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NT$
1214.0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NT$
653.0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NT$
7956.0

《
通用动力F-16“战隼”战斗机
》
售價:NT$
949.0

《
日本国志(上下册)
》
售價:NT$
857.0

《
盐铁论(全注全译全本 文白对照) 中国古代经济学奇书
》
售價:NT$
296.0

《
漫画世界航天史
》
售價:NT$
500.0

《
中国茶叶全书【赠'竹影清风”双面织锦茶席+飞机盒】国内全景式呈现中国茶文化的收藏级巨作 中国5000年茶文化一本通!
》
售價:NT$
5090.0
|
內容簡介: |
莫砺锋先生的《师友记》是一部深情回忆师友往事的散文集,收录了50篇怀人文章,分为四辑,记录了他与南京大学程千帆、周勋初及校外学者如萧涤非、孙望、王水照、林继中等良师益友的珍贵情谊。文字质朴生动,饱含感情。本书还插入了大量师友照片,图文并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本书不仅是莫砺锋先生个人的生命记录,更是一部映照中国当代学术共同体精神风貌的珍贵文本,彰显了师道传承与文化守望的永恒价值。
|
關於作者: |
莫砺锋,1949年4月生于江苏无锡,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程千帆先生,1984年获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 著有《莫砺锋文集》(十卷)、《莫砺锋讲唐诗课》等。
|
目錄:
|
序……001
第一辑
百年千帆……003
千帆先生与南京大学……008
《闲堂诗选》跋……035
莫信诗人竟平淡……038
春风沂水令人思……049
好老师,好学生……053
珞珈山下的哀思……058
程千帆先生的本科毕业论文……062
密旨深衷皆肺腑,长书短简俱文章……068
我的两位师母——沈祖棻与陶芸……075
程沈说诗解人颐,早早编书传芬芳……084
沈祖棻的最后五年……090
不息故健,仁者必寿……114
犹能为国平燕赵……120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郭维森先生……127
看似寻常最奇崛……132
落红不是无情物……137
......
|
內容試閱:
|
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亲密的人首推师友。唐人柳宗元说得好:“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可见师友实即良师益友,不良无益之人是称不上师友的。我在30岁之前虽然命途多舛,但也曾有几位师友,在我的回忆录《浮生琐忆》中有所记录。《浮生琐忆》完稿于2002年,但其记叙的内容终止于1979年9月15日。那天我离开合肥的安徽大学,到南京大学来读研。《浮生琐忆》的最后一节说:“下午三时许,火车驶过南京长江大桥……我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口占一绝:‘霏霏江雨散轻丝,帆影依稀客乱思。负笈宁辞千里远?求师已觉十年迟。’我的生命旅程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了三十年,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又将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我呢?”但事实说明当时我是多虑了。那天傍晚我住进南大的宿舍,便认识了同门的师兄徐有富与师弟张三夕,他们成为我新的益友。三天以后,我便见到了导师程千帆先生,从此拥有一位举世难得的经师兼人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进南大来读研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由否转泰的命运转机。真该感谢安徽大学外语系七七级7班的同学们,要不是他们百般怂恿,我怎会才读到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就贸然提前考研!也该感谢南大外语系的老师,要不是他们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科目中设有“第二外语”一门,我怎会被迫把报考志愿从英美语言文学突然改成中国古代文学,从而考入素昧平生的程先生门下!
进入南大以后,我的良师益友日渐增多。1982年我开始在程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程先生觉得我基础太差需要“恶补”,便聘请周勋初、郭维森、吴新雷三位先生担任副导师,与他一起对我进行日常指导。1984年我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程先生邀请萧涤非、林庚、王起、朱东润、孙望、金启华、顾易生等先生为我评阅论文,又请钱仲联、唐圭璋、徐中玉、舒芜、霍松林、傅璇琮、管雄等先生担任答辩委员。这些以前仅从书本上知其姓名的著名学者便都成为我的老师。1985年,我跟随程先生到成都参加四川大学主办的宋代文学研讨会。1986年,我又跟随程先生到洛阳参加河南大学主办的唐代文学研讨会。于是我结识了从事唐宋文学研究的许多学界同仁,其中既有谊属前辈的老师,也有年龄相仿的朋友。再往后我开始独自参加学术活动,结识的良师益友越来越多。我间或以师友为对象写些零星篇章,年来积稿渐多,正好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来约稿,便编成这本《师友记》。
......
彩云之南访老宿
因出差首次来到彩云之南,在春城昆明停留了两天。虽然来去匆匆,但是滇池的万顷碧波、悬挂着天下第一长联的大观楼、西南联大故址的三绝碑、教场中路上繁花似锦的蓝花楹,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行最难忘的情节则是拜访云南大学的张文勋先生,这位九十八岁高龄的学界前辈,其矍铄之状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张先生是先师程千帆先生的老朋友,程先生辞世已经二十余年,其生前友好亦已凋零殆尽,张先生可能是灵光独存的一位。程先生笃于友情,他晚年不再出行后,只要我出差的地方有其故友,常会派我代他前往探望。我曾代他到开封看望河南大学的高文先生,又到南昌看望江西师大的胡守仁先生。如今程先生虽已离去,但是学者之间的友谊理应薪尽火传,老师生前结下的善缘当由弟子予以持续。当我决定赴滇后,便希望能去拜访张先生。但是一查资料,发现张先生年近百岁,便有点犹豫。我一向认为年登耄耋的老人最需静养,不宜有人打扰。于是我与云南大学文学院派来接机的何丹娜老师联系时,便向她打听张文勋先生的近况。没想到何老师一口答应帮我前去预约,她说张先生身体非常健康,精力充沛,完全可以会客。我4月22日下午到达昆明,次日上午在全国阅读大会主论坛上发言10分钟完成出差任务,下午便放心地前往张先生府上拜访。
我虽然从未见过张先生,但对其生平并不陌生。张先生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界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其中如《刘勰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探秘》《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等几种我曾认真拜读。更重要的是,张先生长期在云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且担任领导,是云大古代文论这个全国学术重镇的奠基人。早在1979年3月,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张先生便在昆明主办全国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及教材编写会议”。当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学者心中的余悸尚未消尽,学术研究仍被视为动辄得咎的危险行为,更不用说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了。然而张先生敢为天下之先,竟然联络海内同道举行此次学术盛会,并主动承担筹办会议的繁杂事务。出席此次盛会的学者多达80人,其中包括吴组缃、钱仲联、杨明照、周振甫、马茂元、程千帆、舒芜、顾学颉、蒋孔阳、敏泽、霍松林、王达津、姚奠中、袁行霈、张少康、蒋凡、李庆甲、康伣、吕慧娟、蔡厚示等,可以说当时古代文论界的著名学者,尽在其中。年近九旬的郭绍虞先生未能亲自与会,也以播放录音的形式致开幕词。正是在这次会上,“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宣告成立,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中文学科全国性学会。从那以后,各种学会像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整个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而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就是学术百花苑中的东风第一枝。毫不夸张,张文勋先生及其领导的云大文学院举办此次学术盛会的壮举,在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作为晚辈,我能登门拜访张文勋先生,便带有致敬学术传统的意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