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规则怪谈:无罪的嫌疑人 《规则怪谈》系列小说第三部重磅来袭!
》
售價:NT$
245.0

《
文明与战乱:两宋风云300年
》
售價:NT$
398.0

《
万千心理·成人心理治疗计划
》
售價:NT$
500.0

《
遇阳(全2册)【晋江甜文作者提裙代表作,网络原名《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
》
售價:NT$
407.0

《
通胀的教训
》
售價:NT$
352.0

《
婚礼的前一天 穗积漫画作品集
》
售價:NT$
218.0

《
狂野的希望:在灰暗的日子里找到光亮
》
售價:NT$
305.0

《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精华选编)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浙江工业大学李剑亮教授注的民国词选。选本是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此《民国词选注》编撰的意义,即试图为当代人阅读、欣赏、接受民国词人的优秀词作提供一种重要的媒介。并由此体会词从唐宋演进到民国时的基本风貌。选录的作品,有如下特点:一,创作时间均为民国(1912—1949)期间。尽管大部分词人的生活年代涵盖了从晚清到民国及以后的,但此选本选录的均为其民国时期的,此前的与此后的,不选。二,作品内容健康。不收录不符合当时及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三,艺术成就显著。选录的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上,既有对唐宋词艺术传统的继承,更有民国时代特征的创新。四,编选顺序。分两类,其生年可考者,以出生年份先后为序。然后列其生年未考者。五,选注。每首作品由作品及注释两部分组成。注释部分,包括难句、难词的译解,以及相关本事的笺注。
|
關於作者: |
李剑亮,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长期致力于唐宋文学与民国文学的研究。曾出版专著《流行歌曲与唐宋词》《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等。/李寒晴,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
|
目錄:
|
目录
冯 煦 (1)
清平乐(离忧共浣) (1)
水调歌头(十日九风雨) (2)
沈泽棠 (5)
浣溪沙(红豆轻抛别梦残) (5)
满江红(咫尺珠江) (6)
沈曾植 (8)
清平乐(春风独笑) (8)
李岳瑞 (10)
摸鱼儿(记年时) (10)
水龙吟(武陵春色移来) (11)
霜叶飞(侧身江表) (12)
左桢 (15)
桂殿秋(北关外) (15)
浪淘沙(野老哭江头) (16)
翠楼吟(水落山寒) (17)
王以敏 (18)
如梦令(漠漠风林栖鸟) (18)
邓潜 (19)
渡江云(啼鹃声最苦) (19)
蒋兆兰 (21)
鹧鸪天(蜡炬成灰泪尚红) (21)
踏莎行(红杏光中) (22)
郑文焯 (24)
玉楼春(春阴多误花时节) (24)
玉楼春(惊烟连海掀风色) (25)
夏孙桐 (27)
夜飞鹊(西风暗吹雨) (27)
南歌子(薄霭还明水) (28)
魏元旷 (30)
蝶恋花(连日凄风兼苦雨) (30)
朱祖谋 (32)
浣溪沙(五里东风三里雾) (32)
浪淘沙(何止为飘零) (33)
卜算子(江北望江南) (34)
张仲炘 (36)
菩萨蛮(无花便觉春无色) (36)
沈宗畸 (37)
菩萨蛮(干卿底事缠绵意) (37)
易顺鼎 (38)
霜华腴(柳边控马) (38)
李绮青 (41)
卖花声(秋水碧如天) (41)
满江红(一水东流) (42)
鹧鸪天(琼瑟丁东夜气幽) (43)
南楼令(楼外夕阳明) (44)
况周颐 (46)
浣溪沙(身世沧波夕照边) (46)
李孺 (48)
浣溪沙(雨后泉声最可听) (48)
武陵春(溪上青山山外树) (49)
临江仙(入画江山无限景) (49)
汪兆镛 (51)
浣溪沙(一代伤心杜牧之) (51)
朱青长 (53)
山花子(冷雨微风不解愁) (53)
丁立棠 (54)
浪淘沙(晓起凭江楼) (54)
南柯子(客里春将老) (55)
杨世沅 (56)
一剪梅(南浦骊歌不忍闻) (56)
蝶恋花(彻夜子规啼到晓) (56)
王渭 (58)
虞美人(情场回首欢多少) (58)
卜算子(身段太轻盈) (58)
行香子(月满高楼) (59)
廖恩焘 (60)
遐方怨(花窈窕) (60)
阮郎归(恨深如海倩谁填) (60)
李宝淦 (62)
双荷叶(秋寂寂) (62)
浣溪沙(漠漠轻苔上短墙) (62)
程颂万 (64)
桃源忆故人(凡夫不称桃花意) (64)
王守恂 (66)
清平乐(挽春难住) (66)
唐多令(何处得重逢) (66)
忆旧游(听钟鸣萧寺) (67)
周庆云 (69)
永遇乐(烟密藏箐) (69)
黄人 (71)
清平乐(水长山远) (71)
水调歌头(客里阴晴态) (72)
曾习经 (74)
清平乐(舞衣歌扇) (74)
尉迟杯(长安路) (75)
王允皙 (77)
浣溪沙(别梦凄清记未全) (77)
俞陛云 (78)
浣溪沙(塔影迢迢落雁边) (78)
齐天乐(关山直北烟尘际) (79)
邓邦述 (81)
鹧鸪天(桑叶参差豆叶齐) (81)
石湖仙(轻舟柔橹) (82)
蔡宝善 (84)
浣溪沙(才过苏堤又白堤) (84)
西子妆(孤艇冲波) (85)
梁文灿 (87)
人月圆(十年不到城南路) (87)
徐珂 (88)
浣溪沙(帘幕东风燕子还) (88)
清平乐(残红恋树) (89)
浣溪沙(憔悴江湖载酒游) (89)
洪汝闿 (91)
采桑子(词人都爱西湖好) (91)
长亭怨慢(是何处) (92)
陈洵 (94)
水龙吟(春来准拟开怀) (94)
玉楼春(新愁又逐流年转) (95)
王永江 (96)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何物) (96)
朱兆蓉 (97)
黄金缕(文字千秋终不改) (97)
包兰瑛 (99)
一剪梅(日日扁舟画里行) (99)
杏花天(卖花深巷清明后) (100)
邵章 (101)
虞美人(晨钟暮鼓无时了) (101)
蝶恋花(慢说兴亡门巷燕) (102)
姚亶素 (104)
鹧鸪天(细雨斜风客路遥) (104)
南乡子(疏雨过空庭) (104)
浣溪沙(独对黄花自唱歌) (105)
仇埰 (107)
鹧鸪天(倦鸟仓皇绕别枝) (107)
鹧鸪天(十月江楼惯送迎) (108)
袁毓麟 (110)
好事近(风雨落花天) (110)
林思进 (112)
鹊踏枝(词社阑珊秋已暮) (112)
一剪梅(一缕寒香渐惹蜂) (113)
小重山令(柳暝花飞尽做愁) (113)
卖花声(携手上高楼) (114)
徐自华 (115)
忆秦娥(韵悠悠) (115)
吕景蕙 (117)
满庭芳(南浦歌残) (117)
夏仁虎 (118)
扬州慢(雪苑人稀) (118)
江城子(一春心事恋花丛) (119)
张尔田 (121)
浣溪沙(一别春明又八年) (121)
采桑子(当初曾记临歧语) (122)
临江仙(一自中原鼙鼓后) (122)
左又宜 (124)
浪淘沙(何处望乡关) (124)
张茂炯 (126)
西河(名胜地) (126)
水调歌头(人物浪淘尽) (127)
刘肇隅 (129)
暗香(秦时明月) (129)
杨圻 (131)
临江仙(一夜西风吹不住) (131)
一剪梅(何事年年往复还) (132)
浣溪沙(月照秦淮卖酒家) (132)
王国维 (134)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134)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135)
陈曾寿 (136)
如梦令(棹入藕花深处) (136)
浣溪沙(竹折溪堂夜雪时) (137)
李叔同 (138)
西江月(残漏惊人梦里) (138)
吴汉声 (139)
一剪梅(最恨人间是别离) (139)
一剪梅(烽火家山望眼穷) (139)
一剪梅(战伐经年暴骨邱) (140)
叶恭绰 (142)
采桑子(重门一掩经年静) (142)
卜算子(倦鸟暮孤飞) (142)
浣溪沙(如此江山再见难) (143)
章士钊 (145)
踏莎美人(千载离情) (145)
施祖皋 (147)
一剪梅(斗室萧条梦不成) (147)
郭则沄 (149)
蝶恋花(黯淡边愁催马去) (149)
采桑子(多生总为聪明误) (150)
虞美人(燕泥庭户春无主) (150)
张宗祥 (152)
南歌子(旧订栽花约) (152)
欧阳祖经 (154)
临江仙(眼底楼台兵燹后) (154)
陈协恭 (156)
生查子(山城八载居) (156)
陈世宜 (157)
少年游(连朝风雨近清明) (157)
山花子(万紫千红换绿阴) (158)
沈尹默 (159)
浣溪沙(荷叶香清露气浓) (159)
西江月(脑后尽多闲事) (160)
浣溪沙(户外轻霜暗湿衣) (160)
吕碧城 (162)
生查子(清明烟雨浓) (162)
浪淘沙(寒意透云帱) (163)
汤国梨 (164)
蝶恋花(畅望长河天欲黑) (164)
吴梅 (165)
清平乐(溪山秋晚) (165)
诉衷情(庭锁) (166)
采桑子(舞衣初试惊鸿影) (166)
李国模 (168)
望江南(无个事) (168)
清平乐(平康坊路) (168)
清平乐(九门隘口) (169)
黄侃 (170)
采桑子(今生未必重相见) (170)
邵瑞彭 (171)
归自遥(春又晚) (171)
踏莎行(疑雨疑云) (172)
渔歌子(船家小女字桃根) (172)
刘伯端 (174)
鹧鸪天(前度来时月正中) (174)
浣溪沙(十里平田晚稻香) (174)
何遂 (176)
浪淘沙(门外即天涯) (176)
石志泉 (177)
卜算子(容易别君归) (177)
向迪琮 (178)
御街行(去年佳节当晴昼) (178)
凄凉犯(柳堤尽日潇潇雨) (179)
浣溪沙(天下纷纷未肯休) (180)
袁克文 (181)
踏莎行(春去多时) (181)
汪东 (182)
蝶恋花(日日登楼千百度) (182)
任援道 (183)
木兰花慢(水村风味冷) (183)
陈方恪 (185)
浣溪沙(阅尽千花泪湿衣) (185)
蔡桢 (186)
鹧鸪天(水逝韶华剧可伤) (186)
鹧鸪天(河水长流汴水萦) (187)
烛影摇红(门外荒寒) (188)
胡适 (190)
临江仙(隔树溪声细碎) (190)
虞美人(先生几日魂颠倒) (191)
乔曾劬 (192)
踏莎行(马足关河) (192)
小重山(江树成阴岸草齐) (193)
童季龄 (194)
浪淘沙(木落万山秋) (194)
姚鹓雏 (196)
蝶恋花(梦浅愁深无意绪) (196)
王芃生 (197)
清平乐(才逢春半) (197)
南歌子(激越祢衡鼓) (198)
徐礼辅 (200)
渔歌子(山远江深草未凋) (200)
御街行(琵琶拨尽缠绵语) (200)
刘麟生 (202)
南歌子(翠户深深掩) (202)
浪淘沙(江水共江花) (203)
浣溪沙(茶罢归来语尚温) (203)
叶圣陶 (204)
浣溪沙(难得炊烟一缕斜) (204)
溥儒 (205)
桃源忆故人(秋风吹雁归湘浦) (205)
顾随 (207)
采桑子(水边点点光明灭) (207)
临江仙(眼看重阳又过) (208)
田汉 (209)
虞美人(艳阳洒遍阶前地) (209)
张伯驹 (210)
虞美人(离怀易共韶光老) (210)
满江红(楚尾吴头) (211)
邓均吾 (212)
望江南(江南望) (212)
谢觐虞 (214)
偷声木兰花(春来愿祝春长好) (214)
瞿秋白 (215)
卜算子(寂寞此人间) (215)
黄孝纾 (216)
柳梢青(暮雨潇潇) (216)
夏承焘 (218)
菩萨蛮(酒边记得相逢地) (218)
浪淘沙(万象挂空明) (219)
菩萨蛮(东风才被丝杨觉) (220)
陈寂 (221)
鹧鸪天(百战山河草木腥) (221)
唐圭璋 (223)
虞美人(杜鹃啼彻垂杨岸) (223)
清平乐(离愁无数) (224)
鹧鸪天(飘荡经年总可哀) (224)
徐震堮 (226)
千秋岁(诗无一句) (226)
龙榆生 (228)
鹊踏枝(忽忆故人天际去) (228)
丁宁 (230)
喝火令(梦短愁难遣) (230)
江城子(熟梅天气晚风柔) (231)
鹊踏枝(断雁零鸿凝望久) (231)
詹安泰 (233)
蝶恋花(日日江头愁远水) (233)
凤栖梧(大错铸成谁肯顾) (234)
卢前 (235)
摸鱼子(是何人) (235)
鹧鸪天(世局如棋自在看) (237)
满江红(尚有孤军) (237)
郑骞 (239)
浣溪沙(万木阴阴向晚晴) (239)
木兰花(野花开处无人到) (239)
周炼霞 (241)
西江月(几度低声语软) (241)
何适 (243)
望汉月(为问空中孤月) (243)
渔父(严滩滩畔着羊裘) (243)
陈逸云 (245)
忆江南(江南忆) (245)
沈祖棻 (246)
浣溪沙(碧水朱桥记昔游) (246)
浣溪沙(岁岁新烽续旧烟) (247)
鹧鸪天(独上层楼日又西) (247)
章柱 (249)
采桑子(西楼犹记裁诗句) (249)
玉楼春(年年旧恨新愁里) (249)
汤炳正 (251)
浪淘沙(故国夕阳残) (251)
潘受 (253)
鹊踏枝(锦瑟华年弹指去) (253)
蒋礼鸿 (254)
玉楼春(凭高易到销凝处) (254)
朱奂 (256)
临江仙(故国登临多少恨) (256)
史树青 (257)
减字木兰花(西园旧约) (257)
山花子(谁道今年似去年) (258)
陈夔 (259)
太常引(西风依旧绕庭梧) (259)
西河(歌舞地) (260)
诉衷情(南浦) (261)
王德楷 (262)
踏莎行(暮霭横空) (262)
汪曾武 (264)
菩萨蛮(荒亭寂寞无人管) (264)
采桑子(平生哀乐从头数) (264)
潘承谋 (266)
渔歌子(雾笠烟蓑泛雨湖) (266)
王景沂 (267)
浣溪沙(芳草何曾管别离) (267)
王嘉诜 (269)
鹊踏枝(一尺秋波情几许) (269)
系裙腰(红笺烧了锦囊封) (270)
甘大昕 (271)
鹧鸪天(酒到愁多不易消) (271)
鹧鸪天(独立苍茫袖手看) (272)
白采 (273)
一剪梅(邂逅何缘上玉堂) (273)
吕辰光 (274)
清平乐(琵琶亭左) (274)
李之鼎 (276)
清平乐(归来生计) (276)
青玉案(春愁尽在离人眼) (277)
王耒 (278)
一剪梅(岁岁迎春旋送春) (278)
李遂贤 (280)
烛影摇红(四载重来) (280)
蝶恋花(陕灾奇通人相食) (281)
李维藩 (284)
一剪梅(客邸沉吟感寂寥) (284)
江南春(风剪剪) (284)
采桑子(山妻暖酒殷勤劝) (285)
李 藻 (286)
减字木兰花(昨宵风雨) (286)
|
內容試閱:
|
前 言
读词当以唐宋词为源头。顺流而下,视野所及,则又有民国词在焉。 民国词作为词史发展的组成部分,虽与唐宋词相隔千年,但其形其神仍是一脉相承。 故读罢唐宋读民国,日渐成为读词者的一种选项。
一
在大量阅读民国词人作品的基础上,我们编选了这本《民国词选注》。 一方面是想记录我们阅读民国词的经历,点评一下那些曾经吸引和感动我们的作品,并将其分享给读者。 另一方面是想以此来展示词史的一段历程。 词作为一种颇具艺术生命力的文体,自晚唐五代兴起以后,历经两宋,走向繁盛,光彩夺目,止于至善。 然后一路风雨,行至晚清民国,依然精彩纷呈,犹如雨后天边的一道彩虹。
回首与检视群星璀璨的唐宋词史,学者们采用的一种方式便是以选本来触摸与感悟其中的名篇佳作。 举其要者,有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选注》、龙榆生先生的《唐五代词选注》等。 相对而言,民国词的选本似乎还难得一见。 龙榆生先生曾撰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旨在对有清一代的名家词进行选注,其下限为晚清民初,故民国词的整体面貌未尽呈现。
为此,我们在阅读民国词的过程中,选录了那些能打动我们内心的作品。 阅读对象既有江、浙、沪和北京各大图书馆内收藏的民国时期报刊刊载的词作,更有今人南江涛《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 (2013 年),曹辛华、钟振振《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续编》 (2015 年),朱惠国、吴平《民国名家词集丛刊》(2015 年),曹辛华《民国词集丛刊》 (2016 年)等词学文献。通过逐家逐篇比较,初选五百余篇,继而剔除二百余篇,实选二百三十三篇,可谓民国词海中的浪花朵朵。其他未被选录的作品有待读者进一步去采撷。
二
前人时贤选唐诗宋词大多以三百首为数量取值,盖唐诗宋词各自的创作时间跨度为三百年左右。民国词创作的时间凡三十余年(1912—1949),在相对短暂的时间跨度内选录二百多首
作品,确实需要有一个相对聚焦同时又不乏开放的选择原则与标准。
民国历史虽短暂,但民国词人的经历却显多样。 大体有两类:一是由晚清而入民国;一是生于民国,长于民国。 由晚清而入民国的词人,其创作历史又可分为两种:一部分词人的创作活
动主要在民国前半时期,因为他们的人生在这前半时期终结;还有一部分词人的创作活动则贯穿民国全程。 无论哪一类词人,对他们作品的选录,都以民国时期创作的作品为主。由晚清而入民国的词人,经历了剧烈的时代变迁。 各自的生活、仕途以及遭遇不一,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态度也各不相同。 一种是怀旧而不满当下。 如冯煦的《水调歌头》(十日九风雨)曰:“还恐《霓裳法曲》,换了《念家山破》,凄咽不成秋。 今世复何世,散发弄扁舟。”借用古人“散发弄扁舟”的典故,表示远离这个变化了的尘世。 又如沈泽棠的《满江红》 (咫尺珠江) 曰:“纵楼台,仍旧怆怀谁语。 雁序况伤云畔影,燕巢休问堂前主。”也以旧典来表示怀旧之情。
一种是淡定而顺其自然。 如姚亶素的《浣溪沙》曰:“独对黄花自唱歌。 也知万事总由它。 天荒地老更如何。”表达的是一种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 又如沈尹默(1883—1971)的《西江
月》中写道:“兴来执笔且涂鸦。 遣此炎炎长夏。”流露的是自我遣兴、随遇而安的心境。
后一类词人成长于民国,其创作生涯起步于民国后半期,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是连年的战乱与沉重的磨难。 因而其作品更多关注现实困苦与民族危难,表达内心忧患与民众苦难。 如潘受
的《鹊踏枝》 (锦瑟华年弹指去) 下阕写道:“几日花溪聊小住。行遍花溪,认遍花溪树。 谁解秋人心独苦,江关检点兰成赋。”又如,朱奂的《临江仙》词曰:“故国登临多少恨,惊心片霎沧桑。野旂戍鼓满空江。 重寻葵麦径,犹识旧斜阳。信道青衫无泪湿,何堪半壁秋光。 寒鸦尘土渐荒茫。 江山如梦里,无处问兴亡。”表现了对国土沦陷的悲伤之情。
从民国词人的职业与身份看,也显得比以往时期更为多元。他们当中有政府官员、大学教授、新闻记者、军人、大中学校学生、企业经营者等。 面对如此多元化身份的创作队伍所创作的作品,我们如何来选择呢?
三
从文学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所谓优秀的作品,既要有对传统的继承,又要体现对其时代价值的创新。 就民国词而言,既要继承与发扬花间词以来的艺术传统,又要密切关注现实,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因此,我们的选录原则与标准力求朝着这个方向靠拢。 总体而言,所选作品,首先在语言表达等艺术层面上符合我们对词的阅读与欣赏的基本要求,其语言表达与唐宋词中的优秀之作相比也不逊色。 如周炼霞的《西江月》(几度低声语软)中的“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运用既朴素又巧妙的语言,表达既平淡又深刻的情感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这与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可谓异曲同工。
其次,所选词作也聚焦那些直面社会现实的作品,它们反映了民国当下重大的或特有的题材,体现了一定的“词史”价值。如蔡桢的《烛影摇红》 (门外荒寒),以沉重的笔触,反映了外敌入侵、战火遍地的苦难现实:“依旧胡尘盖地。 客心惊、悲笳四起。 波涛狂涌,倒海声中,危舟难系。” “龙战千场,破空今古离奇事。 直教焦土遍人间,点点哀时泪。”又如,洪汝闿《长亭怨慢》词中写道:“是何处、渔阳鼙鼓? 惊破华清,霓裳歌舞。”借用典故,反映现实,发人深省。
又如,卢前的《满江红》 (尚有孤军)一词,表现的就是谢晋元在 1937 年“淞沪会战”期间,带领“八百壮士”在上海闸北据点与日本军队鏖战四昼夜这一悲壮历史:“尚有孤军,留最后、鲜红一滴。 准备着、头颅相抵,以吾易敌。”这样的作品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为这一时期的词史增添亮色。又如,李遂贤的《蝶恋花》 (陕灾奇通人相食),以词人的手眼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民国十八年(1929) 北方八省的大饥荒,以及社会各界开展的赈灾活动,包括中法大学同学倡议募捐这样的义举。 对于这场大饥荒,当年的一些媒体,如《大公报》1929 年 4 月 9 日、1929 年 5 月 5 日、1929 年 5 月 6 日连续报道,《申报》1929 年 4 月 28 日也有报道,甚至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有记录。 李遂贤的词作与这些报道形成了“词史互证”的关系。
与这些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形成互补的是一些借日常生活题材来揭示某种独特意蕴的词作。 如王渭的《卜算子》(身段太轻盈)一词即以风筝为题材,颇有新意。 词曰:“身段太轻盈,欲去回头顾。 借得春郊一缕风,便上青云路。 才遇好风吹,又被狂风误。 错道吹来一样风,两样升沉数。”以风筝在风中的上下起伏,来喻指人们在社会中的沉浮升降。又如,沈宗畸《菩萨蛮》(干卿底事缠绵意)一词以信封为诉说情感的对象,颇有妙趣。 词曰:“干卿底事缠绵意,为谁辛苦相思寄。 宛转个中词,问春春不知。 何尝轻泄漏,出入君怀袖。 唤得薄情归,化为蝴蝶飞。”本来信封只是帮助人们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载体与媒介,至于信息或情感交流是否有效,取决于信息或情感输出和接受双方,与信封无关。 但词人却将交流不畅的责任归咎于信封,这就表达了情感交流者的无理与无奈。词人从上述这些日常用品等物件中探寻意义表达的空间,丰富了民国词的表现题材。
民国词题材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一系列读词词的创作。 如蒋兆兰《踏莎行》(红杏光中),即是对朱彊邨《宋词三百首》 的评阅。 认为这本词选“沧桑之感深矣”。 这种以词论词的作品给词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表现手法上,民国词人也重视对花间词以来的传统词艺的借鉴与学习。 有的化用唐宋词人作品的词句,如徐珂《浣溪沙》(帘幕东风燕子还)中的“落花堆砌泪痕斑”句,化用唐韦庄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词句;又如,汪兆镛《浣溪沙》 (一代伤心杜牧之)中“绮愁如梦鬓如丝”句,化用范成大《再试茉莉二首》 (其二) 中的“花香如梦鬓如丝” 诗句;朱青长《山花子》 (冷雨微风不解愁) 中的“天外夕阳红尽处,是江洲”,化用宋张舜民《卖花声》(木叶君山下)“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词句。
有的则整体仿效。 如王永江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何物,倜傥风流。 倜傥风流,意气高于百尺楼。 而今愁似天来大,欲去还留。 欲去还留,赢得星星雪满头。”就是整首仿照辛弃疾同调作品。 对于民国词人的这一创作方式,读者或许有不同的看法。 纵观民国词坛,词人大多有一种“师古”心理,本书选录的作品中有一些便带有或显或隐的“师古”迹象。 究其原
因,当与民国词人遵循花间词以来的词学传统有关。 他们将取径古人视为传承与发扬词学传统的具体实践。 如朱祖谋在为冯煦《蒿盦词剩》所作的《序》中指出“君词瓣香石帚,又出入草窗、玉田”,即认为冯煦的词有效仿宋代姜夔、周密、张炎等词人的现象。 有些则是由词人本人坦陈,如王德楷在其《娱生轩词·自序》中曰“于稼轩、白石、片玉三家尤酷嗜”,自述与宋代辛弃疾、姜夔乃至周邦彦等词人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不少民国词人将前代词人的某些词学理念奉为圭臬,并以他们的词作为范式。对此,我们在注释中作了说明。 如何评价这些作品,见仁见智。如胡适即认为,唐宋之后的词人是“模仿填词”,“潮流已去,不可复返,这不过是一点点回波,一点点浪花飞沫而已”(胡适《词选序》)。 但这些作品坚守传统词艺,延续晚唐五代词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在民国时期的创作走向。
四
作为一部旨在传播与推介民国词作的选本,我们对此也沿用常规体例,包含了“选”与“注”两个要素。 起初,我们的设想是尽量选取那些语言优美且流畅的作品,毋需注释,读者阅读时
便可“入口即化”。 但在具体选录过程中,我们还是对一些需要解释的字、词、句作了解释,有的是训诂层面的,有的是艺术技巧层面的,增强选本可读性,以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
在选注过程中,能阅读这么多的民国词集,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个时代离我们还不遥远,当年编纂而成的词集得以较好地保留至今;另一方面也受益于上文列举的《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续编》 《民国名家词集丛刊》《民国词集丛刊》等词学文献的整理与刊行。
选编文学作品,无论选者依照怎样的准则,难免会带有个人的喜好与倾向。 本书选录的作品,于部分读者而言,未必欣赏;有些让人喜欢的作品,也可能没有选录在内。 在此,我们也希望
得到大家的包容,更希望有不同的选本诞生。 如此,方能让大家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地认识民国词的整体风貌与发展历程。
李剑亮
2022 年 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