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和她们不一样
》
售價:NT$
347.0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img.megbook.hk/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27/9787111777861.jpg)
《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
》
售價:NT$
254.0

《
时刻人文·野兽之魂(当代史学大师卡洛·金兹伯格新近力作,不止“微观史学”,展现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
售價:NT$
301.0

《
弱关系创富
》
售價:NT$
296.0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NT$
949.0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NT$
347.0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NT$
245.0

《
清宫与皇家生活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作家曹文芳女士积淀多年、倾力创作的长篇小说佳作。作家以真情饱满的文字,描写了男孩秦小兵与淮剧的不解之缘,以少年视角再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百年发展史,歌颂了传统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力,对当下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表达了肯定与回应。
2.作家以秦小兵、虎娃等小淮班学员在鲁迅艺术学校学习、演出的经历,表现了鲁艺在培养文化人才、保护经典艺术等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从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角度展现了鲁艺精神的先进性,鼓励小读者做一个有信念感、有追求的人。
3.作品注重文学性,作家以大量唯美生动的自然风物描写,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氛围感的水乡环境:空气里氤氲的湿气、河道里穿行的戏船、葡萄藤下的二胡独奏、田野间漂荡的戏声……作家将东方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以精湛的笔力带领小读者领略意境之美,让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
4.资深插画师从心为本书创作了超多精美插图,通过对书中“名场面”的细致刻画,具象地展现了淮剧之美、艺术之感染力。大32开彩色印刷,绿色环保纸,让阅读成为享受。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作家曹文芳女士全新原创的儿童长篇小说。
悠悠糖河水,承载着淮剧的百年荣耀。男孩秦小兵自幼喜爱淮剧,在当地淮剧艺术家的引领、栽培下,他凭借一手出众的二胡演奏技艺,被特招进鲁迅艺术学校的淮剧表演班(简称“小淮班”)。在小淮班里,秦小兵了解到鲁艺辉煌的历史,目睹了淮剧艺人对艺术的热爱与坚守,感受到时代对传统艺术的继任者提出的新要求。在鲁艺精神的感召下,秦小兵和同学们苦练技艺,通过对淮剧的整理和再创作,与瓢城淮剧团一起,把抗战淮剧《芦苇坡》唱到了北京……
小说再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曲折而顽强的发展过程,以少年的视角阐释了传统艺术与人民群众的精神连接。同时,展现了起源于抗战时期的鲁迅艺术学校,在步入新时代后,为强盛中华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小说语言典雅空灵,洋溢着浓郁的诗性气息;情节真实感人,体现了作家对淮剧艺术的长期观察和持久热爱;更因对鲁艺历史的精彩再现和对鲁艺精神的热情歌颂,奏响了一曲动人的爱国主义赞歌。
|
關於作者: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香蒲草》《丫丫的四季》《天空的天》《云朵的夏天》《荷叶水》《银杏树》《石榴灯》《紫糖河》《牧鹤女孩》《巴樱小团长》《天鹅荡》,短篇小说集《栀子花香》,散文集《肩上的童年》《水边的故乡》《我们的父亲》,另有“勇敢长大”系列丛书、“青青童年”系列丛书、“纯美绘本”系列丛书、“小喜鹊幼儿园绘本”系列丛书等。作品曾获冰心图书奖、紫金山文学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国好童书榜、爱阅童书100榜单等。
|
目錄:
|
第一章戏船/ 001
第二章二胡/ 023
第三章糖河村的小淮班/ 041
第四章淮剧的胎记/ 057
第五章水乡淮剧团/ 077
第六章葡萄妈妈/ 099
第七章进城拜师学艺/ 115
第八章九湾小镇/ 129
第九章《穆桂英挂帅》/ 141
第十章瓢城鲁艺学校/ 159
第十一章兄 弟/ 173
第十二章淘汰风波/ 195
第十三章虎娃207
第十四章少年淮剧团/ 225
第十五章芦苇坡/ 241
尾 声/261
后 记/263
|
內容試閱:
|
后记
一部作品的诞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到盐城淮剧团找人,无意间走进了排练的小剧场。舞台上正在排练《白蛇传》,扮演许仙的男孩,活脱脱一个俊朗小生,他不仅相貌堂堂,动作、唱腔、道白也很见功底。台下是几排课桌,孩子们正趴在桌上写作业。男孩唱完戏后,对着台下喊道:“小青和白娘子上场。”
两个女孩放下手里的作业本,套上晾在椅背的戏服,长长的水袖搭在肩头,一路小碎步走向舞台。同学们帮着口头伴奏,有哼旋律的,有打节拍的,有双手敲击木桌增加气氛的。瞬间,两个女孩就入了戏,把小青和白娘子演得惟妙惟肖。两个女孩在舞台上一番表演后,大喊:“该法海上台了。”“来了。”扮演法海的男孩从木桌间一跃,快速上了舞台。两个女孩把长长的水袖搭在肩上飘下舞台,回到座位,脱下戏服,继续安静地写作业。
排练场里没有老师,都是同学们自己在磨戏。学习和唱戏,孩子们切换得如此自如,把我看傻了。作为一个给孩子写书的人,我被这份独特的童年生活所吸引。那一刻,我萌发了为家乡淮剧写一部小说的念头。
淮剧是家乡戏,伴随着我成长。小时候,村头大喇叭每天在播报前后,都会放一段淮剧,村里、学校也经常排演小淮剧。家乡到处是河,到这个村、那个镇演戏,演员需要坐船。当戏船从村前的河流经过时,我们无比兴奋,一直追着戏船跑。从戏里走出的人,女子个个美若天仙,男子个个武艺高强。我们就在谷场上,披着被面做戏服,敲着铜烤炉盖,模仿戏中人物,这是我童年最迷恋的游戏。
淮剧演出的场景烙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种欢悦的精神回眸。仿佛注定与家乡戏曲有缘,进城成家后,我就住在淮剧团对面,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剧团里的人。这么多年,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家乡淮剧被时代挤压,经历萎缩、衰败,又重新崛起的过程。我决定把这些都写进我的小说里。
虽然对家乡的淮剧有所了解,但要写一部戏曲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绝非易事,我便去淮剧团采访,收集素材。
我采访了一群在盐城鲁艺学了两年戏,正随团学习淮剧表演的孩子。这群孩子大多出生在戏曲之家,多少都有淮剧情结。其中有一个男孩,出生在水乡的戏船上,外婆是团长,爸爸妈妈都是淮剧演员。后来,这个男孩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小梅花”称号。从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老一代淮剧人的炽热情怀与坚守,更看到了新一代淮剧人传承淮剧的担当。
我采访了一位著名的花旦演员。20世纪 90年代,淮剧演出市场急剧萎缩,演员们为了生存,纷纷离开剧团,她仍然坚守着。花旦演员的公婆是淮剧老艺术家,全力支持她,剧团发不出工资,一家人养她。他们知道,要是淮剧名角都放弃了,那淮剧真的就无法重返舞台了。
我采访了团长。他讲述了自己九岁到剧团随师学艺,经历了淮剧兴盛与衰落的故事。最困难的时候,剧团的账本上只剩下 50元钱。当时,排练成功的新戏要进京会演,这可需要一大笔钱。经过多方筹资,只解决了部分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演员们坐绿皮火车硬座,到北京后住便宜的人防招待所,自己带锅碗瓢盆烧饭吃,只为了一个信念:把戏演好。
每一次的采访,淮剧人身上涌动着的那份对艺术的赤忱与坚守都令我动容,更加坚定了我写好作品的信念。
采访之后,我查阅各种资料,观看一部又一部经典淮剧和现代淮剧,加深对淮剧的全面了解。
淮剧又称“江淮戏”“江北戏”,起源于苏北盐、淮地区,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淮剧以盐城建湖方言为主,常以六人三抵面(三人表演,三人伴奏)的形式,在船头、街头、村头演唱。
清末民初,一批淮剧艺人闯进上海滩,经历搭墩子、拉帷子,渐渐从茶楼戏园走向专业舞台,有了很大发展,且自成一派,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汇集了一批文化精英,在盐城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用当地淮剧宣传抗日。他们编创了许多新淮剧,开创了创作、演唱现代淮剧的新风。从此,淮剧产生了质的变化,真正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艺术。
1953年,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成立。同年,盐城成立了盐城地区实验淮剧团。1956年,在此基础上,改建成江苏省淮剧团。之后,有关市县相继成立了专业淮剧团。淮剧在苏北盐城、淮安、泰州、扬州,苏南南京、镇江,以及上海、安徽部分地域,有广泛的受众。与其他戏曲最大的不同在于,淮剧是有名的“苦戏”,曲调悲伤,能唱得全场随之落泪。
淮剧发源于苏北,发祥于上海,辉煌于苏沪两地。
淮剧有过昌盛时期,也有过黯然时刻,是淮剧人对淮剧的那份刻骨深情与执着坚守,不断创新和突破戏路的努力让淮剧挨过了寒冬,迎来了新的发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中的孩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专心于艺术创作,深入生活,努力创新,踏实磨戏,向戏曲的本体回归,走进民众,走进校园,传承经典,颂扬时代里的鲜活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小淮班》前后写了五年,经历了一遍遍修改打磨。我并非单单是在写一部小说,而是用文学的形式讲述家乡淮剧的故事,力图呈现淮剧的精魂。孩子们在戏曲表演中的成长,预示着淮剧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祝愿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喜闻乐见的淮剧代代相传,继续大放异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