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214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 
			你好,乐器大明星(全4册)
			》 
			 售價:HK$ 
			296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306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505
			 
			 
	
 
      | 
     
      
      
         
          | 編輯推薦: | 
         
         
          |  
            新一代通信技术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
           | 
         
       
      
      
      
      
         
          | 內容簡介: | 
         
         
          |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愈发突出。通信网络安全涵盖多种网络协议、安 全策略和加密技术,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手段。本书以理解通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通信网 络安全基本理论,灵活运用相关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主要目标,采用“理论与工程融合,前沿与基础 结合”的方式展开,深入浅出地介绍通信网络安全的需求、体系结构、相关理论和技术,并辅以实际案例 作为说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形成基本思维、理解基本原理、运用基本技术。 本书适合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阅读。 ”
           | 
         
       
      
      
      
      
         
          | 目錄: 
           | 
         
         
           
            第1 章通信网络安全概述 1
 11 通信网络的定义 1
 111 什么是通信网络 1
 112 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 1
 113 通信网络的主要应用 3
 12 通信网络安全的定义和意义 4
 121 什么是通信网络安全 4
 122 通信网络安全威胁的基本概念 5
 13 通信网络安全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措施 5
 131 通信网络安全的基本策略 5
 132 通信网络安全的具体措施 6
 14 本书概貌 8
 第2 章通信网络安全基础 10
 21 通信网络基础知识 10
 211 通信系统基本架构 10
 212 通信网络基本模型 11
 22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模型 13
 221 GSM 安全 13
 222 3G 安全 15
 223 LTE 安全 17
 224 5G 安全 19
 23 其他典型的通信网络安全分析 21
 231 WLAN 安全 21
 232 蓝牙安全 23
 24 练习题 24
 第3 章通信网络攻击与防范 25
 31 常见网络攻击类型 25
 通信网络安全
 311 干扰攻击 26
 312 MAC 地址攻击 27
 313 ARP 欺骗攻击 29
 314 病毒与蠕虫攻击 30
 315 拒绝服务攻击 30
 316 嗅探攻击 32
 317 DNS 劫持攻击 33
 318 章节总结 34
 32 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手段 34
 321 防火墙 35
 322 入侵检测系统 37
 323 虚拟专用网 38
 324 通信传输加密 40
 33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 42
 331 准备阶段 42
 332 检测阶段 42
 333 抑制和根除阶段 43
 334 恢复阶段 44
 335 跟进阶段 44
 34 练习题 45
 第4 章通信加密技术 47
 41 对称加密技术 47
 411 流密码 49
 412 分组密码 52
 413 分组加密的工作模式 64
 42 非对称加密技术 69
 421 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 70
 422 RSA 算法 73
 423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78
 424 SM2 椭圆曲线加密算法 82
 43 数字签名技术 85
 431 数字签名基本概念 85
 432 RSA 签名体制 86
 433 ElGamal 签名体制 86
 434 Schnorr 签名体制 87
 435 DSS 签名体制 88
 436 中国商用数字签名算法SM2 92
 437 有特殊功能的数字签名体制 94
 44 安全散列技术 95
 IV
 目 录
 441 散列函数的基本概念 95
 442 散列函数的安全性 98
 443 MD5 散列算法 99
 444 SHA 安全散列算法 103
 45 练习题 106
 第5 章认证与访问控制 107
 51 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107
 511 认证概念及原理 108
 512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109
 513 身份认证系统架构 110
 514 访问控制概念及原理 114
 515 访问控制的类型及机制 115
 52 身份认证技术 118
 521 身份认证概述 118
 522 基于静态口令的身份认证 119
 523 基于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 120
 524 基于挑战—应答协议的身份认证 121
 525 物理层认证技术 124
 53 访问控制技术 126
 531 访问控制概述 126
 532 访问控制原理 127
 533 访问控制的模式与机制 127
 534 访问控制的安全策略 127
 54 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实际应用 130
 541 AAA 认证授权系统 130
 542 无线局域网认证协议 136
 543 移动通信网络接入认证 143
 544 认证的安全管理 149
 545 访问控制的安全管理 152
 55 练习题 155
 第6 章网络安全监测与管理 157
 61 网络安全监测 157
 611 网络安全监测定义 157
 612 网络安全监测的作用 158
 613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 158
 62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162
 63 安全事件管理 166
 631 安全事件定义 166
 V
 通信网络安全
 632 安全事件分类和分级 166
 633 日志管理 168
 634 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 168
 64 安全策略管理 169
 641 安全策略 169
 642 安全标准、基准及指南 170
 643 安全程序 171
 644 深度防御安全策略 171
 65 练习题 172
 第7 章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 173
 71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威胁 173
 72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 175
 721 虚拟专用网络概述 175
 722 VPN 关键技术和分类 176
 723 IPSec VPN 178
 724 SSL VPN 181
 73 防火墙技术 183
 731 防火墙概述 183
 732 防火墙类型及相关技术 185
 733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190
 74 入侵检测技术 191
 741 入侵检测概述 191
 742 入侵检测原理与主要方法 193
 743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197
 75 练习题 201
 第8 章移动通信网络安全 202
 81 移动设备的安全管理 202
 811 移动设备的组成部分 203
 812 移动设备面临的安全威胁 203
 813 移动设备安全管理技术 207
 82 无线蜂窝网络的安全性 209
 821 无线蜂窝网络 210
 822 2G(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性 211
 823 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性 215
 824 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性 219
 825 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性 221
 826 6G(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性 226
 83 无线数据网络的安全性 228
 VI
 目 录
 831 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标准与协议 231
 832 Wi-Fi 安全增强技术 243
 833 无线数据网络的安全管理 247
 84 Ad hoc 网络的安全性 248
 841 Ad hoc 网络中的认证和密钥管理 250
 842 路由安全性和攻击防范 252
 843 数据传输安全 255
 844 安全漏洞和入侵检测 256
 845 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平衡 257
 85 练习题 257
 第9 章物联网安全 259
 91 物联网概念及架构 259
 911 物联网概念 259
 912 物联网架构及主要特点 260
 92 物联网安全问题 263
 921 物联网安全需求 263
 922 分层结构的安全威胁分析 265
 923 多组件、多成分的安全威胁分析 271
 924 物联网安全挑战 274
 925 物联网安全特点 276
 93 物联网安全技术 278
 931 感知层的安全需求与防护技术 278
 932 网络层的安全需求与防护技术 280
 933 应用层的安全需求与防护技术 285
 94 练习题 287
 第10 章物理层安全 288
 101 信息论基本概念 288
 102 密钥生成 289
 1021 密钥生成概述 289
 1022 密钥生成模型 290
 1023 密钥容量 292
 1024 信源型密钥生成模型顺序密钥提取策略 294
 103 防窃听通信 299
 1031 防窃听通信概述 299
 1032 完美保密性 299
 1033 有噪信道下的安全通信 301
 1034 Wyner 窃听信道模型 302
 1035 完美、弱、强保密通信 307
 VII
 通信网络安全
 104 隐蔽通信 309
 1041 隐蔽通信概述 309
 1042 隐蔽通信系统模型 309
 1043 平方根定律 311
 1044 隐蔽性分析 312
 105 安全通信编码实现 316
 1051 密钥生成编码实现 316
 1052 窃听信道安全编码 318
 1053 隐蔽通信编码实现 322
 106 练习题 323
 第11 章未来通信网络安全的发展 324
 111 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324
 1111 6G 移动通信网络 324
 1112 卫星互联网 325
 1113 AI 赋能 325
 1114 绿色通信 326
 112 未来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327
 1121 6G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 327
 1122 卫星互联网安全 328
 1123 量子安全通信 328
 1124 AI 强化的网络安全 329
 1125 区块链技术 329
 参考文献 330
           | 
         
       
      
      
      
         
          | 內容試閱: 
           |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本教材体系的构建,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充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牵引带动通信技术领域核心课程、重点实践
 项目、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着力提升该领域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引
 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支撑。
 本系列教材汇聚了国内通信领域知名的8 所高校、科研机构及两家一流企业的最新教育
 改革成果以及前沿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
 课程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来自光通信、5G 等一线工程师和专家的带领下,
 团队精心打造了“知识体系全面完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广泛赋能”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教材。本系列教材编写团队已入选“战略性新兴领域
 ‘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
 总体而言,本系列教材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的完备体系
 系列教材聚焦新一代通信技术中亟须升级的学科专业基础、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以及
 亟须弥补空白的通信应用,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应用”的系统化知识框架,实现了
 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的全面覆盖。学科专业基础部分涵盖电磁场与波、电子电路、信号系
 统等;通信理论部分涵盖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通信技术部分涵盖移动通信、通信网
 络、通信电子线路等;通信应用部分涵盖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
 网络安全等。
 二、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系列教材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依托各建设单位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将国际
 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我国自主可控技术有机融入教材内容,确保了教材的前沿性。同时,联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信科移动等我国通信领域的一流企业,通过引入真实产业案例与典型
 解决方案,让学生紧贴行业实践,了解技术应用的新动态。并通过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实
 验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
 融合。
 三、数字化资源的广泛赋能
 系列教材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构建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新一代
 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图谱架构,并配套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工程
 实践案例、虚拟仿真实验等,同时广泛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对复杂知识体系的直观
 通信网络安全
 展示与深入剖析。部分教材利用AI 知识图谱驱动教学资源的优化迭代,创新性地引入生成式
 AI 辅助教学新模式,充分展现了数字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强大赋能作用。我们希望本系列
 教材的推出,能全面引领和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核心课程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
 建设,为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注入全新活力,并为推动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
 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与重要贡献。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2024 年6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