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售價:NT$
459.0
《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售價:NT$
388.0
《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價:NT$
505.0
《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售價:NT$
500.0
《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思库文丛·汉译精品)
》
售價:NT$
316.0
《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译见丛书)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美国笔会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书单盛赞的警世之书
》
售價:NT$
296.0
《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售價:NT$
347.0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NT$
403.0
編輯推薦:
1.以多源地球大数据为基,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体系,解锁碳汇计量密码,为生态研究与政策决策提供 “导航图”。?
2.遥感技术与碳汇研究深度融合,涵盖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精准剖析全球与中国碳汇时空格局,为生态科研注入新动能。?
3.聚焦全球气候危机,系统梳理碳汇估算技术,用数据与案例贯通理论实践,助力科研、决策与生态保护。
內容簡介:
本书立足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多源地球大数据,全面梳理各项碳汇估算的技术与方法,科学评估当前国际通行与新兴的碳汇技术,系统介绍针对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包含海洋/海岸带)的碳汇技术及其实现量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的自主创新方案。本书对于提升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话语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改进生态系统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聚焦关键科学问题,为陆地生态碳汇技术领域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的原创出版成果。本书获得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關於作者:
王力,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循环研究室主任。《遥感学报》编委,Lan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客座编辑。
黄妮,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循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8项。
目錄 :
第1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
1.1 清查法
1.2 涡动相关法
1.3 碳循环过程模拟模型法
1.4 基于大气反演法的陆地碳汇估算
1.5 基于遥感驱动的陆地碳汇估算
第2章 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
2.1 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遥感评估现状
2.2 近海海洋叶绿素a浓度遥感评估方法
2.3 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评估方法
2.4 近海海洋固碳量遥感反演方法
2.5 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遥感计量展望
第3章 基于星载雷达数据的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
3.1 基于雷达数据的GPP模型构建
3.2 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
3.3 雷达估算植被叶面积指数研究
3.4 黑河地区植被GPP模拟及验证
3.5 雷达数据驱动的GPP模型研究总结
第4章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估算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方法概述
4.2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GPP估算模型构建
4.3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估算精度对比分析
4.4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GPP估算研究总结
第5章大数据驱动的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研究
5.1 大数据驱动的全球NEP估算方法与产品生产
5.2 全球不同陆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产品精度对比分析
5.3 2000—2020年全球陆地NEP时空变化分析
5.4 1981—2018年中国陆地NEP的时空格局分析
5.5 大数据驱动的陆地NEP估算研究总结
第6章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案例分析
6.1 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研究
6.2 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研究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碳循环作为地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汇之一,其碳汇功能的研究和评估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遥感估算技术研究》一书系统构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决策者和学生提供兼具科学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范式。
本书共分为6章,系统地介绍了陆地和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的方法与技术。第1章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的基本方法入手,详细介绍了清查法、涡动相关法、碳循环过程模拟模型法、基于大气反演法的陆地碳汇估算以及基于遥感驱动的陆地碳汇估算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2章则将视角转向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探讨了该领域碳汇遥感评估的现状、叶绿素a浓度遥感评估方法和初级生产力评估方法。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的前沿技术,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第3章和第4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基于星载雷达数据的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估算研究,以及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估算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中的应用,也通过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提供了实际应用案例。
第 5 章则聚焦遥感大数据驱动的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估算研究,介绍了全球NEP估算方法与产品生产,并对不同产品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还对2000—2020年全球陆地NEP的时空变化以及近40年中国陆地NEP的时空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在第6章中,我们通过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遥感技术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激发更多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讨论和创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
课题组现有成员及已毕业的学生参与了本书的撰写,他们是刘时栋、汤峰、丛丕福、高帅、孟梦等,他们为本书的创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