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主机器人导论
》
售價:NT$
407.0

《
何处为家:雪莉·哈扎德和唐纳德·基恩的书信情谊
》
售價:NT$
449.0

《
和虫虫面对面
》
售價:NT$
346.0

《
何谓明治(历史学堂)
》
售價:NT$
296.0

《
古典的别择(艺文志·古典)
》
售價:NT$
265.0

《
弱关联:在旅行中探寻检索词
》
售價:NT$
250.0

《
稷下先生(稷下学宫的历史探究,稷下先生的故事再现)
》
售價:NT$
347.0

《
我和她们不一样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芥子园画传》也叫《芥子园画谱》是学习中国画技法的重要入门书,是我国古代版本最多、印数最大、影响最大的画谱,堪称我国古代画谱的巅峰之作。问世三百多年来,《芥子园画传》成为无数学子步入画坛的启蒙书,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套书注重版本优化,完整地保留了清初文人画论的原始风貌,由于本书画面无图片拼缝瑕疵,主打画面自然舒朗清晰。内页皆依原画稿精准复刻,墨色层次分明,设色清雅古丽,尽显康熙年间金陵刻书的高超水准。本书采用高清印刷,精准阐释古典原文,补充注释与步骤详解。巧妙化解繁体文言隔阂,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初学者,都能轻松领略本书的艺术精髓。本书以专业精神把控了画面的节奏与情感,突破了版画线条的呆板束缚,让每一笔都蕴含着文人的精神品格,使本书成为中国画笔墨精髓传承的经典范本。本书对原《芥子园画谱》的章节内容进行了有机拆分和有机组合(兰竹,菊梅,草虫花卉,翎毛花卉,山水,树石,人物等),单册价格亲民。
|
內容簡介: |
(250字以内)《芥子园画传》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入门书,本册系统地介绍了传统国画兰竹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本画谱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它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芥子园画传?梅菊卷》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国画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传》作为进修的范本。
|
關於作者: |
(100字左右)
徐宇峰籍贯浙江兰溪,现任芥子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董事、李渔文化研究会(筹)副会长,芥子园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兰溪市文旅大使,兰溪市政协第十四届特邀委员,李渔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一位始终怀有“产业报国”情怀的企业家,徐宇峰通过“将文化融入设计,将设计融入产品,将产品融入服务。”的独特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目錄:
|
概 述
4
梅 谱
4
芥子园画传二集 梅谱(上册)
4
芥子园画传二集 梅谱(下册)
22
菊 谱
45
芥子园画传二集 菊谱(上册)
45
芥子园画传二集 菊谱(下册)
59
|
內容試閱:
|
《芥子园画传》又名《芥子园画谱》,由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美学
家、生活家李渔倡编而成,最初刊行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传统绘画发
展到高度成熟阶段的产物。作为一本中国画技法图谱,《芥子园画传》为
人们提供了一套系统且易于理解的学习指南。它以图文并茂、分类明确、
摹绘精到的特点,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成为无数艺术学子步入画坛的启
蒙之书。
三百多年来,作为人们研习和欣赏中国画的重要工具,《芥子园画
传》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每种题材下又细分不同的技法
步骤和文字说明,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中国画技
法的知识要点,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对照学习。许多著名艺术家,如齐白
石、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丰子恺、陆俨少等都是
通过临摹这本经典著作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芥子园画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不仅影响了世界美术的
潮流,还被视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可以说,《芥子园画传》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普及教育都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把《芥子园画传》重新整理修缮,还原了当时彩色套印的
全貌,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本套书运用传统课徒稿的展现方式,通过
一笔一画的示范和白话文注释,使学习者能够直观地学习到运笔、施墨、
构图等基本技能。学习者通过模仿和练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
的艺术魅力,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徐宇峰
甲辰腊月 于金云芥子园
青在堂画梅浅说
画法源流
唐人以写花卉名者多矣,尚未有专以写梅称者。于
锡有《雪梅野雄图》,乃用于翎毛上。梁广作《四季花
图》,而梅又杂于海棠、荷、菊间。李约始称善画梅,
其名亦不大著。至五代滕昌祐、徐熙,画梅皆勾勒着
色。徐崇嗣独出己意,不用描写,以丹粉点染,为没骨
画。陈常变其法,以飞白写梗,用色点花。崔白专用水
墨。李正臣不作桃李浮艳,一意写梅,深得水边林下之
致,故独擅专长。释仲仁以墨渍作梅;释惠洪又用皂子胶写于
生绡扇上,照之俨然梅影;后人因之盛作墨梅。米元
章、晁补之、汤叔雅、萧鹏搏、张德琪俱专工写墨。独
扬补之不用墨渍,创以圈法,铁梢丁橛,清淡胜于傅
粉,嗣之者徐禹功、赵子固、王元章、吴仲圭、汤仲
正、释仁济。仁济自谓用心四十年,作花圈始圆耳。外
此则测茅汝元、丁野堂、周密、沈雪坡、赵天泽、谢佑
之,为宋元间之写梅著名者。汝元世称专家,佑之但傅
色浓厚,学赵昌而不臻其妙也。明代诸公,尤多善此,
未分厥派,各擅一长,不暇标举。唐宋以来,画梅之派
有四:唯勾勒着色者最先。其法创于于锡,至滕昌祐而
推广之,徐熙始极其妙也。用色点染者为没骨画,创于
徐崇嗣,继之者代不乏人,至陈常一又变其法。点墨者
创于崔白,演其法于释仲仁、米、晁诸君,相效成风,
极一时之盛。圈白花头,不用着色,创于扬补之,吴仲
圭、王元章推其法,真横绝一世。考画梅之法,其源流
亦不外乎是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