志上,或被收进正规出版的相关著作中。专著《为了生命之花的绽放:上海市市西中学生命教育探究》,合著《空间引发的学习变革:上海市市西中学“思维广场”解码》《优势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等。
杨靖华,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上海市市西中学课程管理处主任。曾获得静安区园丁奖、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第28届优秀教师君远奖。2018年,“依托《个性化学习实践与指导手册》促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获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优秀案例一等奖。教学成果《思维广场教学中主题讨论的设计与优化——以地理学科为例》发表在《地理教学》上,并于2023年在第四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成果大赛中荣获论文类二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缘起
第一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基因解码
一、 学校的办学追求和文化传统
二、 学校的文化传承和目标演进
三、 学校的德育基础和发展展望
第二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时代呼唤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二、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 青年师生思政工作割裂的弊端
第三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理论依据
一、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基本内涵
二、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理论支持
三、 高中青年师生特点的共性与差异
第二章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认识
第一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核心概念
一、 国内外青年师生思政相关文献研究概况
二、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核心概念界定
三、 高中学校青年师生主要思政内容共育点
第二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目标建构
一、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研究目标
二、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研究框架
一、 研究内容的总体框架
二、 研究内容的重点难点
第四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研究过程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 研究的步骤过程
第三章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实践
第一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组织机制
一、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组织机制建构背景
二、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组织机制基本框架
三、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组织机制实际运行情况
第二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操作机制
一、 基于育人方式转变的日常课程教学
二、 基于参与体验创造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 基于考察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分享机制
一、 基于青年大学习平台的共学共享
二、 基于青年党校课程的多样化分享
三、 基于各类主题性活动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激励机制
一、 建构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激励机制的意义
二、 建构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激励机制的做法
第四章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成效
第一节 促进了新型青年师生关系的建构和教学相长
一、 各类导师自主选择上青年教师广受学生青睐
二、 各类选课讨论场上青年教师颇受学生欢迎
三、 班级管理和课后文体活动中青年师生关系融洽
四、 先进教师民主推荐中青年教师广受学生认可
第二节 增进了青年师生的家国情感与社会责任
一、 青年师生施展才艺筹集慈善资金
二、 青年师生自主筹办高中生公益微电影大赛
三、 青年教师勇于承担扶贫援疆支教责任
四、 青年师生积极树立理想向党组织靠拢
第三节 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水平
一、 青年教师学科育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 实践课题让青年教师逐渐成熟
三、 论文撰写让青年教师日臻进步
第四节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的研究成果
一、 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得到了积极的促进
二、 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
三、 青年师生思政共育互促研究的成果与辐射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市西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好学力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学校的文化特质,也是学校深厚的办学基础。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注重师生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培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有生命力的学校,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始终能在各种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各类挑战中,以勇者无惧的品质,坚定信念,保持定力,拥有不断向前的动力,深耕不停步。多年来市西中学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任务的先行者,一路走来,不断地创新突破。早在2012年,学校就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校园内,前瞻性地规划并建设智慧校园,打造“思维广场”“漫思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开放式的新型学习空间,以创新实践体现对课程改革的深刻洞见,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的办学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回应如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命题上,学校始终在不懈努力。
本书是学校持续深耕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其所基于的课题为如何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基层经验,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课题由学校党委书记方秀红老师领衔,以“五史”教育为抓手,聚合全校力量,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学习资源,形成了本校的学习实践范本。这是在市西中学多年的课程改革成果基础上的又一重要实践成果。课题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如何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如何设计和开展学校思政教育以及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探索,形成了本校方案,提供了本校经验。
第一,党建工作与学校业务深度融合。高质量队伍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基础,更是检验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志。由党委书记牵头承担队伍建设的课题研究,不仅统筹整合资源,同步落实部署,重点推进实施,而且提出了党建工作的校本内容和实践方式,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课程体系统整,与教学方式改进、学习组织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深度结合,为深化实施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第二,探索支持教师发展的思政教育内涵和价值目标。学校以“五史”教育为抓手,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并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教育使命。课题研究既是实践推进的过程,又是价值不断强化的过程。教师在学习理想信念的内涵和要求中,理解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师的历史视野和方法,带动了学科的教学创新,促进了跨学科的整合,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了师生的素养。
第三,提出探索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方向和实践方法。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课题提出并探索了师生共育互促的机制,这对什么是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教师规范与专业责任等研究都极具价值,这将是改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突破点。多年前学校打造智慧学习的环境,已为新型教学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课题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深入提出共育的内容和实践方式,从主体相互影响、共同责任以及互相成就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机制。当然,作为具有突破性和长远性的思考,师生共育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学校出版课题成果,不仅体现了其敢于反思经验、不断挑战自我的专业责任,而且给全体教师提供了共同参与学习发展的路径和平台。只有教师成长才能影响学生成长,只有教师发展才会促进学校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