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宁来一梦
》
售價:NT$
458.0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NT$
398.0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NT$
1010.0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NT$
500.0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NT$
504.0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NT$
286.0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NT$
301.0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1) 工程导向,能力培养。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强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物理概念剖析与问题驱动式分析,培养系统性思维。
(2) 立足经典,面向前沿。结合5G、AI通信、物联网等最新技术,以前沿性与创新性内容为拓展,更新应用案例。保持经典理论体系,增强教材动态性与时代性。
(3) 科学认知,高效学习。以“发现—分析—解决”逻辑重构调制、编码、传输等最核心内容,体现科学而合理的认知规律,让知识的理解更自然和深刻。
(4) 基础速查,便捷参考。关键基础知识以附录的形式速查,便于快速回顾或了解核心概念和结论,提升学习效率。
(5) 新形态教材,立体化资源。配套丰富,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案例、教学课件、课后学习辅导课件、知识拓展等,即扫即用,一键获取资源,支持移动学习。
(6) 视频助学,突破难点。精心制作重难点微课,包括知识点精讲和实验演示,助力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持续更新,动态补充新内容,保持教学资源鲜活。
(7) 习题强化,融会贯通。每章附有丰富章后习题,巩固知识,查漏补缺。配套《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教材,归纳各章知识点、解析疑难、强化重点,培养科学解题思维。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全面地介绍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和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差错控制编码、同步技术。 本书内容简练,理论联系实际,对基本原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并注重吸收和应用新的技术成果。书中配有重难点内容的视频课资源和大量典型例题和习题,并附有大部分习题答案,便于教学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还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李学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北京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及研究成果等。主持完成北京市级教改课题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担任北京市属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标准研制专家,2019年受聘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作委员。主编的《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教材及配套辅导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吴韶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讲“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课程20余年,“通信原理”课程组主要成员,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北京高校优秀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主编教材《数字音视频技术及应用》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航空航天精品系列,参编《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第四版)以及《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第4版)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
杨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主讲“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等课程,“通信原理”课程组主要成员,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担任中国大学MooC“通信原理”课程的管理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完成教材《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第四版)、《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第4版)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的编著工作。
南利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 长年从事通信专业的教学工作。《通信原理简明教程》先后被百余所院校使用。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北京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著作有:《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第1版和第2版)、《通信原理与系统》、《通信原理与系统实验指导》。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通信和通信系统的一般概念
1.2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1.3通信发展简史
1.4信息及其度量
1.4.1信息量
1.4.2平均信息量
1.5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5.1模拟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5.2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6本书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习题
第2章模拟调制系统
2.1引言
2.2模拟线性调制系统
2.2.1常规调幅
2.2.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
2.2.3单边带调制
2.2.4残留边带调制
2.3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3.1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模型
2.3.2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2.3.3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2.4模拟非线性调制系统
2.4.1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2.4.2调频信号
2.4.3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2.5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5.1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2.5.2调频系统中的门限效应
2.5.3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2.5.4调频系统中的加重技术
2.6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2.7频分复用
2.7.1频分复用原理
2.7.2复合调制
2.8模拟通信系统的应用举例
2.8.1调幅广播
2.8.2基于软件无线电的FM收音机
习题
第3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3.1引言
3.2模拟信号的抽样
3.2.1理想抽样
3.2.2实际抽样
3.3模拟信号的量化
3.3.1量化的原理
3.3.2均匀量化和线性PCM编码
3.3.3非均匀量化
3.4A律PCM编码
3.4.1常用的二进制码组
3.4.2A律PCM编码规则
3.5脉冲编码调制系统
3.5.1脉冲编码调制系统原理
3.5.2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3.5.3PCM信号的码元速率和带宽
3.6差分脉码调制
3.6.1压缩编码简介
3.6.2差分脉码调制原理
3.6.3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3.7增量调制
3.7.1简单增量调制
3.7.2自适应增量调制
3.8时分复用
3.8.1时分复用原理
3.8.2数字复接系列
习题
第4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4.1引言
4.2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4.2.1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4.2.2二元码
4.2.3三元码
4.2.4多元码
4.3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
4.4无码间串扰的传输
4.4.1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条件
4.4.2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波形
4.5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4.5.1第Ⅰ类部分响应波形
4.5.2部分响应系统的一般形式
4.6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
4.6.1二元码的误比特率
4.6.2多元码的差错率
4.7扰码和解扰
4.7.1m序列的产生和性质
4.7.2扰码和解扰原理
4.7.3m序列在误码测试中的应用
4.8眼图
4.9均衡
4.9.1时域均衡原理
4.9.2均衡器构成
习题
第5章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
5.1二进制数字调制
5.1.1二进制幅度键控
5.1.2二进制频移键控
5.1.3二进制相移键控
5.1.4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5.2二进制数字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5.2.12ASK的抗噪声性能
5.2.22FSK的抗噪声性能
5.2.32PSK和2DPSK的抗噪声性能
5.2.4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5.3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5.3.1使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机
5.3.2相关接收机
5.3.3使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性能
5.3.4最佳非相干接收
5.3.5最佳系统性能比较
5.4多进制数字调制
5.4.1多进制幅度键控
5.4.2多进制相移键控
5.4.3多进制频移键控
习题
第6章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6.1偏移四相相移键控
6.2π/4四相相移键控
6.3最小频移键控
6.3.1MSK信号的正交性
6.3.2MSK信号的相位连续性
6.3.3MSK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6.3.4MSK信号的功率谱特性
6.4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6.5正交幅度调制
6.6正交频分复用
6.6.1多载波调制技术
6.6.2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6.75G中的新型调制技术
6.7.15GNR物理信道中的调制技术
6.7.25G调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6.8新型调制技术的应用
6.8.1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6.8.2卫星直播电视
习题
第7章差错控制编码
7.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7.1.1差错控制方式
7.1.2差错控制编码分类
7.1.3几种简单的检错码
7.1.4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
7.2线性分组码
7.2.1系统码编码
7.2.2系统码译码
7.3循环码
7.3.1循环码的描述
7.3.2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
7.3.3循环码的编码和译码
7.4卷积码
7.4.1卷积码的编码及描述
7.4.2卷积码的译码方法
7.5Turbo码
7.6差错控制编码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7.75G中的新型编码技术
7.7.1低密度校验码
7.7.2极化码
习题
第8章同步技术
8.1载波同步
8.1.1插入导频法
8.1.2直接法
8.2位同步
8.2.1外同步法
8.2.2自同步法
8.3帧同步
8.3.1连贯式插入法
8.3.2间歇式插入法
8.4同步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8.5综合应用: 数字通信技术典型案例分析
习题
部分习题答案
附录A基础知识概要
附录B常用三角公式
附录CQ函数表和误差函数表
附录D第一类贝塞尔函数表
附录E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教材综合改革,对2020年出版的《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第4版)进行了修订。信息通信技术(ICT)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通信原理”是信息通信类专业的核心课,是基础到专业、理论到应用的衔接桥梁。考虑到作者一贯提倡的编书原则,要为学生提供一本值得读和容易读得懂的教材,本次修订进一步加强物理概念的阐述和基于问题的思路分析,将通信系统中调制、编码、传输等最核心的内容,按照“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组织,突出通信技术的基础性和传承性,并以前沿性与创新性内容为拓展,使学生在掌握通信系统中基本概念、问题建模和系统分析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从前人的积累中获得启迪,体现科学而合理的认知规律,从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对重难点问题提供了配套的视频资源,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学。本书内容可以满足50~80学时的教学。为了提升新形态教材的动态性和针对性,本次改版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将第4版中的第2章进行缩编,以附录A 基础知识概要的形式,对本书所涉及的部分基础知识作简要说明,便于读者自主且快速地了解有关的概念和结论。同时,更新多项应用案例,立足经典基础知识,结合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采用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识旧物而言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全书共8章。第1章绪论初步介绍通信和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本书的使用方法和建议。第2章为模拟通信部分,包括模拟调制的原理及方法,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模型及方法,模拟通信系统的应用举例。第3~7章为数字通信部分。第3章的内容为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介绍时分复用的原理及数字电话的应用体制。第4章讨论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包括传输方式及基带系统传输错误率的分析和计算。第5章讨论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包括各种调制方法及调制系统传输差错率。第6章讨论现代数字调制技术,介绍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调制技术,并补充和更新部分前沿调制技术概述。第7章的内容为差错控制编码,介绍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讨论线性码的编译码方法及纠错性能,介绍几种新型的信道编码方法。第8章介绍同步技术。
本书第1~4章由李学华编写修订,第5章由吴韶波编写修订,第6、7章由杨玮编写修订,第8章由李振松编写修订。陈硕和王亚飞对第6章和第7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陈硕、姚媛媛、张贤补充了部分应用案例。全书由李学华统编定稿。南利平老师作为教材前三版的主编和统稿人,为教材的修订做了阶段性的工作。为了便于各校的教学,作者精心制作了视频课和电子课件,电子课件可以通过扫描前言二维码获取,视频课可以通过扫描书中对应二维码观看。与本书配套的在线开放课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和学银在线开课,欢迎读者学习交流。
感谢清华大学朱雪龙老师和北京邮电大学乐光新老师对本书第1版的审阅,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王仁康、陈国新、文怡等编辑对本书出版的帮助,感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汪毓铎、李振松、王亚飞等老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的合作和支持。对本书所列文献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5年1月
教学大纲 教案 课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